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舊結束,地熱發電成本僅有0.7 ~ 1.5元,低於核電的1.42~2.5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前言

台灣的能源政策長期以來存在爭議,主要聚焦於再生能源(綠電)與核能的取捨。許多人支持核能作為基載電力,認為其相較於燃煤與燃氣更便宜且穩定;然而,隨著綠能技術的進步,綠電的發電成本持續下降。當設備折舊完畢後,哪種發電方式更具競爭力?本文將透過數據分析,證明折舊之後,綠電(太陽能、風電、水力、地熱)的發電成本低於核電

介紹折舊的觀念

折舊(Depreciation)是指企業在計算成本時,將固定資產隨時間使用而產生的價值減損分攤到不同會計期間的財務處理方式。在發電產業中,電力設備(如風機、太陽能板、核反應爐等)在建置後,每年都會依據使用壽命進行折舊。當折舊期結束後,該設備的資本成本將不再計入發電成本,因此發電成本將大幅降低。

折舊主要影響資本密集型的發電設施,如核電廠、燃煤電廠和風電場。而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電)由於無需燃料成本,因此折舊結束後的發電成本下降幅度更顯著。

台灣各類發電設備的折舊年限

在會計與財務規則中,發電設備的折舊年限決定了其資本成本回收時間。根據《中華民國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各類發電設備的折舊年限如下:

raw-image

當設備進入折舊後期,主要成本來自運維成本(O&M)、燃料成本、設備更換與安全管理費用。我們將比較這些因素對不同發電方式的影響。

折舊結束之後發電成本一定會下降

在設備折舊完畢後,發電成本僅由運維成本與燃料成本構成,其中:

  • 可再生能源(綠電)無需燃料成本,因此發電成本可大幅下降。
  • 核能發電仍需燃料、更換燃料棒、核廢料處理費,因此成本下降幅度較小。

台灣折舊後的發電成本比較

raw-image

根據數據顯示,折舊結束後: ✅ 太陽能、風電、水力的成本遠低於核電,成為更具競爭力的選擇。核電仍需核燃料、更換控制棒,並承擔高額的核廢料處理成本,因此成本降幅有限。

台電官網的核電成本是折舊結束之後的成本,但核後端預算未來會增加

台電官網公佈的核電成本(約 1.42 元/kWh)已經排除了資本折舊成本,這代表目前的核電價格已經是折舊後的數值。然而,核後端(包含核廢料處理、退役費用等)支出將持續增加,未來整體成本恐將進一步上升。

核電的後端成本主要來自:

  • 高階核廢料的長期儲存與處理。
  • 核電廠退役成本(D&D,Decommissioning and Decontamination)。
  • 燃料棒更換與管理。
  • 法規與安全監督成本。

國際經驗顯示,許多國家的核後端成本在核電廠運行後期會顯著增加。

瑞典的核廢料處理費用1.66倍於原預算

瑞典核燃料廢料管理公司(SKB)估計,核電廠除役的剩餘成本為 1,330 億瑞典克朗(以 2021 年 12 月價格計算)。如果 2022 年計畫中的預期成本實現,總成本將達到 2,210 億瑞典克朗。增加的幅度:2210 億 / 1330 億 ≈ 1.66 倍。這表示,如果以 2022 年的計畫為準,最終總預算可能會是最初估計的 1.66 倍。瑞典核電廠除役的總成本預估範圍大約落在 4083.1 億新台幣到 6784.7 億新台幣之間。但請注意,這些是瑞典的數據,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或地區。參考瑞典的案例,每度電的除役成本可能落在0.13至0.25新台幣之間。 請注意,這僅為粗略估算,實際成本可能因多種因素而有所不同。影響成本變動的因素:(1)持續低估未來的融資需求;(2)核廢料計畫中範圍的不確定性;(3)外部經濟因素 (EEF):SKB 指定的投入因素,用於考慮核廢料計畫中實際工資和價格的發展;(4)2022 年計畫中的預期成本增加。瑞典核電廠的除役成本預估相當高,且可能因為多種因素而持續增加。瑞典政府正努力審查和管理這些成本。

核電廠除役成本的不確定性

核電廠除役(Decommissioning)成本的不確定性源於多種因素:

