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列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新手寫作者克服打戲的障礙。透過訣竅提示,讓寫作者避開常見陷阱,進而順利完成打戲段落,不再因為這部分而卡文。
至於對於中老手寫作者而言,這份文件可能只是整理了一些已知的觀點或要訣,幫助或許有限。但不妨將其當作一份心得筆記,或者當成一份檢查清單。如果您發現內容有錯誤,或覺得有需要補充的地方,歡迎在旁留言提出寶貴意見,我很樂於參考與修正。
好,那我們就開始吧!
首先,在第一個要訣的開頭,讓我先來講個小故事當作範例。我知道身為寫作者,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寫故事跟看故事了!
搭帳篷
「馬的。」
你拿起八人大帳篷的支柱,過了十五分鐘你還在掙扎。
搭不起來。
其他組已經搭好,在忙著生火了。
你自責為何誇下海口,說自己可以一個人搞定它。
大概因為你是不良學生,沒人想跟你一組,你也不想為難大家。
你抬頭,發現老是跟你作對、記你缺點的學生會風紀委員站在你面前。
她問:「要幫手嗎?」
「不用啦!」
但她還是默默幫你撐住另一邊的竿子,一起拉起中央柱。
也許是因為上次被她堵在校門口記遲到時,你發現她裙擺上沾了血。趕快藉故天氣熱,脫了外套,偷偷纏在她腰上,輕聲跟她說快去廁所換短褲。
你怎麼會注意到?
大概因為家裡有兩個媽媽,兩個姊姊,懂女生的不方便多一點。
從小被人嘲笑「兩個媽媽好奇怪」,結果變成不良打架王,變成她的眼中釘。
順利搭完帳篷,你和她坐在草地上,抬頭看星星,喝著熱可可。
「欠妳的,以後一定還。」
「呵,傻瓜。」
這篇出自我投稿的300字微小說: https://www.penana.com/article/1562037
這個小說跟打戲有什麼關聯?
有的,上面的這篇小說,跟下面的打戲大綱有一樣的結構:
你面對一隻巨大的野獸,你的身體傷痕累累,快要撐不住了。
隊伍的其他夥伴正在忙著對付另一隻怪物,而你是一隻人緣不好的牛頭人,只能自己獨力對付野獸。
真的快不行了,你暗自後悔為什麼當初要跟隊伍的領隊起衝突,搞到現在大家孤立你。
突然,從旁邊的樹林竄出一個身影,咻咻幾聲,幾支飛鏢插在野獸背上,牠吃痛大吼。
那道身影靠到你身邊。
原來是在上一個旅館偶遇的精靈獵人。
「嘿,需要幫忙嗎?」她笑著問。
「本大爺才不——」你意識到自己真的需要幫助,馬上改口:「才不會拒絕別人的好意。」
她嫣然一笑,跟你一左一右拉開站位,一齊對付野獸。
你不知道她到底在打什麼主意。也許是因為在上次遇到時,你把撲倒在路邊草叢,又中毒又餓趴的她帶進醫療所治療了一番,又帶她去酒吧大吃大喝了一頓。
總之,你們合力趕跑了野獸,成功守護了村莊。
夜晚,在慶功的宴會上,你邀請了她一齊吃吃喝喝。
在營火旁,你坐在草地上抬頭看星星,嘴裡念念有詞:「欠妳的,以後一定還。」
「呵,傻瓜。」她笑著回你。
上面的短文省略了戰鬥的過程,只交代緣由和後果。
但這兩篇極短篇小說是同樣的結構。
類似的結構我也用在自己的小說裡:
https://www.penana.com/article/1517987
https://www.penana.com/article/1517999
