健康促進活動沒人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剛當職護沒多久就碰上了新冠

所以就開始忙傳染病防治

也因為疫情的關係

開始需要減少群聚

也不能辦活動

加上我們又管得非常嚴謹

因此至少前2.5年的時候

都沒機會辦健康促進活動

疫情剛開始解禁之後

就開始籌畫活動

但沒有任何的依據

就是憑一個感覺去做企劃

從最常見的類型先開始做

是辦講座

但是呢

因為是產線的性質

如果辦在中午的話

分梯次的休息時間

同仁根本很難參與

同時大家其實不是很喜歡上班還要繼續聽課

很像在上課

所以開始都是用賣人脈的方式

或者直接用參與送小獎品的方式來刺激參與度

後來開始嘗試不一樣的類型

但很常就是報名人數稀稀落落

最討厭的是報名了放鳥

整個參與度跟花的經費都不成正比

所以我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

因為參與度不佳這個問題

我這兩年嘗試突破的方式

第一個是做問卷

做問卷還是最簡單的方式

直接問大家

你們喜歡什麼!!!

問卷當中問大家喜歡的類型、方式、主題、時間

再做統計分析,找到大家感興趣的模式

然後就可以逐漸朝那個方向去

第二個是多樣化

當然要多變

除了取決於企劃想法外

經費當然是很重要的關鍵

我知道很多公司可能不太支持

但是如果參與度不佳對於你來說是一個需要突破的議題的話

我想公司應該是在意健康促進的吧

才會想要在這個議題突破

所以我在健康促進活動規劃

就會以季度來設計每季不一樣的主題

進而去發想不一樣的活動

同時

坦白說因為我有預算做這件事

所以其實也是一個嘗試

我在試哪一個反應最好

第三個是獎勵

哈哈我們必須務實地承認

獎勵真的還是重中之重

剛開始主管說健康是自己的事吧為什麼要獎勵啊

這句話本身是對的

健康真的是自己的事

但是自己的事跟要不要參加活動絕對是兩件事

員工通常會覺得上班很累才不要做這些事

可是公司是不是必須要做像這樣的ESG

不可能放給他去

健康促進需要從認知開始

才有機會去真正改變行為

同時

為了要營造溫暖的工作環境

這也是必要之所做

比較大一點的公司我認為應該都是在意這個的

因此我開始用不一樣的獎勵包裝我的活動增加同仁的參與度

從公司的小禮品到小額電子禮券

讓大家先願意看我的活動一眼

社會還是很現實的XD

第四個是行銷包裝

我常在寫企畫的時候都會一秒鐘忘記其實我是護理師

不然我都很像活動企劃

每一場活動都會想一個吸人眼球的標題跟內文

讓大家願意看我的活動

像是我之前有規劃一場運動相關課程

就會取一個動滋動-One more move之類的

就想我們自己在看活動的時候

怎麼樣的標題我會想要點進去看或往下看

同時也結合激勵制度

用集點獎勵方式去包裝全年度的系列活動

來加強大家參與次數

也結合我們廠福委會使用臉書社團的方式

去宣傳我的活動

跟同仁去做互動

總是相信多一個管道多一個機會

當然有的時候我還是會去賣人情XD

用仙女的名義請大家幫忙參加

畢竟我都用力規劃了

可是還是要說

經過這些方法

我的參與率在2024年中的時候,就比2023全年度成長50%

健康促進活動大概是我覺得最快可以得到短期成就感的項目

也是很有趣的一個項目

只是在投其所好跟健康促進之間要平衡

確實需要腦力激盪一番

 