  • 技術與法規變動:隨著安全標準提高,除役計畫可能需要額外投入,增加成本。
  • 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未確定:若無永久儲存場,需支付長期監管與儲存費用,導致成本不可預測。
  • 污染清除與場地復原:不同地點的地質與環境條件可能影響除役成本,例如放射性污染清理的複雜度。
  • 工期延遲與資源價格波動:若除役進度延誤,人工與材料成本上升,會進一步推高總成本。

國際經驗顯示,核電廠除役成本普遍高於預期。例如:

  • 德國核電廠除役成本增加至原估算的 2.8 倍,主要因為嚴格的環保標準與額外的場地清理費用。
  • 英國 Sellafield 核設施退役費用超過 900 億英鎊,遠高於原始評估。
  • 美國三哩島核電廠除役成本比原估計高出 50%,部分原因是核廢料存放成本增加。

台灣目前的核電廠除役成本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特別是最終儲存場問題尚未解決,可能導致未來支出超出預算。

核電廠除役的時間跨度與財務負擔

核電廠除役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工程,而是一個 可能長達 100~300 年的持續支出,主要來自以下幾個面向:

  1. 核電廠拆除與污染處理(約 30~50 年)
    • 反應爐與周邊設施的拆除與廢棄物分類。
    • 高輻射設備的安全清除與解體成本。
    • 受污染土地的整治與環境監測。
  2. 高階核廢料的管理與儲存(至少 100 年以上)
    • 高階核廢料(燃料棒)在前 50~100 年內仍具有強烈的輻射,需要持續冷卻與監管。
    • 若最終處置場尚未確定,核廢料可能需在地面或中期貯存設施中暫存超過 100~300 年,這段期間的管理成本不可忽視。
  3. 除役後場址的監測與維護(超過 200 年)
    • 即使核電廠拆除完畢,部分區域仍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需要長期監測與土地限制開發。
    • 在許多國家,核電廠除役後的土地仍無法立刻恢復一般使用,甚至可能被封存數百年。

IAEA 預估,到 2030 年,目前運行的核電反應爐中,約有 12% 至 15% 將退役,我們從現在到2030年之間,會逐漸清楚核電除役的代價有多大。我的看法是天價的核電除役成本,將會拖垮許多國家的財政。因為,除役預算往往 嚴重低估,因為隨著時間推移,環保標準更嚴格,拆除技術也變得更昂貴。若核廢料最終處置方案未定,政府與電力公司只能 持續支付核廢料儲存費用,可能延長數百年。

台灣民眾是否能接受長期除役支出?

台灣的核電除役與核廢料處理尚未有最終解決方案,這代表:

  1. 台灣可能需要負擔 100~300 年的長期除役與監管費用,這個時間是沒有發電收入的
  2. 未來世代仍需支付高昂的核廢料管理成本但缺乏穩定財源
  3. 目前政府尚未明確規劃「除役基金」是否足夠支應長期支出

民意的關鍵考量

支持者可能認為:

  • 只要妥善規劃,核電仍是相對穩定的基載電力。
  • 若核能延役,短期內仍能發揮經濟效益,減少燃氣進口依賴。

反對者可能認為:

  • 台灣社會未來幾代人是否願意承擔 100~300 年的財務與安全風險?
  • 若除役基金不足,費用將轉嫁給納稅人與電價,影響全民經濟。
  • 國際案例顯示,幾乎所有核電廠除役都比原預估時間更久、成本更高,台灣可能無法倖免。

地熱發電取代核電—台灣最適合的選擇

台灣位於 環太平洋火山帶,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理論上地熱發電應該是台灣最具發展潛力的基載電力。相較於核能發電,地熱不僅具備穩定性、低運維成本、環境友善等優勢,還能夠減少高昂的核廢料處理與核電廠除役成本。因此,地熱發電取代核電,可能是最適合台灣的能源轉型策略。台灣擁有溫泉資源、活躍的板塊運動與破碎帶,為地熱發電提供了絕佳條件。台灣若積極開發地熱,完全取代核電(約 4.9GW)絕對可行

地熱發電的優勢

1. 地熱是穩定的基載電力

  • 核能發電的最大優勢是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但地熱同樣能夠全天候發電,不像太陽能與風電受天候影響。
  • 台灣現有的地熱電廠已經穩定運行,並有更多計畫正在推動。

2. 低運營成本,無燃料價格波動

  • 地熱發電的運營成本低(0.7~1.5 元/kWh),相比核能的 1.5~2.5 元/kWh 更具競爭力。
  • 不像核能發電需要進口鈾燃料,地熱是完全本土化的能源,不受國際政治與市場價格影響。