https://www.penana.com/article/1518004
https://www.penana.com/article/1518008
這四回故事大約有一萬三千字,他們也是類似結構:
你可能會問,這跟打戲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我想要講的一個原則——打戲,也是一種戲。
想把打戲寫好,其實依循的基本原則跟寫一場精彩的文戲、精彩的鬧劇、精彩的肉文一樣,都是在寫一場戲,本質上都遵循著類似的大原則。
打戲的重點,並不是一拳一腳,也不是你來我往的招式互轟,而是「造勢」。
勢,就是指著目的相反的雙方對抗時,在主角這方的優劣勢。造勢,就是透過技巧,將雙方情勢激烈拉伸,讓讀者有坐雲霄飛車的感覺,以獲得情緒上的滿足感。
在這邊,我會用奇幻小說大神布蘭登・山德森(俗稱山神)的3P原則來解釋造勢的方法。
這邊的3P,不是那個色色的3P,而是承諾(Promise),進展(Progress),與報償(Payoff)的縮寫。這是一套綜述怎麼鑄造出大小場景的基本邏輯。從幾十萬字的巨著到最基本的一章,都可以依循3P原則來構築。
打戲也不例外。
下面這影片是山神對於打戲要怎麼寫的一些提點,你會聽到他講解到後面,提到了Progress在此對應到的就是戰鬥進程:
根據山神的奇科幻小說寫作課的內容,這三個P的定義是:
Promise(承諾)—— 向讀者傳達小說的核心期待
一本小說的承諾始於封面的「類別」和開頭數章。
當讀者挑選的是黑暗奇幻類小說,他會期待裡面有權謀、政治與冷酷血腥。
當讀者看到第一章,一名清純女孩被無辜殺戮,他馬上就會知道這是一本暴力、血腥且壓抑的小說。
同樣,在打戲之前的鋪墊與造勢,就是在為這場打鬥奠定承諾:
這是一個一對一的光榮單挑?還是一對多的溫泉關之戰?還是多對多的格鬥場競技?還是多對多的荒野軍隊亂戰?
不一樣的鋪墊決定了讀者預期的打鬥規模。
這場打鬥的氣氛是?
兩股勢力表面和平私底下想展示自己實力的競技?
兩個老友久別重逢的相會切磋?
男女情侶因誤解而互相死鬥?
兩個世仇家族的決鬥?
正邪勢力的最終決戰?
不一樣的氣氛,讀者想要看到的結果就會不同。
但無論是哪一種氣氛,最重要的就是擾動讀者的情緒。當讀者對某一方有同理或同情心,這樣才能代入其中一方,隨著戰鬥的情勢優劣而情緒起伏。
Progress(進展)—— 保持讀者的參與與期待
進展原則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每時每刻讓讀者有某個東西變化、推進了的感覺。如果作者花了筆墨,卻無法讓讀者有這種感覺,讀者就會覺得故事拖沓煩悶。
這個概念用在打戲中,就是要確保每個動作每個決定都對劇情造成某個方面的進展。山神說過,最簡單粗暴的進展方法就是設立一個數字目標,例如有多少雜魚要撂倒?大魔王還剩多少生命值?多少道防禦工事要摧毀?多少條戰線要越過?敵軍還剩下多少預備隊?四大天王還剩幾隻?這類的數值化目標。
當然,更抽象的計量方法也是很常用的:敵人還剩多少壓箱寶?不知悔改的敵人到底被打醒了沒?要偷走的寶物到手了嗎?之前許下的承諾在戰鬥中完成了嗎?主角在戰鬥中領悟了新招、解鎖新能力嗎?諸如此類的進展。
除了正面的進展,負面的進展也是一種提升緊張感的方法:我還剩多少體力?我還剩多少大招可以放?還有幾個同伴站著?手上的槍還剩幾顆子彈?我們還剩多少地盤?
