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位於愛河畔的中正四路,原為高雄市政府所在地,日據時代日本人以鹽埕區為重要規劃開發地點,是高雄市行政,經貿地區。1992年(民國81年)市政府搬離後,鑒於五十多年肩負著市政治理的角色,承載高雄子民的生活印象與軌跡。該棟建築外觀以淺綠色系為基調,整體設計採中央主塔搭配兩側對稱的塔樓式造型,表達莊嚴、隆重的氣氛,也刻劃著高雄過去的光榮與傷痕,因此市府將此建物再造,改裝成歷史博物館。於2004年經高雄市政府指定公告為市定古蹟。

建築正面外觀


館內正中央氣派大理石樓梯可上二樓

館內走廊
館內展示高雄相關之歷史文化藝術,另外教育推廣、文物典藏、是民眾認識高雄的窗口、也是研究高雄歷史的寶庫,更是知性與感性的觀光景點。
主要展示珍貴文物和各項研究有關先民篳路藍縷、開闢山林河川,以及日本人整建海港,規劃鐵道,善用水源的艱辛過程,讓民眾了解高雄市發展的軌跡。館內常設展覽有
(1)鳳邑雙城記線上展
清治臺灣鳳山縣,曾經有過兩個縣治,一新一舊。左營舊城與鳳山新城,在臺灣歷史上絕無僅有。
(2)大高雄歷史常設展-印象高雄
看見百年來高雄人的勞動身影以及城市、鄉村地景的變遷,並以河、港、鐵路網絡為子題勾勒出高雄從漁村到國際商港的百年城市脈動
(3)大高雄歷史常設展-水系
從自來水系統、產業運輸,到水力發電、軍事,工業用水等的水資源利用下,將高雄推向現代化及工業化的城市。透過「高雄穀倉的孕育」、「哈瑪星現代化下的水利工程」、「戰爭下的水路布局」、「工業港都的承載」四大主軸,帶領大家認識水資源的開創歷史與脈絡。

水系展覽之一
(4)大高雄歷史常設展-海港
高雄市街因港而生,也因港口機能賦予了「移民、工業、軍事」等諸多特性,港灣的茁壯是成就現今高雄地位的關鍵。高雄港由潟湖之地,經築港工程漸成良港,再擴建,成為擁有兩個出入開口的現代化商港。這段百年以來時間與空間的交替演變,至今仍持續進行。
(5)大高雄歷史常設展-鐵道
日據時代1908年縱貫線的開通、1910-1930年代岸壁鐵道(碼頭鐵道線)的陸續鋪設,加上製糖會社、水泥會社等產業專用鐵道,百年前的高雄地區,早已建設綿密的運輸路網。
二戰後,臺灣最大規模的環狀鐵路系統高雄臨港線,是高雄晉升工業大城、貨櫃大港的重要推手。透過「初遇蒸汽火車」、「串聯海與陸」、「產業最前線」、「獨一無二環狀系統」4大主軸,帶領觀眾了解百年來高雄邁向近代化與鐵道共生共榮的故事。

鐵道展覽之一
(6)歷史常設展 - 二二八.0306
二二八事變發生之後,在高雄發生「三六慘案」,緣由是高雄要塞司令兼台灣南部防衛司令部司令彭孟緝,對二度上壽山要塞談判的代表之一凃光明,以企圖行刺為理由,將包括凃光明在內的三位代表當場逮捕,隨即引起民怨,彭孟緝命令部隊下山進行武力鎮壓,這段過程雖有幾個謎團尚待解開,但慘烈屠殺事件確實發生,於1947年3月6日在高雄以武力鎮壓的第一聲槍響,便是在此館響起。本次特別製作展出以本館為場景的鎮壓事件模型,並同時播放當年本館與慘案關聯的動畫影片,讓參觀民眾能夠身歷其境,理解該段歷史過程,進而思索二二八事件在高雄的特殊性與爭議性。
走上二樓一眼就可以看到顯目大型海報寫著‘’我是鄭南榕 我主張台灣獨立‘’之大字報,今日的主題是100%言論自由 鄭南榕和自由時代特展,展覽日期: 2024.12.10 ~ 2025.04.20

二樓展覽場所
台灣民主發展歷程中經過了無數的社會運動,從黨禁、報禁,到出版品、歌曲、戲劇等都受到政府的審查、限制甚至制裁。
鄭南榕自焚殉道已36年,特展規劃六個展區和「大事記」以鄭南榕個人 生命史為縱,橫向連結台灣史和世界史的時代脈絡,從個人、台灣和世界的面向相互對照, 呈現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機器的龐大,人權和言論自由所受到的迫害和箝制以及所面對的困難和衝撞。
197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 黃信介、姚嘉文、陳 菊、呂秀蓮等人,在高雄組織群眾 ,以遊行和演講,爭取民主自由,卻遭政府攻擊抓捕,爆發震撼國內外的「高雄美麗島事件」。
1988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 鄭南榕在 <自由時代> 第254期刊登許世楷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闡述新國家新憲法對台灣的重要性 ,卻收到台灣高等法院檢察處「涉嫌叛亂罪」傳票。鄭南榕拒絕接受這項指控,堅持以和平非武力抗爭,自囚在自由時代雜誌社71天。1989年4月7日政府強行攻堅自由時代雜誌社,鄭南榕為維護 「100%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主張「台灣獨立」,被迫於總編輯室自焚殉道。
鄭南榕先生為爭取言論自由,勇敢的壯烈犧牲的事件,值得深入了解,今天紀念台灣民主運動先驅,從過去歷史視角和真實照片來理解鄭南榕的訴求和犧牲的主因,觀看整個特展後,讓我們可以走進鄭南榕的生命故事,思考人權與自由民主的價值,進而更需珍惜台灣目前擁有的自由與民主。

展覽海報之一
---by lin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