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灣的能源政策長期以來存在爭議,主要聚焦於再生能源(綠電)與核能的取捨。許多人支持核能作為基載電力,認為其相較於燃煤與燃氣更便宜且穩定;然而,隨著綠能技術的進步,綠電的發電成本持續下降。當設備折舊完畢後,哪種發電方式更具競爭力?本文將透過數據分析,證明折舊之後,綠電(太陽能、風電、水力、地熱)的發電成本低於核電。
介紹折舊的觀念
折舊(Depreciation)是指企業在計算成本時,將固定資產隨時間使用而產生的價值減損分攤到不同會計期間的財務處理方式。在發電產業中,電力設備(如風機、太陽能板、核反應爐等)在建置後,每年都會依據使用壽命進行折舊。當折舊期結束後,該設備的資本成本將不再計入發電成本,因此發電成本將大幅降低。
折舊主要影響資本密集型的發電設施,如核電廠、燃煤電廠和風電場。而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電)由於無需燃料成本,因此折舊結束後的發電成本下降幅度更顯著。台灣各類發電設備的折舊年限
在會計與財務規則中,發電設備的折舊年限決定了其資本成本回收時間。根據《中華民國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各類發電設備的折舊年限如下:

當設備進入折舊後期,主要成本來自運維成本(O&M)、燃料成本、設備更換與安全管理費用。我們將比較這些因素對不同發電方式的影響。
折舊結束之後發電成本一定會下降
在設備折舊完畢後,發電成本僅由運維成本與燃料成本構成,其中:
- 可再生能源(綠電)無需燃料成本,因此發電成本可大幅下降。
- 核能發電仍需燃料、更換燃料棒、核廢料處理費,因此成本下降幅度較小。
台灣折舊後的發電成本比較

根據數據顯示,折舊結束後: ✅ 太陽能、風電、水力的成本遠低於核電,成為更具競爭力的選擇。 ✅ 核電仍需核燃料、更換控制棒,並承擔高額的核廢料處理成本,因此成本降幅有限。
台電官網的核電成本是折舊結束之後的成本,但核後端預算未來會增加
台電官網公佈的核電成本(約 1.42 元/kWh)已經排除了資本折舊成本,這代表目前的核電價格已經是折舊後的數值。然而,核後端(包含核廢料處理、退役費用等)支出將持續增加,未來整體成本恐將進一步上升。
核電的後端成本主要來自:
- 高階核廢料的長期儲存與處理。
- 核電廠退役成本(D&D,Decommissioning and Decontamination)。
- 燃料棒更換與管理。
- 法規與安全監督成本。
國際經驗顯示,許多國家的核後端成本在核電廠運行後期會顯著增加。
瑞典的核廢料處理費用1.66倍於原預算
瑞典核燃料廢料管理公司(SKB)估計,核電廠除役的剩餘成本為 1,330 億瑞典克朗(以 2021 年 12 月價格計算)。如果 2022 年計畫中的預期成本實現,總成本將達到 2,210 億瑞典克朗。增加的幅度:2210 億 / 1330 億 ≈ 1.66 倍。這表示,如果以 2022 年的計畫為準,最終總預算可能會是最初估計的 1.66 倍。瑞典核電廠除役的總成本預估範圍大約落在 4083.1 億新台幣到 6784.7 億新台幣之間。但請注意,這些是瑞典的數據,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或地區。參考瑞典的案例,每度電的除役成本可能落在0.13至0.25新台幣之間。 請注意,這僅為粗略估算,實際成本可能因多種因素而有所不同。影響成本變動的因素:(1)持續低估未來的融資需求;(2)核廢料計畫中範圍的不確定性;(3)外部經濟因素 (EEF):SKB 指定的投入因素,用於考慮核廢料計畫中實際工資和價格的發展;(4)2022 年計畫中的預期成本增加。瑞典核電廠的除役成本預估相當高,且可能因為多種因素而持續增加。瑞典政府正努力審查和管理這些成本。
核電廠除役成本的不確定性
核電廠除役(Decommissioning)成本的不確定性源於多種因素:
- 技術與法規變動:隨著安全標準提高,除役計畫可能需要額外投入,增加成本。
- 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未確定:若無永久儲存場,需支付長期監管與儲存費用,導致成本不可預測。
- 污染清除與場地復原:不同地點的地質與環境條件可能影響除役成本,例如放射性污染清理的複雜度。
- 工期延遲與資源價格波動:若除役進度延誤,人工與材料成本上升,會進一步推高總成本。
國際經驗顯示,核電廠除役成本普遍高於預期。例如:
- 德國核電廠除役成本增加至原估算的 2.8 倍,主要因為嚴格的環保標準與額外的場地清理費用。
- 英國 Sellafield 核設施退役費用超過 900 億英鎊,遠高於原始評估。
- 美國三哩島核電廠除役成本比原估計高出 50%,部分原因是核廢料存放成本增加。
台灣目前的核電廠除役成本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特別是最終儲存場問題尚未解決,可能導致未來支出超出預算。
核電廠除役的時間跨度與財務負擔
核電廠除役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工程,而是一個 可能長達 100~300 年的持續支出,主要來自以下幾個面向:
- 核電廠拆除與污染處理(約 30~50 年)
- 反應爐與周邊設施的拆除與廢棄物分類。
- 高輻射設備的安全清除與解體成本。
- 受污染土地的整治與環境監測。
- 高階核廢料的管理與儲存(至少 100 年以上)
- 高階核廢料(燃料棒)在前 50~100 年內仍具有強烈的輻射,需要持續冷卻與監管。
- 若最終處置場尚未確定,核廢料可能需在地面或中期貯存設施中暫存超過 100~300 年,這段期間的管理成本不可忽視。
- 除役後場址的監測與維護(超過 200 年)
- 即使核電廠拆除完畢,部分區域仍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需要長期監測與土地限制開發。
- 在許多國家,核電廠除役後的土地仍無法立刻恢復一般使用,甚至可能被封存數百年。
IAEA 預估,到 2030 年,目前運行的核電反應爐中,約有 12% 至 15% 將退役,我們從現在到2030年之間,會逐漸清楚核電除役的代價有多大。我的看法是天價的核電除役成本,將會拖垮許多國家的財政。因為,除役預算往往 嚴重低估,因為隨著時間推移,環保標準更嚴格,拆除技術也變得更昂貴。若核廢料最終處置方案未定,政府與電力公司只能 持續支付核廢料儲存費用,可能延長數百年。
台灣民眾是否能接受長期除役支出?