當角色不斷用自身的負面進展,消耗儲備資源換取正面進展時,這就將打鬥轉換成了鬥力鬥智的走鋼索特技。這樣往往可以將讀者的心懸在半空,不停翻下一頁,只為了知道結局如何。
Payoff(報償)—— 滿足讀者的期待
故事的最後一個階段是報償——事件的結局是否呼應一開頭的承諾,承諾以這樣的方式實現是否符合讀者的期待,讀者是否被這樣的結局給感動,並覺得自己投資在這個作品的時間有所回報。
報償可以冷門,但不能邪門。你可以讓結局出乎意料,承諾給一台玩具車,卻在結局給了一輛跑車;或者承諾給一輛跑車,但是在進程裡不斷暗示飛機比較好,然後在結局真的給了台飛機。
但是,如果作者在這邊刻意塞了一個機械降神,把幾乎不可能贏的對決讓給毫無預兆、半路殺出的強者解決;或者弄了個反高潮,剛剛所有的絕望對決都是南柯一夢,其實主角只是睡了個午覺⋯⋯那你就要準備承受讀者的怒火。
打戲的報償也是一樣,讀者會期待他們在這場戰鬥的結尾獲得承諾階段許下的報酬,例如角色變強了、角色間的感情加溫或失溫、新角色加入、某件緊急事件解決了、某弱者被救下來了⋯⋯諸如此類的「後果」。
如果一場打戲打完,卻沒有任何後果,沒有任何重要角色的面向改變了,那就是一場無趣的打戲。這種打戲打多了,再愛看打戲的讀者也會被趕跑。
最後,我以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例子來看3P論怎麼用在打戲造勢上。
這場戲基本上不是武打,而是文打,但言詞之間的交鋒非常精彩,即使過了兩千年,依然熠熠生輝。
下文是《戰國策》的「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一開場在承諾(Promise)階段,我們就看到秦王嬴政(日後的秦始皇)在剛滅亡韓、魏兩國時,派遣使者到安陵國,提出五百里換地的條件,要用不流血手段將小國安陵國消滅。
安陵國君抬出祖宗當擋箭牌,拒絕換地。秦王不爽了,準備發兵攻打。安陵國君只好派出老牌外交專家唐雎覲見秦王。
這時,讀者就知道這是一場外交戰鬥。由於標題就已經寫明這是「唐雎不辱使命」,因此主角自然是弱勢且佔據道德立場的唐雎,鋪墊了一開始主角必須面對的劣勢。且他最後在小國面對大國,使臣面對強國國君這等劣勢中能不辱使命,給足了讀者期待感。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到了進展(Progress)階段,一開始秦王就發招,將自己講得很大度,聲稱安陵君是長者,秦王以十倍之地換這個小國,已經是給足面子,而安陵君居然拒絕了!現在是怎麼樣,看我不起嗎?
但唐雎完全不想裝客氣,馬上回嗆這地是祖宗傳下來的,儘管只有五十里,也是祖宗埋骨於此的五十里,就算你給我一千里我都不換,更何況是區區五百里。
唐雎在第一回合馬上強硬以對,直接激怒秦王,將緊張情勢拉升。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秦王大怒,質問唐雎有沒有聽過帝王之怒。唐雎回沒聽過,給了秦王耍狠的空間。
秦王用了氣魄非常宏大的語詞威壓唐雎:「帝王之怒,百萬伏屍,千里之地皆血海。」
此時,唐雎已經進入非常糟糕的劣勢中。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唐雎的回應非常微弱:「大王有沒有聽過死老百姓之怒?」
秦王的輕蔑盡在其回應裡:「死老百姓生氣,不過就脫帽踢鞋,拿頭撞地而已。」
至此,唐雎的氣勢已經在最低點。
但也是在此,唐雎亮出自己的殺招,一舉反轉了雙邊的氣勢。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於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唐雎明言,秦王講的不過就是屁民發怒,而非武士之怒。
他舉了三個著名刺客,以大無畏的勇氣擊殺主人的仇敵,其氣勢撼動天地、陡生異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刺客,平時隱於市井,但到了必要時刻,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唐雎明示自己將是歷史上的第四名刺客,並且回擊秦王「我的怒氣,也不過就是留下兩具屍體,血流五步。但是全天下人民都要披麻帶孝,紀念秦王你!」然後拔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喻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在結尾的報償(Payoff)階段,讀者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秦王的懼意。他正坐敬禮,打消換地的主意。並稱讚安陵國只有區區五十里地,卻能在大國覆滅之後依然倖存,就是因為有唐雎這種猛人的存在。
在此,讀者不僅見證了唐雎如何不辱使命,更加碼獲得秦王對他的高度評價,以及安陵國之後繼續倖存,屬於弱者的最高勝利。
其實古文小說裡面也有很多精彩的打戲,他們的動作描述或許簡單,但是造勢充足,進展時氣勢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西遊記的大鬧天宮、三國演義的趙子龍七進七出長板坡、三國演義的三英戰呂布、水滸傳的武松打虎都是非常經典的打戲,值得拿出來分析參考。
那,我們下一回將繼續討論兩個打戲的不要:
不要給我五根手指,以及不要設定大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