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內牆外:每一道牆,都可以是一座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初春午後,監察院外,鳳凰樹靜靜矗立,新綠的枝椏映在紅磚牆上,像是一幅無聲的畫。

這座歷史建築,以深紅色的磚牆與典雅的圓形拱門著稱,巴洛克與文藝復興風格交織,莊嚴而優雅。從日治時期的臺北州廳,到今日的監察院,它見證了時代更迭,也見證了一道牆內與牆外的對話。


牆,是分隔,還是連結?是阻擋,還是通往理解的起點?

牆內,是制度的燈火;牆外,是大眾的聲音。這兩個世界,是否真的能相互理解?又或者,我們是否能讓這道牆,成為一座橋?


牆外的聲音:分隔之外的期待


牆外的世界,總是最貼近人間的地方。這裡有民眾生活的日常,有聲音、有需求,也有沉默的等待。大街上,鳳凰樹的影子覆蓋了一個農夫的身影,他正在為失去的田地而惆悵;另一邊,郵局裡一封泛黃的陳情信,靜靜等待著被送達。


牆外的聲音,有時是集體的吶喊,有時只是微弱的低語。它們並不總是整齊劃一,卻都在呼喚著同一件事,希望牆內的世界能聽見它們,回應它們。像樂生療養院的院民,他們的聲音微弱卻堅定:他們不想失去家園,不想被迫遷往陌生的地方。他們期盼的,是一座橋,一道能夠連結政策與人心的橋。


牆外的人們不奢求所有問題都能立刻被解決,但他們相信,只要牆內的世界願意搭建一座橋,那些分隔的距離就能縮短,那些期待的聲音就能被聽見。


牆內的回應:燈火之下的責任


穿過紅磚牆,牆內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裡的光是冷的,來自螢幕、來自燈火。人們手中拿著文件,面對的是法律條文與程序規則。他們的任務,是找到牆外問題的答案,千絲萬縷,努力尋找解決的方式。


在樂生療養院的故事裡,牆內的人努力尋找平衡—如何在都市發展與弱勢群體的需求之間找到一條合理的道路。他們保存了一部分歷史建築,也安置了院民的生活,這些回應是程序正義的體現。然而,牆外的人會問,這樣的回應是否足夠?牆內的努力是否真正理解了牆外的痛楚?


牆內與牆外的世界,總是需要更多的對話。對牆內的人來說,程序與規則是不可或缺的,但對牆外的人來說,情感與共鳴才是最重要的。當牆內的人試圖搭建一座橋時,他們需要的不只是專業的技術,還有對人心的理解與傾聽。


每一道牆,都是一次選擇


牆,不僅僅是建築的分隔,它還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裡。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有一道看不見的牆;在不同世代之間,有一道無聲的牆;甚至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也有一道讓我們難以跨越的牆。


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牆,讓偏鄉的需求常常被城市的聲音淹沒;世代之間的牆,讓年輕人與長輩難以找到共同語言;而我們內心的牆,則讓我們更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忽視他人的故事。


這些牆,既是分隔,也是機會。每一道牆,都在提醒我們,它可以成為阻礙,但也可以成為橋的起點。當我們願意傾聽對方的聲音,當我們願意看見牆另一邊的風景,我們就在選擇用橋代替牆。


鳳凰樹的啟示:希望與可能性


鳳凰樹的枝椏,無論在春天、夏天、秋天還是冬天,都靜靜守護在紅磚牆旁。當它的花在夏日盛開時,那是一場生命的慶典;當它的枝葉在冬天落盡時,它的根仍然深深扎進土地,等待下一次的繁花。