台灣的核電除役與核廢料處理尚未有最終解決方案,這代表:
- 台灣可能需要負擔 100~300 年的長期除役與監管費用,這個時間是沒有發電收入的。
- 未來世代仍需支付高昂的核廢料管理成本,但缺乏穩定財源。
- 目前政府尚未明確規劃「除役基金」是否足夠支應長期支出。
民意的關鍵考量
✅ 支持者可能認為:
- 只要妥善規劃,核電仍是相對穩定的基載電力。
- 若核能延役,短期內仍能發揮經濟效益,減少燃氣進口依賴。
❌ 反對者可能認為:
- 台灣社會未來幾代人是否願意承擔 100~300 年的財務與安全風險?
- 若除役基金不足,費用將轉嫁給納稅人與電價,影響全民經濟。
- 國際案例顯示,幾乎所有核電廠除役都比原預估時間更久、成本更高,台灣可能無法倖免。
地熱發電取代核電—台灣最適合的選擇
台灣位於 環太平洋火山帶,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理論上地熱發電應該是台灣最具發展潛力的基載電力。相較於核能發電,地熱不僅具備穩定性、低運維成本、環境友善等優勢,還能夠減少高昂的核廢料處理與核電廠除役成本。因此,地熱發電取代核電,可能是最適合台灣的能源轉型策略。台灣擁有溫泉資源、活躍的板塊運動與破碎帶,為地熱發電提供了絕佳條件。台灣若積極開發地熱,完全取代核電(約 4.9GW)絕對可行。
地熱發電的優勢
✅ 1. 地熱是穩定的基載電力
- 核能發電的最大優勢是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但地熱同樣能夠全天候發電,不像太陽能與風電受天候影響。
- 台灣現有的地熱電廠已經穩定運行,並有更多計畫正在推動。
✅ 2. 低運營成本,無燃料價格波動
- 地熱發電的運營成本低(0.7~1.5 元/kWh),相比核能的 1.5~2.5 元/kWh 更具競爭力。
- 不像核能發電需要進口鈾燃料,地熱是完全本土化的能源,不受國際政治與市場價格影響。
✅ 3. 極低除役成本,環境風險低
- 核電的除役成本高昂,德國、英國、美國的案例顯示,除役費用往往遠超原始估算,甚至需 100~300 年持續支出。
- 地熱發電不需要長期儲存核廢料,不會對未來世代造成財務負擔。
✅ 4. 台灣地熱技術已經成熟
- 中油、台電、民間企業 已開始投資地熱,開發案例逐步增加。
- 先進型地熱系統(AGS) 技術能夠突破過去的開發限制,大幅提升地熱發電潛力,AGS地熱發電將會到處都是(AGS Everywhere)。
✅ 5. 地熱與溫泉產業可共存,帶動地方經濟
- 地熱電廠可以與溫泉觀光、農業供熱 結合,創造地方經濟收益。
- 日本、冰島、義大利等國已成功結合地熱發電與溫泉產業,台灣也可以效法。
如何推動地熱取代核電?
1️⃣ 優先開發地熱資源豐富區域
- 經濟部認為,全台灣有十大地區擁有豐富地熱資源。
- 政府應該放寬法規,鼓勵企業投資地熱發電。
2️⃣ 技術升級,提升發電效率
- 透過 AGS(先進地熱系統發電) 技術開發更深層的地熱能量,提升發電量。
- 建立國際合作,引進美國的地熱技術。
3️⃣ 政策支持與補助
- 設立 地熱發電固定收購價格(FiT),吸引民間投資。目前躉購費率約每度電5.2元,可是中油認為成本約在6.5元;台電的實際成本是7.1元。
- 提供稅務減免與低息貸款,促進地熱發展。
4️⃣ 與綠能整合,形成穩定電網
- 透過 地熱 + 儲能 技術,提升供電穩定性。
- 結合風能、太陽能,打造 100% 本土化電力供應。
結論:台灣應該積極推動地熱取代核電
🔹 台灣的地熱資源豐富,可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完全取代核能發電的 4.9GW 裝置容量是可行的。
🔹 地熱發電的折舊之後運營成本(0.7~1.5 元/kWh)遠低於核能(1.5~2.5 元/kWh),且無長期除役與核廢料管理問題。
🔹 政府應放寬法規、提供政策支持,加速地熱發電發展,建立台灣自主能源體系。
🔥 如果台灣希望擺脫核電帶來的長期風險與財務負擔,地熱發電無疑是最適合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