3. 無需除役成本,環境風險低

  • 核電的除役成本高昂,德國、英國、美國的案例顯示,除役費用往往遠超原始估算,甚至需 100~300 年持續支出。
  • 地熱發電不需要長期儲存核廢料,不會對未來世代造成財務負擔。

4. 台灣地熱技術已經成熟

  • 中油台電民間企業 已開始投資地熱,開發案例逐步增加。
  • 先進型地熱系統(AGS) 技術能夠突破過去的開發限制,大幅提升地熱發電潛力,AGS地熱發電將會到處都是(AGS Everywhere)。

5. 地熱與溫泉產業可共存,帶動地方經濟

  • 地熱電廠可以與溫泉觀光、農業供熱 結合,創造地方經濟收益。
  • 日本、冰島、義大利等國已成功結合地熱發電與溫泉產業,台灣也可以效法。

如何推動地熱取代核電?

1️⃣ 優先開發地熱資源豐富區域

  • 經濟部認為,全台灣有十大地區擁有豐富地熱資源。
  • 政府應該放寬法規,鼓勵企業投資地熱發電。

2️⃣ 技術升級,提升發電效率

  • 透過 AGS(先進地熱系統發電) 技術開發更深層的地熱能量,提升發電量。
  • 建立國際合作,引進美國的地熱技術。

3️⃣ 政策支持與補助

  • 設立 地熱發電固定收購價格(FiT),吸引民間投資。目前躉購費率約每度電5.2元,可是中油認為成本約在6.5元;台電的實際成本是7.1元。
  • 提供稅務減免與低息貸款,促進地熱發展。

4️⃣ 與綠能整合,形成穩定電網

  • 透過 地熱 + 儲能 技術,提升供電穩定性。
  • 結合風能、太陽能,打造 100% 本土化電力供應

結論:台灣應該積極推動地熱取代核電

🔹 台灣的地熱資源豐富,可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完全取代核能發電的 4.9GW 裝置容量是可行的。