鳳凰樹,像是這座牆內牆外的見證者。它見證著分隔,也見證著連結。牆內的燈火與牆外的街燈,從來不曾真正分離,它們只是等待彼此看見對方的光亮。


牆內牆外的橋樑


牆,是否真的能成為橋?這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


牆可以是分隔,也可以是通道。它可以隔絕對話,也可以引導理解。它可能冰冷不動,但也可能在一次次對話中,逐漸改變形狀。


制度需要秩序,民意需要出口。當牆內的人願意傾聽,牆外的人願意信任,這道牆,就不只是阻隔,而是一道通往希望的橋樑。


這個世界不需要更多的牆,而是需要更多的橋。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真然的沙龍
87會員
136內容數
真然的沙龍是一個專屬於思想與心靈的對話空間,讓自然、生活、藝術與哲思在文字中流動。從日常的故事到哲學深思,這裡是探索內心與世界的橋樑,邀請你一同感受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真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我從你身上理解愛的模樣。」在布爾喬亞的作品裡,我重返那些關於愛、身體與母親的記憶。這不是藝術評論,而是一段深深的對話。
Thumbnail
2025/04/19
「我從你身上理解愛的模樣。」在布爾喬亞的作品裡,我重返那些關於愛、身體與母親的記憶。這不是藝術評論,而是一段深深的對話。
Thumbnail
2025/04/12
從《田園交響曲》的清晨到音樂廳裡的靜默時刻,從小提琴的呢喃到 New Age 的情緒流動,我的成長被一首首旋律悄悄塑形。那些聲音沒有教我理論,卻教我如何感受,如何靜下來,如何成為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12
從《田園交響曲》的清晨到音樂廳裡的靜默時刻,從小提琴的呢喃到 New Age 的情緒流動,我的成長被一首首旋律悄悄塑形。那些聲音沒有教我理論,卻教我如何感受,如何靜下來,如何成為我自己。
Thumbnail
2025/04/04
高中時,歷史老師曾對我們說:「珍惜現在還住在家裡的時光。」 多年後的清明節,我忽然想起她說話時的語氣與眼神,也想起那些逐漸遠離的日常,那些我們以為來日方長的,往往在回頭時才懂得珍惜。 這是一篇關於記憶、親情與成長的文字,也是一封,寫給「那時的我們」的心裡信。
Thumbnail
2025/04/04
高中時,歷史老師曾對我們說:「珍惜現在還住在家裡的時光。」 多年後的清明節,我忽然想起她說話時的語氣與眼神,也想起那些逐漸遠離的日常,那些我們以為來日方長的,往往在回頭時才懂得珍惜。 這是一篇關於記憶、親情與成長的文字,也是一封,寫給「那時的我們」的心裡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站在小山上 站在花園裡的小山上,我靜靜地觀察著四周的景象。眼前的景色是一幅獨特的畫面:禮拜教堂高聳著,像一位歷經沧桑的守望者;小巧的辦公房舍在陽光下閃爍著古典的光芒;而這一切,都在士林官邸裡面,彷彿一場穿越時光的夢境。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這片古老而充滿歷史氣息的土地,如今已經向大眾開
Thumbnail
站在小山上 站在花園裡的小山上,我靜靜地觀察著四周的景象。眼前的景色是一幅獨特的畫面:禮拜教堂高聳著,像一位歷經沧桑的守望者;小巧的辦公房舍在陽光下閃爍著古典的光芒;而這一切,都在士林官邸裡面,彷彿一場穿越時光的夢境。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這片古老而充滿歷史氣息的土地,如今已經向大眾開
Thumbnail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穿越狹窄的臺南中西區巷弄,探索舊宅的歷史和風情,每座老宅都蘊藏著無數故事,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理解與熱愛。
Thumbnail
中正紀州庵文學森林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為一處融合文學、歷史與自然景觀的文化地標。這裡的玄關入口具有獨特的設計風格,讓人一踏入便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 玄關處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木質的門框與瓦片屋頂,散發出一種古色古香的氣息。入口處設有精心佈置的花園,植栽與石燈籠相映成趣,營造出寧靜而優雅的氛
Thumbnail
中正紀州庵文學森林位於台北市中正區,為一處融合文學、歷史與自然景觀的文化地標。這裡的玄關入口具有獨特的設計風格,讓人一踏入便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氛圍。 玄關處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木質的門框與瓦片屋頂,散發出一種古色古香的氣息。入口處設有精心佈置的花園,植栽與石燈籠相映成趣,營造出寧靜而優雅的氛
Thumbnail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民國十四年十月十日掛牌伊始,即恪遵民主共和制度。播遷來台更遠離了簷牙高琢的桂殿蘭宮,照說早該與普羅大眾聲應氣求。但若干年來執事者貌似賣力在地扎根,台灣社會與故宮總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Thumbnail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民國十四年十月十日掛牌伊始,即恪遵民主共和制度。播遷來台更遠離了簷牙高琢的桂殿蘭宮,照說早該與普羅大眾聲應氣求。但若干年來執事者貌似賣力在地扎根,台灣社會與故宮總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Thumbnail
聚奎居外圍好像有「結界」,一種能量場。 那是一種經過時間的淬煉,再被好好整理、被好好珍視著的地方,才會散發著的氣息。
Thumbnail
聚奎居外圍好像有「結界」,一種能量場。 那是一種經過時間的淬煉,再被好好整理、被好好珍視著的地方,才會散發著的氣息。
Thumbnail
保安宮附近的巷弄 在保安宮附近的巷弄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寧靜,彷彿時光停滯在某個年代。這裡的老房子沿著街道蜿蜒,散發出濃厚的民國初年風情,仿佛在述說著當年的故事。這些古老的建築物雖然已經歷過風霜雨雪,但依然堅韌屹立,見證著歲月的流逝。 一種靈感的迸發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
Thumbnail
保安宮附近的巷弄 在保安宮附近的巷弄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寧靜,彷彿時光停滯在某個年代。這裡的老房子沿著街道蜿蜒,散發出濃厚的民國初年風情,仿佛在述說著當年的故事。這些古老的建築物雖然已經歷過風霜雨雪,但依然堅韌屹立,見證著歲月的流逝。 一種靈感的迸發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
Thumbnail
新竹縣「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裡的主建築為兩座圓樓和兩幢拱形紅磚街屋,裡頭有著許多客家文化的佈置。園區裡不定期的舉辦市集活動,提供街頭藝人與藝文創作者一個展演的空間與舞台。戶外廣場擺設各式各樣裝置藝術可供遊客拍照,還有舊時踏水車、手壓式汲水泵浦等設備能讓親子共同體驗。
Thumbnail
新竹縣「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裡的主建築為兩座圓樓和兩幢拱形紅磚街屋,裡頭有著許多客家文化的佈置。園區裡不定期的舉辦市集活動,提供街頭藝人與藝文創作者一個展演的空間與舞台。戶外廣場擺設各式各樣裝置藝術可供遊客拍照,還有舊時踏水車、手壓式汲水泵浦等設備能讓親子共同體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