avatar-img
20會員
68內容數
關於護理生涯、職業安全衛生護理的經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vana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職場問題不像醫療問題能立即處理 許多情況需要多方考量與權衡 我們並不會單一遇到所謂健康問題 但是過度的同理心 除了忽略了員工的感受外 也很容易使我們自己感到挫折 適度發揮同理心 1.當下的理解與支持 2.了解員工訴求 3.說明能處理的範圍 4.提出方案取得雙方共識後採行
過勞量表高負荷的情況 職護真的很難立即去處理高工作負荷的情況 除了面談判定之外 健康指導仍是很重要的 除了健康指導外 仍可透過蒐集員工問題做分析 提供給對應權責單位 或者各單位主管 來作為單位管理改善指標
病假訪談是職護主動發現個案的機會。 透過適當介入,可提升員工健康、改善出勤率,並協助職場適應。 在主管與員工間靈活應對,確保大家的需求與權益都受到關注。
1.報告重點摘要 2.年度目標盤點 3.重大發現與建議措施 4.來年目標設定 5.詳細內容與佐證 6.報告價值與職場意義
直接使用客觀證據給出一個建議方案 讓老闆有機會朝著我們的想法去選 過程當中是有客觀證據比較 讓老闆知道我們是怎麼選的 不是亂選的 這是一個讓老闆有機會尊重專業的方式
展現同理心的方法是 講出他的感受 "你的一定覺得….對吧" 或者 "那他這樣你是什麼想法啊" 我自己覺得是給他空間跟時間 把他想說的說出來 然後也不對她說的事情做出批判 這個時候就是不要選邊站 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他講的是不是真實的狀況
職場問題不像醫療問題能立即處理 許多情況需要多方考量與權衡 我們並不會單一遇到所謂健康問題 但是過度的同理心 除了忽略了員工的感受外 也很容易使我們自己感到挫折 適度發揮同理心 1.當下的理解與支持 2.了解員工訴求 3.說明能處理的範圍 4.提出方案取得雙方共識後採行
過勞量表高負荷的情況 職護真的很難立即去處理高工作負荷的情況 除了面談判定之外 健康指導仍是很重要的 除了健康指導外 仍可透過蒐集員工問題做分析 提供給對應權責單位 或者各單位主管 來作為單位管理改善指標
病假訪談是職護主動發現個案的機會。 透過適當介入,可提升員工健康、改善出勤率,並協助職場適應。 在主管與員工間靈活應對,確保大家的需求與權益都受到關注。
1.報告重點摘要 2.年度目標盤點 3.重大發現與建議措施 4.來年目標設定 5.詳細內容與佐證 6.報告價值與職場意義
直接使用客觀證據給出一個建議方案 讓老闆有機會朝著我們的想法去選 過程當中是有客觀證據比較 讓老闆知道我們是怎麼選的 不是亂選的 這是一個讓老闆有機會尊重專業的方式
展現同理心的方法是 講出他的感受 "你的一定覺得….對吧" 或者 "那他這樣你是什麼想法啊" 我自己覺得是給他空間跟時間 把他想說的說出來 然後也不對她說的事情做出批判 這個時候就是不要選邊站 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他講的是不是真實的狀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應該先能夠篩選出最需要醫師協助項目 讓醫師可協助我們呈現更好的健康服務內容 而不是又把所有的問題丟給醫師去決定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最近一直在籌畫健康檢查 就想說跟大家分享一下 健康檢查大概是職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然辦只是第一步啦 最重要的還是後面的分析跟措施 才是比較實際的部分
Thumbnail
(1)後疫情時代之健康促進 (2)辦理各式身心健康講座 (3)線上心理健檢
職護健康諮詢的三個切入點 1.說清楚目的,職護現在是要做什麼? 2.我們希望他做什麼 3.日常健康提醒
Thumbnail
又開始做文宣 每每雷聲大 片片片 長期白瞟護理師 導致關病房 有錢人沒差 直接VIP 高層3餐 關懷 醫療品質下降 直接有關的是窮人 俗話說 有錢判生 沒錢判死 古人早有智慧 衛服部爛很久 有些亂搞瞟季外遇 這種素質 根本是來搞事 你們這些官員自己去第一線 被病人
健康促進活動的主題設定 第一個思考是你從健康服務裡面發現的問題 既然是問題,做健康促進才會有可以期待的效果 第二個思考是做健康促進活動意願調查 透過問卷結果了解員工的意向,如果可以符合大家的意向 也可以提高員工的參與意願,才能有更多人願意來做健康促進 第三個思考是職業病預防的理念 透過最基本的職業病
應該先能夠篩選出最需要醫師協助項目 讓醫師可協助我們呈現更好的健康服務內容 而不是又把所有的問題丟給醫師去決定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最近一直在籌畫健康檢查 就想說跟大家分享一下 健康檢查大概是職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然辦只是第一步啦 最重要的還是後面的分析跟措施 才是比較實際的部分
Thumbnail
(1)後疫情時代之健康促進 (2)辦理各式身心健康講座 (3)線上心理健檢
職護健康諮詢的三個切入點 1.說清楚目的,職護現在是要做什麼? 2.我們希望他做什麼 3.日常健康提醒
Thumbnail
又開始做文宣 每每雷聲大 片片片 長期白瞟護理師 導致關病房 有錢人沒差 直接VIP 高層3餐 關懷 醫療品質下降 直接有關的是窮人 俗話說 有錢判生 沒錢判死 古人早有智慧 衛服部爛很久 有些亂搞瞟季外遇 這種素質 根本是來搞事 你們這些官員自己去第一線 被病人
健康促進活動的主題設定 第一個思考是你從健康服務裡面發現的問題 既然是問題,做健康促進才會有可以期待的效果 第二個思考是做健康促進活動意願調查 透過問卷結果了解員工的意向,如果可以符合大家的意向 也可以提高員工的參與意願,才能有更多人願意來做健康促進 第三個思考是職業病預防的理念 透過最基本的職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