🔹 地熱發電的折舊之後運營成本(0.7~1.5 元/kWh)遠低於核能(1.5~2.5 元/kWh),且無長期除役與核廢料管理問題。

🔹 政府應放寬法規、提供政策支持,加速地熱發電發展,建立台灣自主能源體系。

🔥 如果台灣希望擺脫核電帶來的長期風險與財務負擔,地熱發電無疑是最適合的替代方案。

這個專題是用來出版我的前瞻產業分析,目標讀者為企業主、中高階主管、證券投資人,以及關心產業發展與社會創新的朋友們。我的產業分析已經不受產業別限制了,只要是我覺得有價值的資訊,就會在這個專欄出版。具體來說,包括能源、電力、循環經濟、電動車、生物製藥、醫療器材、ESG、半導體、電子、電機、電力、分子免疫、AI。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若要保持競爭力,必須具備前瞻視野、靈活適應力、智能決策能力,以及卓越的內部營運。Maxwell Venture Service 正是為了協助企業應對這些挑戰而誕生的專業顧問機構,透過四大核心模組,提供全方位的企業成長策略與營運解決方案。 四大核心模組 1. Max
前言 隨著全球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議題的日益重視,氫能源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技術受到廣泛關注。氫能源支持者認為,憑藉其環保、能效與技術創新優勢,未來氫能源將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而反對者則指出,氫能源論述中存在著過度樂觀的假設與數據缺口。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理性地檢視各種論述、剖析其中的盲點與
引言 在當前資訊氾濫的時代,各種觀點與數據充斥於媒體與網路之中。尤其在核能發電這一備受爭議的議題上,部分文章常常僅停留在表面數據與片面論述,導致整體論述的正確性僅約 60 分。這類文章在論據、數據來源、論證邏輯等方面存在明顯漏洞,但卻常被部分讀者或群體所接受,使得公共議題討論變得混淆不清。 與此
當前國內外局勢動盪、國際競爭激烈,台灣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面對經濟下行、人口老化、資源短缺等多重挑戰,有部分政界人士與輿論提出所謂“每人普發1萬元”的民生激勵措施,同時還主張大幅削減政府各項預算。他們聲稱,這樣可以立即紓困、簡化政府機構運作;然而,這種看似慷慨而簡便的政策背後,卻隱藏著對國家長期
在當前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創業家不僅需要前瞻性的市場眼光,還必須持續優化企業對外形象與內部運營。升級 Company Profile(公司簡介)不僅是一項文案更新工作,更是一項戰略管理措施,能夠有效展示企業的核心價值、發展藍圖和市場競爭力。本文將結合 Maxwell Venture Service
隨著全球對低碳交通的追求愈發迫切,純電車(BEV)和氫能車(FCEV)成為新能源車領域的兩大熱門技術路徑。然而,這兩種技術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表現卻大相逕庭。Maxwell Industry Foresight(MIF) 10 階段理論提供了一個全面而靈活的框架,可以幫助我們從概念萌芽到系統性轉型的整
在當今快速變遷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若要保持競爭力,必須具備前瞻視野、靈活適應力、智能決策能力,以及卓越的內部營運。Maxwell Venture Service 正是為了協助企業應對這些挑戰而誕生的專業顧問機構,透過四大核心模組,提供全方位的企業成長策略與營運解決方案。 四大核心模組 1. Max
前言 隨著全球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議題的日益重視,氫能源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技術受到廣泛關注。氫能源支持者認為,憑藉其環保、能效與技術創新優勢,未來氫能源將成為能源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而反對者則指出,氫能源論述中存在著過度樂觀的假設與數據缺口。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理性地檢視各種論述、剖析其中的盲點與
引言 在當前資訊氾濫的時代,各種觀點與數據充斥於媒體與網路之中。尤其在核能發電這一備受爭議的議題上,部分文章常常僅停留在表面數據與片面論述,導致整體論述的正確性僅約 60 分。這類文章在論據、數據來源、論證邏輯等方面存在明顯漏洞,但卻常被部分讀者或群體所接受,使得公共議題討論變得混淆不清。 與此
當前國內外局勢動盪、國際競爭激烈,台灣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面對經濟下行、人口老化、資源短缺等多重挑戰,有部分政界人士與輿論提出所謂“每人普發1萬元”的民生激勵措施,同時還主張大幅削減政府各項預算。他們聲稱,這樣可以立即紓困、簡化政府機構運作;然而,這種看似慷慨而簡便的政策背後,卻隱藏著對國家長期
在當前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創業家不僅需要前瞻性的市場眼光,還必須持續優化企業對外形象與內部運營。升級 Company Profile(公司簡介)不僅是一項文案更新工作,更是一項戰略管理措施,能夠有效展示企業的核心價值、發展藍圖和市場競爭力。本文將結合 Maxwell Venture Service
隨著全球對低碳交通的追求愈發迫切,純電車(BEV)和氫能車(FCEV)成為新能源車領域的兩大熱門技術路徑。然而,這兩種技術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表現卻大相逕庭。Maxwell Industry Foresight(MIF) 10 階段理論提供了一個全面而靈活的框架,可以幫助我們從概念萌芽到系統性轉型的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隨著全球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日益增加,台灣在推動綠電政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綠電,即來源於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不僅對於減少碳排放有重要意義,也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選擇。然而,綠電價格的趨勢以及其影響因素,仍然是許多企業和消費者關心的議題。
