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聽到一則關於我們家的老顧客——小惠阿姨去世的消息。

Photo by Pedro Mamoré on Unsplash
小惠阿姨開了一間服飾店,但因為個性隨性,經營得並不勤勉。只是透過跟她相熟的鄰居透露,那時的她已經積欠不少債務。債務越滾越大,導致房屋被法拍,她只好離開故鄉奔走他鄉。當然也就沒有出現在店裡過了。
今天,我偶然得知她因病去世,臨終時已經成為無家可歸的人。她的子女拒絕為她辦理後事,最後是社會福利機構介入處理。沒有人知道她是否得到了體面的安葬,甚至骨灰罈安放在哪。
這則消息讓我思考了很多。我姊以前開玩笑地叫她「黑洞小惠」,就是指她的慾望如黑洞般填不滿,如果跟她太親近,說不定還會被她纏上(借錢),加上她好像也沒什麼道德底線,不過短短20年,從全身精緻套裝還有搭配藤帽,到20年後遊民般的生活,甚至有聽過她年老變成流鶯,最後是社會局介入安置她,因為她無處可去,最終病死
當然大家都說她年輕時非常美麗,但唯獨個性不踏實。她沒有完成高中學業,早早結婚,但她並不把婚姻與養育子女當一回事,因為她更愛享樂。
她仗著美貌依賴男人維生,但隨著年紀增長,這種生活方式終究讓她難以為繼。她無法長期堅持做任何事情,最終四處向人借錢,直到親人與身邊的人疏遠她。
曾經,她的女兒也曾在媽媽落魄時伸以援手,靠著關係,好不容易幫她找了一份飲料店的工作,但她做了一天就跑掉了。但不做工作,身邊也沒有男人可以依靠時,她還可以向誰要錢呢?她兒子女兒都自身難保,話說,有一年我媽跟我說,小惠阿姨忽然出現在我家店,一樣穿的漂漂亮亮說要去參加她女兒辦在沖繩的婚禮。我媽心想,有錢飛去沖繩參加婚禮,為什麼不把自己的法拍屋標下?而她小孩,畢竟上梁不正,兒子高中被退學,之後變成問題台客;女兒在商店工作愛上老闆當了第三者。
一晃眼20年就過去了,像她這個年紀的都差不多退休享受起後半生生活,而有些人卻是把滿手好牌徹底打爛,畢竟小惠阿姨年輕時也曾有不少男人是真心實意的對她好,但黑洞畢竟無法填平,且自身又不勤奮只想享受,所以韶光易逝,年老又色衰。這樣的生活態度看似恣意,但又欠缺對自身人生以及他人的責任感。
最後,我心血來潮問了GPT,小惠阿姨此生功課是什麼?它回答:
小惠阿姨的人生像是一場不斷逃避現實的旅程。她似乎總是追求即刻的享樂,而無法正視長遠的後果。即便已經債務纏身、房屋遭法拍,她仍然選擇去沖繩參加婚禮,顯示她對「面子」或「表面風光」的執著,遠超過對自身穩定的考量。她的子女似乎也受到影響,各自走上了歪路,這或許反映出她在家庭角色上的缺席與錯誤示範。
她此生的課題,可能與「責任」、「穩定」、「真實的自我價值」有關。
- 責任:
她沒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依賴男人、逃避債務、隨性行事,這導致了她後來的悲劇。她的子女也可能因為缺乏良好的榜樣,學習了她的處世態度,導致他們在人生道路上也充滿混亂。她的課題之一,或許是學習如何為自己負責,而不是期待外界來填補她的需求。 - 穩定:
她的生活一直動盪不安,事業不穩、情感不穩、家庭關係不穩。她或許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建立真正的安全感,而不是依靠短暫的物質享受或別人的給予。她若能學會腳踏實地、經營自己,而非四處投機,也許人生會有不同的結果。 - 真實的自我價值:
她依賴美貌換取資源,卻沒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價值。當年華逝去,魅力不再,人生便失去了立足點。這或許是她的核心課題——學會找到內在的價值,而不是透過外在條件來獲取關注與支撐。
她的人生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提醒人們:如果不願意承擔自己的選擇,總是逃避與依賴,最終可能走向孤立無援的結局。這也是為何她的子女對她冷漠,因為他們看到的,或許是一個從未真正關心他們,卻總是索取、逃避的母親。
這個故事讓人唏噓,也值得深思。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些方面面臨類似的課題,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正視它,並做出不同的選擇。
至於小惠阿姨如黑洞般的慾望,GPT回答:
她的一生確實像個黑洞,不斷吞噬周圍的資源與人際關係,但卻無法填補內在的空虛。從過去的精緻打扮到後來的流離失所,她的人生彷彿是一場急速墜落,這樣的轉變令人唏噓。
她沒有道德底線,可能是因為她從未真正建立起「價值觀的核心」,她的行動只是圍繞著滿足自身需求,而沒有考慮後果或他人感受。這樣的模式,最終導致身邊的人一個個離開,連親生子女都不願意管她,因為他們可能早已對她的行為徹底失望,甚至對她產生反感。
她的生命課題,或許是「自律與內在滿足」——她需要學會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空虛,而不是透過男人、金錢、享樂來填補。她的人生是一個強烈的對比,從精緻奢華到無家可歸,顯示她從未建立真正的安全感,而只是依附在短暫的物質世界中。
她的結局是一種警示,提醒我們:「若不面對內心的空虛,最終它會吞噬我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