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世界-貞觀末英:劉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卻說這個大唐初起,貞觀盛世,實乃唐太宗李世民與群臣協力而成。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時變事遷,李世民也動了些念頭。

怎麼說好呢,基本上,貞觀之政以房玄齡為首,加上魏徵與長孫無忌,各有派系。慢慢的,李世民為了自己的千秋萬世,天下大業,逐步而緩慢的增加屬於自己的權力。

更進一步說,起初李世民尚為秦王,座下參謀以房謀杜斷為先,長孫無忌為親。掌管兵權的杜如晦最早過世,李世民就開始在兵部這邊動手腳。另方面,改親魏徵。

說得更嚴格點,政務一道,李世民本來也要取回,但後來就全權放給了房玄齡。

房玄齡是一個很懂分寸的人,不像魏徵會侵門踏戶,干涉李世民的作為。

至於李世民如何動的手腳,其實關鍵人物我們也已經讀過。便是兵部尚書兼行吏部事的「侯君集」。

對李世民而言,貞觀太子之爭必須處分掉侯君集,恐怕比喪二子還要令他難受。可相對來說,那也讓我們發現,貞觀十七年,李世民的羽翼已成。

否則,他也不會那麼快就接著發動人生最後一次的御駕親征。

接下來,就藉著貞觀末期的重臣傳記,開始慢慢往唐高宗與武則天的時代推進。

來到《舊唐書》列傳第二十四,劉洎。

對於一般的認知上,劉洎不是個有名的人。但要是說到大唐建業開疆拓土的排行榜,第一李世民平山東,第二李靖與李孝恭收荊揚,第三竇氏定蜀之後,就要屬劉洎了。

劉洎收嶺南五十餘城,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功勳。

嘿,其實劉洎本是隋末群雄,荊州蕭銑的手下,去說得嶺南也是蕭銑的命令來著。

劉洎收服這些城池之後,還沒回去覆命,蕭銑就被二李聯手給滅了。沒錯,劉洎這時便如當年的徐茂公一樣,突然就成了嶺南頭號大軍閥。然而本傳僅記:「以所得城歸國,授南康州都督府長史。」

我們對比一下地理志。

「康州,隋信安郡之端溪縣。武德四年,置康州都督府,督端、康、封、新、宋、瀧等州。九年,廢都督府及康州。貞觀元年,又置南康州。」

蕭銑亡於武德四年,合理,退一萬步說,南康州是用「後名稱前」,比如唐叫萬年隋稱大興,但唐書寫隋大興人就會寫萬年人。於是問題可以很單純:誰是康州都督?

《舊唐書》未記都督,但記了一個武德七年的「康州刺史」:程咬金。而且我們知道,程咬金根本沒去赴任。

以這樣的資料來判斷,劉洎雖然只是都督府長史,但也是諸葛丞相府長史蔣琬那個級別。天南一方的無冕之王。

有趣的是,程咬金被派康州,那是李建成打算要「貶他」,斷李世民一臂的動作。也就是說,大唐朝廷其實不當康州一回事,甚至,李淵敢廢康州。

而李世民復置。

如果你明白,六四玄武門之變不是一場單純的皇宮政變,而是大唐全土的「表決結果」,那就不難理解,嶺南五十城跟佛道寺觀一樣,站在了李世民這邊。

對李淵而言,劉洎是個需要安撫然後除去的軍閥。但對李世民來說,這是個南部鄉下的大樁腳組頭。

七年後,劉洎終於來到李世民身邊的皇宮核心,擔當給事中。

唐朝的給事中屬於「頂級打雜」,要去定義所屬職務很難,基本上皇帝老闆高興叫他們幹啥他們就幹啥。因為過去本來只是「可以入禁中」的加掛型頭銜,不像侍中、黃門這種是皇宮職務。那北魏之後中國的官職名稱用法就大風吹了,所以產生這樣的現象。

不過貞觀七年的時間點,算是低調。

我最有印象的部分只有,李世民要長孫無忌回朝擔任三公。

鬥倒武德老臣,功成身退的長孫無忌在此時復出,配上劉洎還朝,要說李世民在這時展開對房玄齡的逆襲,或許還真有那麼點眉目。

但是劉洎傳的時間,有錯亂。

簡歷是這樣,貞觀七年給事中,十五年治書侍御史轉尚書右丞,十三年黃門侍郎,十七年散騎常侍加掛銀青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其實不是官,當一種「勳章」看就行,前面的顏色材質才是重點。而凡是有「侍」,基本就是皇帝身旁的職務。