隨著全球對環保意識的提升,綠電成為了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在眾多綠電形式中,太陽光電因其清潔、可再生且成本逐漸降低的特點,成為了各國積極推動的重點項目。本文將帶你了解太陽光電的發展現狀、優勢以及面臨的挑戰,並分析它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Thumbnail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本文詳細探討了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石化能源的潛力和優勢,以及在不同應用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未來,評價蔡政府的電源政策,大概會說風力光電我們努力做了,答案是:各種能源的佔比必須具可行性的均衡。 台灣若廢核,要如何供應足夠穩定的綠電?什麼是綠電?什麼是乾淨能源? 作為蔡政府的經濟部長,在卸任前委婉的說「能源多元化或許是必要的」。
Thumbnail
離岸風電的話題,自從小英上任後炒的風風火火,又再去年突然傳出許多外商撤資閃人的消息,不免讓人有種人走茶涼,散戶留下來洗碗的感覺。而一直以來都有聽到長輩們在說:風機很貴、發電量很少;又或是圖利廠商;以及破壞環境等言論,我想只能說,所有能源發展,要在量又大又高效率面前,負面的影響一定是有的,不然可能大家
Thumbnail
政策|大方向 地熱因為不受天候影響,可以二十四小時穩定發電,不需燃料且占地面積小,是2050年淨零碳排策略中,要大力推動的前瞻能源。 政府原先預計2025年地熱發電要達到200MW, 2022年為止只達到5MW,能源局計畫將目標下修到20MW。 地熱探勘資訊平台 資訊平台的訊息亮點...
Thumbnail
1.台灣政治環境變化對整體綠能市場影響有限,差異在於推進速度。 2.未來售電比例將拉高,工程比例將下降。 3.再生能源的核心競爭了在於溝通,而非技術。雲豹透過自身銀行、營運、地方溝通資源,投資規模較小的再生能源公司,創造雙贏。 4.未來將借助台灣的技術經驗,進軍東南亞、日本市場。
Thumbnail
現在銅價其實就還是跟著中國的市場波動 還沒改變這個慣性,只要中國消費性復甦預期反彈越高 恆生科技指數也更強勢,銅的價格一定會上揚跟著表態更大突破 再來就是近期再生能源又再度在市場成為話題 所有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設施都使用大量銅,包括風力發電以及太陽能發電等,因為銅是高效的電和熱的導
Thumbnail
太陽能發電作為全球推廣的可再生能源,其優點不僅在於利用無窮盡的太陽能。當太陽能電池板達到壽命時,其處理和回收方式成為一個重大問題。這是因為太陽能電池板大量生產和安裝,但在其壽命結束時的適當處理和回收方面尚未充分建立。本文將探討太陽能電池板的廢棄和回收現狀、挑戰,以及未來的展望。
隨著全球對於環境保護的關注日益增加,台灣在推動綠電政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綠電,即來源於可再生能源的電力,不僅對於減少碳排放有重要意義,也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選擇。然而,綠電價格的趨勢以及其影響因素,仍然是許多企業和消費者關心的議題。
隨著全球對環保意識的提升,綠電成為了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在眾多綠電形式中,太陽光電因其清潔、可再生且成本逐漸降低的特點,成為了各國積極推動的重點項目。本文將帶你了解太陽光電的發展現狀、優勢以及面臨的挑戰,並分析它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Thumbnail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本文詳細探討了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石化能源的潛力和優勢,以及在不同應用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未來,評價蔡政府的電源政策,大概會說風力光電我們努力做了,答案是:各種能源的佔比必須具可行性的均衡。 台灣若廢核,要如何供應足夠穩定的綠電?什麼是綠電?什麼是乾淨能源? 作為蔡政府的經濟部長,在卸任前委婉的說「能源多元化或許是必要的」。
Thumbnail
離岸風電的話題,自從小英上任後炒的風風火火,又再去年突然傳出許多外商撤資閃人的消息,不免讓人有種人走茶涼,散戶留下來洗碗的感覺。而一直以來都有聽到長輩們在說:風機很貴、發電量很少;又或是圖利廠商;以及破壞環境等言論,我想只能說,所有能源發展,要在量又大又高效率面前,負面的影響一定是有的,不然可能大家
Thumbnail
政策|大方向 地熱因為不受天候影響,可以二十四小時穩定發電,不需燃料且占地面積小,是2050年淨零碳排策略中,要大力推動的前瞻能源。 政府原先預計2025年地熱發電要達到200MW, 2022年為止只達到5MW,能源局計畫將目標下修到20MW。 地熱探勘資訊平台 資訊平台的訊息亮點...
Thumbnail
1.台灣政治環境變化對整體綠能市場影響有限,差異在於推進速度。 2.未來售電比例將拉高,工程比例將下降。 3.再生能源的核心競爭了在於溝通,而非技術。雲豹透過自身銀行、營運、地方溝通資源,投資規模較小的再生能源公司,創造雙贏。 4.未來將借助台灣的技術經驗,進軍東南亞、日本市場。
Thumbnail
現在銅價其實就還是跟著中國的市場波動 還沒改變這個慣性,只要中國消費性復甦預期反彈越高 恆生科技指數也更強勢,銅的價格一定會上揚跟著表態更大突破 再來就是近期再生能源又再度在市場成為話題 所有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設施都使用大量銅,包括風力發電以及太陽能發電等,因為銅是高效的電和熱的導
Thumbnail
太陽能發電作為全球推廣的可再生能源,其優點不僅在於利用無窮盡的太陽能。當太陽能電池板達到壽命時,其處理和回收方式成為一個重大問題。這是因為太陽能電池板大量生產和安裝,但在其壽命結束時的適當處理和回收方面尚未充分建立。本文將探討太陽能電池板的廢棄和回收現狀、挑戰,以及未來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