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house 2025
論及歷史與排場,落戶於斯德哥爾摩家具展(簡稱 SFF)的 Greenhouse 策劃在相比之下確實較遲(2003年)與較小(38組左右),但論及設計的品質與理念,則顯得較爲精確、合時、甚至成熟。像今年的大主題,就聚焦在古老製程重新定義與永續創新的引進。這意味著,展品所頌揚永續性不僅來自於材料的使用,也同時涉及到傳統古老工藝和文化表現。
知名設計師兼溫室評審團主席 Anya Sebton 表示:「今年的溫室設計師以其强勢的創新意識著稱。許多項目探索意想不到的材料組合和生產方法,從而產生視覺和概念上令人驚訝的作品。柔軟的紡織品與堅硬的工業材料邂逅,有機材料與技術先進元素相結合。這種創造力創造了令人驚訝和啟發的新的視覺和觸覺維度。 溫室不僅展示了新的視角,還將這些人才與產業領袖聯繫起來,塑造未來的設計格局。」
從媒體包中所聚焦的設計中可見,這類傳統工藝的新詮釋,大多來自於異國的文化精髓:如來自中國的徐明宇(Mingyu Xu)或來自尼日利亞的 Olorunfemi Adewuyi。旅居倫敦的前者,攜其最新家具與燈飾系列「Parallel」首次亮相 Greenhouse。該系列展示了竹編織的多功能性,同時重新定義了其美學和再生品質,以實現可持續的現代設計。透過探索竹子的新可能性,它將傳統工藝重新帶入現代室內裝飾。「我一直致力於更新傳統。Parallel 系列是對傳統竹編的探索和現代詮釋,呈現出一種簡約而又出人意料的美感。」他解釋道。
至於 Olorunfemi Adewuyi 領導的 OMI Collective 則借鑒了尼日利亞傳統的貝南(Benin)工藝創造出一系列融合手工雕刻木材和青銅五金的現代感作品,希望重新構想傳統的形式以適應現代生活。他解釋:「Omi 之詞源自約魯巴語,意為「水」。這種流動性反映了我們的理念,我們透過研究尼日利亞古老的形式構圖和工藝實踐來創造家具和收藏品。這些實踐與當代生產方法結合的結果總是難以預測的。然而,在這次探索中,我們旨在透過擁抱新舊來重新定義美,創造出作為知識交流管道的物品。」
當然,劇透的是,像明宇在去年就曾參展與過衛星展。如同另一組在衛星展得獎的中國設計組合 Ololoo, 他們參與 Greenhouse 的目的或許是自然的進程。但對於明宇所言,則是因爲這裡「無論是品牌還是設計師,都不斷探索環保的材料和方法。」另外,他亦表示瑞典對永續發展的承諾也深深地吸引了他。
確實,北歐在永續家具的發展上有更上一層樓的意識性。但有趣的是,在 Greenhouse 成立超過 20 年的今日,其歷史的記錄卻讓人大感不夠用心——之所以會這樣說,乃因爲在其「名人錄」(或説畢業生)中,僅僅提到了三位:Nendo(2004 年展出)、GamFratesi(2007年展出) 和 「台灣之光」 Afteroom(2013年展出)。這不禁讓人好奇:難道過去的 10 年來都沒有出現過值得關注的新生嗎?畢竟這三位設計師都已出道有好些年。從未來新生的觀點來看,如果展會本身都「不記得」他們的畢業生,那更何況是觀展的品牌/生產商呢?
所以,當衛星展總是强調「參展設計師可透過展覽接觸到當地量產主導者與品牌」爲最大賣點時,Greenhouse 也應理該巨細靡遺地整理出過去的業績,讓年輕設計師看見參展的未來潛力與可能性。要不然,參展也就成了一種「錢少、事多、離家遠」的苦事——不誇張說,在 IG 上 PO 一張產品圖或許還能獲得更好的反饋(甚至是委托)呢。
Greenhouse 在 2024 年以來將最佳展示獎(Best in Show)的選擇與頒發交由 Sight Unseen 網站進行,或許就是個解決方案。當年獲獎的 Bursell/Svedborg 雙人組也順利進駐到展會的官網,獲得應有的曝光。然而,這樣的展會與媒體的合作往往是一項雙刃刀——尤其,當其他媒體意識到展會的合作方是競爭媒體時,往往這類獎項的報道也會被最小化,甚至「被忽略」。這從過去的「Wallpaper Handmade」系列到《Design Anthology》主編策劃的「EMERGE @ FIND」都面臨過這樣的窘境。
對於今年的獲獎者 Tobias Berg 而言,獎項的光環其實更是錦上添花的事跡。因爲其家具系列已在登上 Greenhouse 的舞台前一周,就獲得挪威家具品牌 Lunnheim 的認可,即將被推入生產綫!這四件主要作品:10:05 Lounge Chair、Tilt Chair、Stillas Armchair 和 Alu 櫥櫃系列都在擁有獨特的個性外,以簡潔、乾淨的線條和真實的金屬材料著稱。設計師表示,與該品牌的合作始於 2024 年推出的 Kollen 休閒椅。隨著該設計的成功,他們的合作關係變得更加牢固。展後,這些新家具也將被優化以進行生產,並計劃於 2025 年上半年推出。
顯然,Tobias Berg 的量產成就嚴格來説並非存粹基於 Greenhouse 的展出。因此,其得獎的緣故是基於 Sight Unseen 的遠見?巧合?還是「内定」?不管原因爲何,如果 Greenhouse 真的對參展和得獎者有所「栽培」的話,Tobias Berg 的得獎訊息就應理不只是出現在設計師的 IG 上而已吧——沒錯,SFF 和 Sight Unseen 網站上迄今(02/19)都沒有任何訊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