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經文:使徒行傳14章26-27節「從那裏坐船回安提阿去。當初,眾人就在這地方,把他們交託在上帝的恩典中,要完成現在所做的工。他們一到那裏,就聚集了會眾,述說上帝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且上帝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
我的領悟:我自己因為未婚,沒有家累,一直活的自由自在,不需要負擔任何人事,是一人吃飽了就全家吃飽了的代表。幾年前我媽因為罹患失智症,逐漸無法照顧自己,便由我及一位聘請的外勞照顧她。以前我媽病情還不嚴重的時候,我們還可透過語言的溝通去使媽媽配合照顧者的要求完成生活上的安適標準,然而近一兩年來,隨著她的病情加重,她逐漸不再認識我們是她的家人,跟我們都處在不同的平行時空,對於我們希望她配合的事情,更是隨著她的心情起伏而有許多變數,造成我們很大的困擾,家裡的生活品質更是造成影響。我原本的態度是拼命禱告,希望上主能夠改變媽媽的態度,使我們照顧的工作可以順利完成;後來實在是被拒絕太多次了,我便生氣,以冷淡的態度對待媽媽,希望她能夠自己知道輕重,趕快改變她的態度;但是老是對她生氣,我也於心不忍,我的心思也為之改變:好像我變成為一個有小孩的媽媽,我很愛我的小孩,但是小孩也有自己的個性,我無法代替小孩長大、思想、動作;況且我也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忙,無法分分秒秒的把小孩護在自己的胸口,在這個情況下,我只有將我的困境交在上主的手裡,求主來帶領我媽的心思意念,讓她能夠了解我們對她的照顧期待,希望她不要抗拒我們;後來更演變到我開始注目到媽媽的好,她基本上健康狀況不錯,我們不需要太費心去照顧她,而能夠有自己的空間。這次的經文是講使徒保羅與巴拿巴在旅行佈道的過程中建立了許多教會,也在旅行時碰到許多基督徒,帶著他們的祝福,也許有許多的奉獻、禮物到下一站的旅程,也許建立教會,也許補足當地教會的缺乏;當他們回程時,再向曾經供給他們的各地信徒報告上主如何藉著保羅、巴拿巴成就了多少上主的事工。我以前總覺得事情的發展就在我眼前結束了,也就是最後的結果,所以我看小說總是先問結果是什麼,故事的發展反而不去注意;然而在上主裡,我逐漸看到我們活著就有盼望,上主是那最後故事的結果。羅馬書8章28節「我們知道,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上主可以讓事情變的美好,雖然我並不確定事情演變的方向為何?但我就活在主同在的盼望中,期盼上主將事情發展的讓我眼睛一亮。禱告:謝謝主讓我們在祢裡面一直有盼望。我們雖然在面對一團亂七八糟的狀況時,心裡也以為是完全絕望時,我將這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情帶到祢面前,祢總是幫助我打開揪成結的事項,一一的梳理順序,讓我來看清楚來龍去脈,讓我知道如何面對。或者像我面對我媽的狀況時,看起來毫無盼望了,我也心灰意冷,渾身無力,但我來到主面前,求主賜我力量,讓我依靠主,依然能夠溫柔對媽媽,知道在主裡,每件事都是有意義的,我是得益處的,我必得到上主的賜福。感謝讚美主,感謝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所求,阿們!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unhun Lo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篇關於約翰福音8章7-12節的靈修文章,作者分享在閱讀經文後,放下對完美和律法的追求,以謙卑的態度承認自己的罪,並尋求耶穌的赦免和帶領,在基督裡得到自由與新生命。
這篇文章探討路加福音8章26-30節關於格拉森被鬼附之人的故事,作者分享其個人領悟,將鬼附比喻為內心深處的自我欺騙與罪惡感,導致個體與社會隔離。透過耶穌趕鬼的行動,作者闡述上帝之愛能醫治破碎的心靈,幫助人們從罪惡和自我毀滅中解脫,重新獲得完整和自由。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閱讀路加福音7章41-47節後的領悟,探討愛與赦免的關係。作者從自身經歷反思,過去總是獨自前行,忽視人際關係,直到照顧失智症母親後才體悟到愛的真諦,並向神禱告,祈求學習關愛他人。
本文探討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爭,並從聖經經文(西番雅書2章8-11節、羅馬書11章17-18節、創世紀12章1-3節、彌迦書6章8節)出發,反思美國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以及戰爭中的人道議題。作者最終選擇將事件交託神,並為以色列的公義與和平禱告。
路加福音五章36-39節的經文闡述了新舊難合的道理,比喻新衣服不能補舊衣服,新酒不能裝舊皮袋。這應用於新約時代的信仰,強調內心改變勝於外在遵守律法。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經文的領悟,以及這與舊約和新約信仰轉變的關係,並以個人經歷和朋友的見證,說明生命需要不斷更新的重要性。
退休後的西面與他的省思:本文作者分享閱讀路加福音2章25-35節後的心得,反思西面對彌賽亞的期盼,以及自身在退休後如何尋求生命價值與貢獻社會,並期盼臺灣基督教會復興。
一篇關於約翰福音8章7-12節的靈修文章,作者分享在閱讀經文後,放下對完美和律法的追求,以謙卑的態度承認自己的罪,並尋求耶穌的赦免和帶領,在基督裡得到自由與新生命。
這篇文章探討路加福音8章26-30節關於格拉森被鬼附之人的故事,作者分享其個人領悟,將鬼附比喻為內心深處的自我欺騙與罪惡感,導致個體與社會隔離。透過耶穌趕鬼的行動,作者闡述上帝之愛能醫治破碎的心靈,幫助人們從罪惡和自我毀滅中解脫,重新獲得完整和自由。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閱讀路加福音7章41-47節後的領悟,探討愛與赦免的關係。作者從自身經歷反思,過去總是獨自前行,忽視人際關係,直到照顧失智症母親後才體悟到愛的真諦,並向神禱告,祈求學習關愛他人。
本文探討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爭,並從聖經經文(西番雅書2章8-11節、羅馬書11章17-18節、創世紀12章1-3節、彌迦書6章8節)出發,反思美國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以及戰爭中的人道議題。作者最終選擇將事件交託神,並為以色列的公義與和平禱告。
路加福音五章36-39節的經文闡述了新舊難合的道理,比喻新衣服不能補舊衣服,新酒不能裝舊皮袋。這應用於新約時代的信仰,強調內心改變勝於外在遵守律法。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經文的領悟,以及這與舊約和新約信仰轉變的關係,並以個人經歷和朋友的見證,說明生命需要不斷更新的重要性。
退休後的西面與他的省思:本文作者分享閱讀路加福音2章25-35節後的心得,反思西面對彌賽亞的期盼,以及自身在退休後如何尋求生命價值與貢獻社會,並期盼臺灣基督教會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