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家的人,總會望見心裡的山。
我高中時唸的是一所女校。那時的我們,還住在家裡,穿著制服,在熟悉的街道與教室中生活,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著,彷彿永遠都不會改變。
有一天,歷史老師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
「妳們要珍惜現在這段還住在家裡的時光。等到上了大學,可能就會離家很遠。同學們各奔東西,有人到外地念書、有人出國留學,甚至將來有人遠嫁國外……回娘家的次數,只會越來越少。」
她是一位很溫柔、大家都很喜歡的老師,燙得短短捲捲的頭髮,很時尚,也很好看。
那天,她對我們說這段話時,語氣不是嚴厲的教誨,而像是在分享一種深深的體悟。她還提到自己的哥哥,青少年時期很叛逆,常讓父母又氣又傷心。那時他不懂事,不論大家怎麼勸說都沒有用,直到有一天突然幡然悔悟,才開始理解父母當年的辛苦與付出。但那時,父母已不在身邊。
她輕輕說出那句熟悉的話: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沒有刻意強調,卻像一記溫柔的敲擊,落在我們尚未成熟的心上。
當時的我聽進去了,卻未必真正懂得。但這句話就這樣靜靜地留在心底,陪我走過人生的轉彎。
是啊,我們都長大了,也一個個走上離家的路。那些當時聽不懂的話,隨著歲月發酵,成為理解生命的鑰匙。
年輕時,我們總以為家永遠在,父母永遠在,時間永遠夠用。直到有一天真正面對了失去,才發現,原來那句話早已說盡人生的無常與遺憾。
那堂歷史課,是我人生中難得一次,真正學到與「歷史」有關的事情,不是課本裡的年代或事件,而是關於親情與離別的必然。
當時歷史老師說的話,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留在心裡。每當我搬家、離鄉、回家,或只是靜靜地與父母坐在飯桌前吃飯,我總會想起她當年的叮嚀:
珍惜現在,珍惜還能與父母相處的每一刻。
因為我們終究都會離開,而能留在身邊的人,總不是永遠。
後記:
今天清晨,我讀到@莊小昕老師的〈說說我對學生的 “期待” ∣ 菜b導日記 ∣ 倒數425天〉,這樣的一段回憶,又湧上心頭。
那位歷史老師曾說的話,在我心裡發酵多年,清明節的今天正好是說出來的時候。
這篇文章,是寫給當年的自己,也是寫給現在的我。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