所以,對,大家都看見了,中間插一個十五年本來就是很奇怪的順序。

這個時間點,劉洎又走出了皇帝身邊,跟他一貫的職務不符。

加上根據他的「升官」上書,內容提到了「左丞戴胄、右丞魏徵」與「杜正倫續任右丞」的事情……

這其實就是劉洎傳,在「貞觀政爭」中的關鍵。

簡單說,劉洎認為應該要「恢復戴冑制」。也就是,咱們說白點,架空宰相,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尚書左右丞治事。

即使前面一直有得到片面資訊,但到底在這裡才整個成形了。魏徵當年便是「李世民親信」走到台前治事--以抗房玄齡。

從貞觀一起,李世民要對抗的就不只是武德老臣,更是當年扶他上位的房謀杜斷。

很奇怪嗎?以帝王心思來說,還真是不奇怪。

蕭何跟張良都站到呂后那邊去,荀彧在曹操手下也未能善終。劉備老實說都有讓法正壓過諸葛亮一頭,只是最後還是醒悟過來,謝謝陸遜喔。

總之,貞觀十五年的寫法雖然看上去很怪,但這其實也是個漂亮的時間點。

這一年,李世民主動讓貞觀太子之爭白熱化。他去了魏王李泰的家,長眼睛的都知道,該放棄太子了。

而劉洎傳的精巧之處,不僅於此。

李世民本身學得是王羲之書法,好不好我不知道,他自己當然挺得意的。有一次他大宴重臣,在酒宴上露了一手,「這帖要賞給誰好呢?」

聰明的就上去敬酒,想趁機奪字帖。可劉洎更機巧,直接就上了李世民的御座龍床,把字帖搶了過來。

挖靠,旁邊官員馬上站出來:「洎登御床,罪當死,請付法。

李世民卻只是笑道:「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

妙處之一在,這時劉洎根本不是常侍!李世民是幫他加了這個職務,把事情變成像「太監上御床」,那就無罪了。

第二則是,親帝者後必遭惡。

沒錯,在唐太宗征遼東的結局我們說過了,劉洎就是太自恃跟李世民親密,結果被褚遂良告死了。這就跟房玄齡等人被鬥爭,是一模一樣的。但就像前頭提的,房玄齡懂得分寸,得以善終。

不過,劉洎傳真正對應的,是杜正倫傳。他們不但同是李世民拔擢的派系,同樣官拜右丞權傾天下,也同樣被李世民親手除去。

李世民曾跟杜正倫說過「謹言慎行」之事,但事實上,在那之前,李世民非常喜歡跟大臣辯論。正是劉洎一個馬屁,讓李世民學著閉嘴。

這馬屁怎麼拍?劉洎說,你是帝王天威,至聖至尊,應該要像老子莊子那樣,以不變應萬變,以樸質勝詭辯。須知秦皇嬴政機智,魏文曹丕才宏,便是辯倒了群臣,駁倒了天下人,卻也失了「人心」。

最後,則是劉洎傳不能不提的重點:自請輔佐太子李承乾。

杜正倫傳說過,他規勸太子無效,就拿李世民的「御旨」出來說嘴,惹怒了我們唐太宗。

劉洎要接杜正倫的棒,就提出了三點。

第一,皇上你夙夜匪懈,兢兢業業地把所有事情都幹完了,於是太子只要躺著就能坐享成果。

第二,皇上所喜好的是文學書法,收羅天下名篇,於是太子只要躺著就能坐享成果。甚至連把這些收藏拿出來看看都懶。

第三,皇上每日接見卑劣之人,傾聽民心,了解朝廷是非,方能駕馭天下……卻要太子避開那些不好的人。

前兩個我弄得容易懂些,第三點就要請多費點心了。

講白了,三者歸一,就是說李世民把壞的辛苦的都一肩扛了,於是太子不知險惡,豈能知善?

