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过你为什么活在这世界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从小,我对有情绪的事物特别敏感,这份敏感让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一幕幕。脑海里的“小屏幕”时不时会自动播放,就像一段段短视频。

 

小时候,我对“生老病死”这件事特别有感触,以下是我记忆中的“小短片”。

 

我妈妈家族偏向泰国传统,葬礼仪式与华人习俗不同。我记得当时外公去世了——但他的死亡并不算正常,有人说是自杀?其实我也不确定,因为那时我还很小。长大后听说,他是喝“kopi o”(也就是农药)去世的。据说因农药中毒,尸体会变得全黑。而我记得的一幕是,晚辈需要为尸体淋水……这个仪式的意义我不太清楚,也没去深究,只是记得自己似乎也参与了其中。或许那时,我还没上小学,就已经开始对死亡有所认知。

 

再来是婆婆去世的记忆。那时,全家都去了婆婆家,我可能已经上小学了,记忆相对清晰。因为我们住得比较近,所以比姑姑更早抵达。印象最深的是,姑姑一进门就哭得稀里哗啦。而我,因为从小和公公婆婆、外公外婆的关系并不亲近,所以只是默默地看着。更让我不解的是,姑姑刚哭完,晚上却又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笑得很开心。那时的我不明白,怎么能哭着哭着就笑了?

 

直到爸爸去世时,我才渐渐理解。我们四姐妹在葬礼上并没有怎么哭,甚至有人质疑我们为何眼泪不多。但我知道,我们其实都很难过。只是,在处理葬礼事务时,在面对亲朋好友时,我们依然谈笑风生,像平常一样说话聊天。那一刻,我明白了——或许,这就是大人的世界。悲伤不会改变什么,与其沉溺其中,不如让一切如常,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或许就是成为大人的一种方式吧。

 

说完“死”,再说说“病”。我中学时,伯伯生病了。他得了糖尿病和肾衰竭,不得不截肢,还要长期洗肾。他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的人,总能逗大家开心。但当我和父母去医院探望他时,我在他眼里看到了空洞、绝望,那种无光的眼神让我至今难忘。那时,我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生老病死,生老病死……”但即便如此,我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它。或许,那时的我还太年轻,无法体会病痛和生命消逝的沉重。

 

然后是“老”。人们常说“长命百岁”,但长命百岁真的好吗?如今,许多老人不是在与病魔抗争,就是在孤独中度日。儿孙满堂、幸福美满,听起来美好,却并不容易实现。我的家乡是个适合退休的地方,很多老人过着规律的退休生活:早上去公园运动,和朋友喝杯早茶,回家吃饭、休息,日复一日。这听起来是平静美满的生活,但我却感受到其中的孤独感。想象一下,如果每天都过着这样没有目标、没有激情的日子,我会不会感到害怕?

 

那么,来到“生”这个部分。或许有些人认为“生”只是指出生,但我想说的是生活这件事。我到底为什么活着?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老实说,活着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人生的结局也仿佛早已被定下。

 

或许你会问,如何“被定下”?我非常粗糙地总结了一个非常粗糙的结论,当然每个人都不一样。人生就是:学习,贡献(也就是工作),繁衍或不繁衍后代,一个人的苦恼或多人的苦恼。

 

好吧,不知道以上能不能让你们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学了然后就是工作,然后就是结婚生子或不结婚生子,然后各种经历过后死亡。

 

当时的我在想,怎么感觉我的人生被定下了?好像一切都已经被决定好了。

 

也因此,我花了一点点时间去寻找“生”的答案。

 

 

目前来说,对我而言,“我应该是在这世上寻找生活,而不是生存。”

 

对我来说,生存就是机械地活着,按部就班地做着大家认为正确的事;生活,则是去做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再举个例子,生存意味着在遭遇挫折或不顺时,怨天尤人、责怪世界;而生活,则意味着将挫折当作挑战,把它当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去感受它、体验它,然后度过它。

 

生活,是一种体验。体验这世上的一切,体验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瞬间。所有的情绪和经历,都只是过程,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所以,我想,我活着的意义,或许就是去创造体验,并享受过程,接受过程。


匿名投票

你有想过为什么你活在这世上吗?

