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兒子一起去參加台北書展,結果他拿文化幣買了這部漫畫,是兒子強烈推薦我看的作品,所以花了幾天時間把漫畫進度追完(含線上連載內容),不過目前進度只到小說第五集而已,所以我另外把小說後面進度買完,但還沒看完,就先談談漫畫吧!
老實說就故事主題來說,算這近年早被用爛的「電玩世界現實化」套路,只是這個故事被現實化的是小說。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新玩意,故事與現實結合是遠古題材,台灣人絕對超熟悉例子就是孫悟空這種小說角色居然可以有廟祭拜(比起拜石頭或拜樹頭,這其實更離譜),但在現代社會要幹這種事,無可避免的要面對全球性文化的合理化,不然只會出現漏洞百出的設定,雖然也不是不可以,但總有人會吐槽就是了。
總之這部作品把歷史、傳說、神話全揉在一起處理,弄個一個有各種異界,卻又一直循環的架構。
當然,這種架構也不是新玩意,史帝芬金的黑塔就是個例子,更別提輪迴的主題本來就是東方宗教常見的素材,差別只在於如何處理終焉的議題。
但其實要處理結局,就必須一併處理起點,不能解釋開頭跟結尾的神話,基本上就不合格,不是好的設定模組(更不用提是否為真了)。
所以這是小說要面對的設定問題,當然,漫畫還在很前面的部份(小說有五部,漫畫還在第一部,不過我小說也看到後面了,稍微知道大概會發生什麼事情,因為合理化路線其實很窄),可以先不用管那麼多。
但這是個讀者進到小說世界(或者小說世界跑到現實世界)的故事,而有位「就差最後一章沒看到」的讀者在這世界裡面,會變成哪種存在。
因為這是個靠著「精彩故事」存活的世界(不過都是戰鬥故事,一堆死亡事件,未免太偏食),知道越多故事就會比較有利。
但這還只是依照故事進展活下去的方式,身為作家,更理解的是創造故事的能力,也就是「可能性」。
這很好玩,我上面提到,合理的進展其實路線很窄,尤其如果你真打算處理「宇宙的開頭與結尾」--這我說過無數次,唯一合理的路線只有一神論,沒有別的,那麼你還必須處理故事裡可能出現的全世界各種神祇如何擺在一起的問題。
因此,路線很窄,卻又要求各種可能性的出現。
這不單是作者要想,讀者也要想。
於是這本雖說其實是很中二的中學生自爽小說,讓我這個小說家來讀卻意外的有可以聯想的東西,很有意思。
而且本書還真的找了很多典故來用,算是很用心蒐集資訊,而且這些故事裡的神祇作者聰明的把他們簡化為「星星」(或星座),成為某種故事現實化的存在,但「並不為神」,因為這些「角色」很清楚有個創世神,雖說故事裡也出現克蘇魯。
因此這算是少數可以在設定上做出比較合理解釋的作品,而且故事真的讓第四道牆出現勒!
所以在設定上,這個故事的確很精彩,雖說戰鬥力通膨也非常嚴重,但不這樣大概會無限拖戲(比方說漫畫可能要連載十多年才可能連載完)就是了。
總之我覺得這故事值得一看,奇科幻小說家更是應該接觸理解一下,雖說各種電玩是內容有點讓人乏力倒是真的(有趣的是,小說較少帶來這種感覺,漫畫還滿嚴重的,當然動作場面看漫畫比較爽是沒錯,但佔比太重其實會疲乏--跟港漫武俠一樣)。
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看韓國的條漫(之前零碎瞄過),之後又在app上大致瀏覽了幾部作品,不過真要抱怨,韓漫辨識度真的太低,不同作品裡的「所謂帥哥」基本上全都長一樣,甚至連打扮都一樣,韓國這種儒教價值的規格化社會真的很糟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