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Wim Wenders拍出影史上最美的公路電影,從美國西南部沙漠的荒涼與孤寂,映照出主角內心的空虛與孤獨。
40年後再次呈現在大螢幕的數位修復版,重看一遍,除了開放式結局留下層層難解的疑問外;如詩般的畫面,用綿延無盡的公路意象宛如主角的人生般,怎麼都找不到出口,這部分表現得非常唯美。
---
『巴黎,德州』聽起來無比浪漫,卻只是男主角手握德州沙漠小鎮的一紙地契:他夢想甜蜜溫馨的家,現實卻是一片荒涼。
Travis(崔維斯)一路追求的歸屬,最終他還是選擇放棄,把兒子交給Jane(老婆),駕著車再次消失在公路上。開放式的結局也意味著他始終沒找到真正的歸屬。
電影沒給我們的答案,也許就是人生永遠沒有『真正的終點』,有的只是無盡的漂泊與思念。
---
電影中的角色除了Travis 、Jane、Hunter (先生、太太,兒子)三人外,Travis的弟弟Walt及弟媳Anne在Travis消失的四年中,扮演著Hunter繼父母的角色,將孩子視如己出,也提供孩子穩定的生活環境。
導演刻意著墨Travis的內心旅程,不著墨在:當年Jane將孩子交給Anne『也許』才是對孩子最佳的選擇。
|結局Travis離開,讓兒子與母親團聚,真的是孩子的意願嗎?|
完全忽略繼父母對孩子的愛,到底孩子真正的『家』在哪裡?
而電影主題:尋找『愛與歸屬』,卻讓Walt與Anne的愛變成無足輕重,這部分與主題矛盾。(我是不是想太多?)
開放式的結尾留下的問號包含:
當Travis在性幻想聊天室(peep show)找到Jane時,顯然她的生活條件並不安穩。如果有能力照顧兒子,當年就不會將孩子托給弟媳,更何況這個決定是出自將會是局外人的Travis。
Travis出於何種原因做出這個決定?
我並不了解。但我不認為是基於對孩子最佳利益所做的選擇。
Travis處事方式:自我放逐--試圖補救--再次離開
這樣的模式,感覺會不斷輪迴,沒有終點。
1.逃避:當年因為無法處理與Jane惡化的關係,他選擇消失,拋下家庭而去。
2.回歸:試圖修補關係。
3.自創『solution』:促成母子團聚後覺得自己完成任務了。
4.再度消失:自以為圓滿的再度離去。
不願意留下來承擔責任,將關係的重建交給其他人處理。這樣的人並未意識到問題的核心層,未來一樣的故事『可能』重演。
他以爲,我已經解決了問題,所以我可以走了。
現實是,他的再次離開可能造成二度創傷:Jane的問題不會因為他的離去而解決,兒子的未來只會更不確定。
最後Travis以為的『補救』,卻製造了新的問題。
---
Amy新解:
修復版影片最讓我驚喜的是,從復刻電影感受到新世界的轉變。
Road Trip的標配是租一台車及TripleAMap.
聯絡靠的是公用電話,在美國幅員如此遼闊的領土,一個人不想讓你找到,你是絕對找不到的。而對講機在當時是很時髦的聯絡工具。
在沒有網路的年代,Road Trip的漫長路途中,父子親暱的對話是修補父子關係的良藥,換到現代,兒子絕對從頭到尾都在滑手機,不會理爸爸的。
還有40年前美國開車似乎不用綁安全帶,這點到現在是進步的。
---
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是,兄弟兩人第一段road trip對話中,哥哥說:等一下換我來開車時⋯
弟弟:你還會開車嗎?
哥哥:『身體』記得...
當下我笑了一下。剛剛芭蕾老師上課問我們:怎麼記動作?
這一年老的好快,『記動作』對我來說好困難。(不要說忘掉,是根本記不起來。)
我記動作的方式就是第一次亂跳,做中學,一邊跳一邊修正,大概第三次可以完整做完一組動作。「身體」大概需要練習個8-10遍 ,這算「身體記憶」還是「圖像記憶」?我沒想法。
但開車這件事,已經深入我的身體;除非視茫茫或是真的老到不能駕馭,人車合一倒是我很自豪的一項技藝。
---
最後,還是大推『巴黎,德州』這部電影。
最後一場Travis與Jane透過單向鏡子(女主角看不到男主角)對話這幕戲,真是這部片的高潮。
Travis充滿感情的面部表情透過話筒完整的敘述他們的過往。從熱戀到猜忌、控制欲、自卑、無力感到最後的崩潰,致使Jane的逃離。這段告解並非讓Jane原諒他,而是讓她解脫。
最終Travis選擇離開(愛與放手的抉擇);這場會面也成為他們的告別。
Wim Wenders最擅長塑造的角色就是讓漂泊的主角用『完成自己故事的方式』書寫一種『愛仍在,但一切已經不同了』的心碎故事。
「巴黎 德州」如是;「我的完美日常」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