還真有那麼點道理?劉洎也算是個育兒大師了。

李世民認為劉洎說得太好了,他自己也是長年受到魏徵協助,才不至於行差踏錯。那麼,就讓劉洎跟岑文本與馬周三人每日輪班,去感化感化太子吧。

後來太子李承乾還真的敢於直言仗義呢。

可不巧我們剛好知道,太子李承乾最後的敗亡,就是「為奸人所惑」。中間的細節,史書未言,我說一說,畢竟我們有未來之眼,劉洎沒有。

劉洎忽略的有兩點,一是由奢入儉難,李承乾的本質已經形成「養尊處優」,想要扭轉過來並不容易。李世民能聽諫,也是當年他在沙場,在武德太子之爭中,只要走錯一步就會萬劫不復,慢慢養出來的。

認真說李世民的本質,仍然是暴躁且唯我獨尊的。

再者就是,李承乾沒從李世民身上學到好的品德,不等於他什麼都沒學到。李承乾學會的,就是裝模作樣,虛應故事。

這就是育兒最大難題,大師們都不說的:縱使你有九好一壞,孩子就是會學到那萬中無一的壞。

好像劉備一堆無敵的相人御人之術,劉禪學不到半點,但「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這些就青出於藍了。

李世民瞞得過李淵,唬得過魏徵;李承乾自然也騙得過劉洎,騙得過李世民。

劉洎能說服嶺南五十餘城投降,本身怎樣也不會是個草包飯桶。進入朝廷,他更能投李世民之所好,循隙步步高昇,在看似平靜卻暗潮洶湧的貞觀時代,差那麼點就成為了「顧命大臣」。

對,即使他「改造」李承乾失敗,李世民仍然願意把李治交給他。

這是一個在政治跟政治兩方面都非常有能力的人,為何落得敗亡身死?