  • 有!
  • 没有🙂‍↔️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文章探討家庭中不和諧關係的成因,借用核炸彈的隱喻,描述這些潛在的衝突如同微小的“粒子”,可在不經意間引發巨大的家庭矛盾。文章分析了三大成因:被誤解的愛、過於坦白的情緒以及選擇妥協的不處理方式。通過這些深入的反思,揭示了家庭關係中的複雜性與脆弱性,引導讀者思考如何改善自身的家庭動態。
    這是一篇關於年輕時期經歷的感情糾葛的故事,表達了對過去錯誤的認知和對自己的放下。文章強調了面對抉擇時需要內心的掙扎,並鼓勵讀者不要對自己的選擇感到遺憾。
    本篇文章探討家庭中不和諧關係的成因,借用核炸彈的隱喻,描述這些潛在的衝突如同微小的“粒子”,可在不經意間引發巨大的家庭矛盾。文章分析了三大成因:被誤解的愛、過於坦白的情緒以及選擇妥協的不處理方式。通過這些深入的反思,揭示了家庭關係中的複雜性與脆弱性,引導讀者思考如何改善自身的家庭動態。
    這是一篇關於年輕時期經歷的感情糾葛的故事,表達了對過去錯誤的認知和對自己的放下。文章強調了面對抉擇時需要內心的掙扎,並鼓勵讀者不要對自己的選擇感到遺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該從我最早的童年記憶開始說起,還是從我十五歲那年呢?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其實,我沒有想要活很久,這個我好像也說過了,不是新的話題。我只是常想,如果只剩下那幾年,最終在床榻上還可以想起的是什麼?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5.2 #生前告別式 最近開始整理生命回顧的短視頻,作為生前告別式的回顧影片。參加很多告別式,都是在往生後,家人為他所做的生平回顧,自己看不到,只是給來參加公祭的親朋好友看,意義不大,看的人也少。 所以自己開始編寫,將一生所作所為,最值得紀念的往事紀錄,一篇篇
    這是一個關於死亡和活著的故事 關於我自己的一個,有些奇妙又荒謬的故事
    心理學上已經有指出,人的一生往往會跟童年有相當程度上的關係。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對於未來的人格形塑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於我而言,我的童年和探索脫不了關係,我的家庭位居於一個田野鄉村,一年四季都可以到處奔跑,春夏的時候宜賞花、捉蟲,秋冬的時候宜賞落葉、聽風看雲,對於充滿未知的世界,我的父母允許我們在附近
    年少的我不知道,原來我終有一日也能夠接受安穩,平淡的日子。 不少人年少的時候或都曾有宏大的理想,而我不屬這一類人。那時候的我從來不知道人生有什麽意義。還不意識到這是一種困境的那段懵懂時光還好,便渾渾噩噩的過去了罷。可一旦醒覺以後,那種對人生之有限性而生的不忿,是災難性的絕望。 存在的本質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中難免會經歷一些事件。每個事件都在告訴我們什麼⋯
    該從我最早的童年記憶開始說起,還是從我十五歲那年呢?
    小時候,小孩總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 對於禁錮自己的諸多思想,諸多排斥 總是大言不慚的以為世界就該蝦米款 成長後,自己大了,卻忘了父母老了 總以為父母仍該是記憶中的堅強模樣 生老病死苦,是人都得面對的生死觀 未對死亡做好建設的人,難輕易放手 對什麼有執念,對什麼就越緊抓不放 宛若翻舟即將
    Thumbnail
    其實,我沒有想要活很久,這個我好像也說過了,不是新的話題。我只是常想,如果只剩下那幾年,最終在床榻上還可以想起的是什麼?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5.2 #生前告別式 最近開始整理生命回顧的短視頻,作為生前告別式的回顧影片。參加很多告別式,都是在往生後,家人為他所做的生平回顧,自己看不到,只是給來參加公祭的親朋好友看,意義不大,看的人也少。 所以自己開始編寫,將一生所作所為,最值得紀念的往事紀錄,一篇篇
    這是一個關於死亡和活著的故事 關於我自己的一個,有些奇妙又荒謬的故事
    心理學上已經有指出,人的一生往往會跟童年有相當程度上的關係。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對於未來的人格形塑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於我而言,我的童年和探索脫不了關係,我的家庭位居於一個田野鄉村,一年四季都可以到處奔跑,春夏的時候宜賞花、捉蟲,秋冬的時候宜賞落葉、聽風看雲,對於充滿未知的世界,我的父母允許我們在附近
    年少的我不知道,原來我終有一日也能夠接受安穩,平淡的日子。 不少人年少的時候或都曾有宏大的理想,而我不屬這一類人。那時候的我從來不知道人生有什麽意義。還不意識到這是一種困境的那段懵懂時光還好,便渾渾噩噩的過去了罷。可一旦醒覺以後,那種對人生之有限性而生的不忿,是災難性的絕望。 存在的本質
    Thumbnail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中難免會經歷一些事件。每個事件都在告訴我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