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外觀,它既非揉捻成條狀也球狀,也非像印度阿薩姆那樣細碎顆粒狀,而是混合著焦黃色細枝與碎葉的外觀。是日本茶葉特色嗎? 不知也~
這其實不是開箱文,因為一週前開箱那次打的紙稿居然弄丟了。我且還是在這次努力記錄下我在品飲過程能感受到的一切。
印象中第一次沖泡,是開水滾了之後直接沖泡,因為用調水控溫的手法,實際溫度應該是95度。沖泡前香味並不明顯,微帶酸氣,不是特別好的印象;但是第一泡下去後那個香味是有點迷人的。香味近似梨子又似荔枝(但也不能直接說是其中哪個)那種清爽韻味,或如天仁茗茶官網的產品介紹所說,也混合微微的麥香,口感微潤而不澀。這樣的口味該說是偏耐喝型的調味吧? 適合搭配閒談或是辦公時間可以有個調劑。如果 耐喝分1~5分,給個3分是不過份。
再來是第一泡沖完後,有點驚訝的發現茶葉香氣幾乎全失,當下第一個想法是莫非因為茶葉碎片化的關係加上是滾水沖泡,萃取效率較高? 還是滾水不是那麼適合會壓抑茶葉香氣特性? 過了幾分鐘後再聞,香氣又有些恢復,猜測跟降溫有關,或是鼻子恢復靈敏可能也有關,這要有機會做細部交叉測試才知道了。第二泡沖泡,茶味跟茶香均大幅降低,依照我茶壺的容量大概500cc,表示沖第二趟得至少泡久一點才能增加茶為,但我懷疑茶香應該就這樣了。所以這款茶或許更適合更大容量些的茶壺,一次份量沖800cc,剩下茶葉就不要用了,需要就用新的。不知我這樣想跟這款茶的PM定義差距多少。
今天的沖泡,除了回顧上次的經驗,水溫也做了控制,大概90度,然後增加一項耐泡測試。香味跟氣味結論差不多,然後將第二泡的茶葉浸泡3分鐘,茶葉味道有略增,但是偏茶枝味道,茶香則幾近全無,澀感一開始只有一點點,涼掉後澀帶苦就出來了。但如果微微澀感混在第一泡中,對整體其實可以更加分的,因此流程上應該要稍微浸泡才對。
到這邊先做個小結,單一一泡應該是最合適,水量多寡則看願意投入成本;水溫部分滾水或是略低都可以操作,也許88度更好(但是要溫度計),然後浸泡一小段時間讓微澀味進入而達到更飽滿的整體。但是泡幾分鐘才能避免茶枝雜味跟苦味呢? 以這個萃取效率來說,先抓一分鐘當作基礎的pass criteria應該還算合理。
依照前二度經驗,第三泡,水滾之後倒出至量杯,放兩分鐘降溫,接著以調水控溫方式注水,然後浸泡一分鐘。首先趁熱微啜,口感跟香味似乎更為飽滿,一樣無澀味微甘微甜;靜置30分鐘放涼後再度飲用,茶味、香味相同,但口感差了一些,感覺有點濁濁的,似乎這款茶特性還是適合溫熱飲用,大概是特質上口感亮度較低,這樣如果冰鎮恐怕更不適合。
我想就先這樣暫時告一段落了! 再次歸納經驗如下:
- 微果香(似梨似荔)加微麥香,無焦糖韻的輕口味紅茶
- 碎葉狀、萃取效率高
- 88~95度熱水均適用,純單一一泡,泡一分鐘後飲用效果最好。
- 低溫時口感較暗,個人飲用適合少量沖泡或是多人快速分享。
- 若二次沖泡後有喝到茶枝的感覺,應該是碎渣沒有濾到須注意過濾。
update 2025/04/28 剛好新泡一壺時身邊有跟吃完的小顆葡萄,忽然驚覺,原來那香味更像是葡萄皮的內側嗅起來的香味。真開心地發現,這是第一次自然而然地發現香味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