再回到貞觀最終勝利者之一的褚遂良之前,我們繼續看跟劉洎同傳的另一個「要人」。

馬周。

avatar-img
266會員
921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隋唐時代,有這樣一個人。 他有著不同的名字,有著不同的面貌。 本名徐世勣,歸唐後改為李世勣,唐高宗時,因避先皇之諱,又改名李勣。李世民本人可是沒要他改的。 但民間更多人稱呼他為「徐茂公」,李世民手下的第一軍師。
貞觀十八年底,唐軍準備妥當,開始部署。 這終究是徒勞無功的一戰,唐軍僅僅奪下遼東,無法敲開朝鮮半島的大門,遑論拿下平壤。但為了面子,唐太宗還是要對新一代名將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陪著李世民從少年起義,又由生到死走了一趟,貞觀之治該開始收斂了。但老實說整理文比傳記翻譯要花功夫得多。沒辦法,一塊一塊切吧。
元雜劇的西遊記戲文,作者是楊景賢。這也是西遊記小說取材的主體。 楊景賢其實是蒙古人,楊是他姊夫的姓。雖然出生於元朝,但主要活躍於明初。因為是個雜劇名家,所以也在明朝樂府當官。 戲文共六本走完,比起小說版簡單扼要得多,但真要演起來我看也是大半天。概要介紹一下就好。
西遊記故事第二回。在《西遊記》中,這事要從知名的「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說起。
唐三藏法師,俗名陳禕,是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其生平記錄分為三種類型:官方史書,宗教資料…… 還有《西遊記》。 西遊記當然最「假」,但也最是精彩絕倫。 所以接下來要走個番外篇,邀請各位來看《西遊記》的玄奘故事。
隋唐時代,有這樣一個人。 他有著不同的名字,有著不同的面貌。 本名徐世勣,歸唐後改為李世勣,唐高宗時,因避先皇之諱,又改名李勣。李世民本人可是沒要他改的。 但民間更多人稱呼他為「徐茂公」,李世民手下的第一軍師。
貞觀十八年底,唐軍準備妥當,開始部署。 這終究是徒勞無功的一戰,唐軍僅僅奪下遼東,無法敲開朝鮮半島的大門,遑論拿下平壤。但為了面子,唐太宗還是要對新一代名將說:「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陪著李世民從少年起義,又由生到死走了一趟,貞觀之治該開始收斂了。但老實說整理文比傳記翻譯要花功夫得多。沒辦法,一塊一塊切吧。
元雜劇的西遊記戲文,作者是楊景賢。這也是西遊記小說取材的主體。 楊景賢其實是蒙古人,楊是他姊夫的姓。雖然出生於元朝,但主要活躍於明初。因為是個雜劇名家,所以也在明朝樂府當官。 戲文共六本走完,比起小說版簡單扼要得多,但真要演起來我看也是大半天。概要介紹一下就好。
西遊記故事第二回。在《西遊記》中,這事要從知名的「魏徵夢斬涇河龍王」說起。
唐三藏法師,俗名陳禕,是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其生平記錄分為三種類型:官方史書,宗教資料…… 還有《西遊記》。 西遊記當然最「假」,但也最是精彩絕倫。 所以接下來要走個番外篇,邀請各位來看《西遊記》的玄奘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武則天的預言後,不知如何面對,聽完李淳風的分析後,決定臣服於命運,扮演好皇帝的角色,順其自然。
Thumbnail
繼隋末農民起義,李唐一統天下,更發生了爭儲兵變:六四玄武門之變。 然後,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我們將要正式展開關於唐朝的旅程!
Thumbnail
突厥再臨,大唐天子李淵決定徹底冰封李世民,改以李元吉領軍。李元吉以此為由,說服天策府大將尉遲恭合作,引誘李世民加以刺殺。 不過,就算李世民想要赴約,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Thumbnail
李元吉得到封倫相助,正式插足太子之爭。一出手,便是要置李世民於死地,陷李建成於不義。 然而,陰錯陽差之下,卻讓史官陳叔達得知了這個秘密……另一邊,看似孤立無援的李世民,終於迎來了意外的幫手。 看首圖也知道是女性吧?
Thumbnail
大唐粉飾太平之際,突厥人發起了奇襲。 有志於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安排了謀略以爭功,卻不料掉入敵人的陷阱……這場山西大敗,對於李世民的將來,是危機?還是轉機?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由於杜淹成功攔阻了爾朱煥與橋公山,李世民當即決定,以天策府為主力,加急截回兵器,並於演池駐地建構防禦工事,以應叛軍,並通知州府來援圍剿。 不敢言之必勝,但也算十拿九穩。 然而,李世民哪裡想得到,後方政治場的角力,才要開始。
Thumbnail
大唐國事紛擾,由以外交最盛。 為安撫遼東三國,李淵不得不提高佛門在長安的地位。卻不料太子李建成境從中得利。 各方察覺事有蹊蹺的人,紛紛開始採取行動……
Thumbnail
一名刺客,捨身將訊息傳遞給了李建成。 道宗牽動天下的「統一大計」,也將由此開始啟動……
Thumbnail
李世民再訪太原,一邊防備突厥入侵,一邊繼續調查姊姊的死因。然而,好不容易找到的人證,卻慘遭殺害。 身邊雖無謀士,在兩名不打不相識的猛將參詳之下,事情,也慢慢有了頭緒……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武則天的預言後,不知如何面對,聽完李淳風的分析後,決定臣服於命運,扮演好皇帝的角色,順其自然。
Thumbnail
繼隋末農民起義,李唐一統天下,更發生了爭儲兵變:六四玄武門之變。 然後,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我們將要正式展開關於唐朝的旅程!
Thumbnail
突厥再臨,大唐天子李淵決定徹底冰封李世民,改以李元吉領軍。李元吉以此為由,說服天策府大將尉遲恭合作,引誘李世民加以刺殺。 不過,就算李世民想要赴約,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Thumbnail
李元吉得到封倫相助,正式插足太子之爭。一出手,便是要置李世民於死地,陷李建成於不義。 然而,陰錯陽差之下,卻讓史官陳叔達得知了這個秘密……另一邊,看似孤立無援的李世民,終於迎來了意外的幫手。 看首圖也知道是女性吧?
Thumbnail
大唐粉飾太平之際,突厥人發起了奇襲。 有志於太子之位的李世民,安排了謀略以爭功,卻不料掉入敵人的陷阱……這場山西大敗,對於李世民的將來,是危機?還是轉機?
Thumbnail
李世民連番遭到打擊,終於下定決心爭取天子之位。 同時,齊王李元吉也展開了行動……
Thumbnail
由於杜淹成功攔阻了爾朱煥與橋公山,李世民當即決定,以天策府為主力,加急截回兵器,並於演池駐地建構防禦工事,以應叛軍,並通知州府來援圍剿。 不敢言之必勝,但也算十拿九穩。 然而,李世民哪裡想得到,後方政治場的角力,才要開始。
Thumbnail
大唐國事紛擾,由以外交最盛。 為安撫遼東三國,李淵不得不提高佛門在長安的地位。卻不料太子李建成境從中得利。 各方察覺事有蹊蹺的人,紛紛開始採取行動……
Thumbnail
一名刺客,捨身將訊息傳遞給了李建成。 道宗牽動天下的「統一大計」,也將由此開始啟動……
Thumbnail
李世民再訪太原,一邊防備突厥入侵,一邊繼續調查姊姊的死因。然而,好不容易找到的人證,卻慘遭殺害。 身邊雖無謀士,在兩名不打不相識的猛將參詳之下,事情,也慢慢有了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