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今台北萬華)這個地名來自平埔族語,平埔族人稱船為「Vanka」、「Banka」,當大量漢人移墾至北台灣,進入淡水河流域時,河流上游的原住民以獨木舟載運農、獵產品順流而下與之交易,水岸邊小舟聚集往來,故漢人以譯音稱交易之地為「艋舺」(Bangkah)。這地名目前大概算是常識了,但文史上對這種曾經在淡水河上盛極一時的交通工具倒是有許多不同紀載。
- 「關渡門從淡水港東入潮流,分為二支,西南至擺接社止,東北至峰紫嶼止。番民往來,俱用蟒甲。蟒甲者,刳獨木為舟也,大者可容十三、四人,小者三、四人,劃雙槳以濟,蠻奴習焉。雞籠內海所製最大。於獨木之外,另用藤束板輔於木之兩旁,可容二十五、六人。」 ─《海東札記》
- 「蟒甲,番舟名,刳獨木為之;划雙槳以濟。大者可容十餘人,小者三、五人。環嶼皆水,無陸路出入,胥用蟒甲。外人欲詣其社,必舉草火,以煙起為號,則番刺蟒甲以迎;不然,不能至也。」─《東征集》
- 「番渡水小舟名曰蟒甲,即艋舺也,一作蟒葛。」 ─《噶瑪蘭廳志》
- 「至八里分社,有江水為阻,即淡水也。深山溪澗,皆由此出。水廣五六里,港口中流有雞心嶕,海舶畏之;潮汐去來,淺深莫定。余停車欲渡,有飛蟲億萬,如急雨驟至,衣不能蔽,遍體悉損。視沙間一舟,獨木鏤成,可容兩人對坐,各操一楫以渡;名曰莽葛,蓋番舟也。」 ─《裨海遊記》
- 蟒甲,獨木挖空,兩邊翼以木板,用藤縛之;無油灰可艌,水易流入,番以杓不時挹之。─《台海使槎錄》
有僅能搭載兩三人的小舟,也有可容二十五六人、外搭支架的大型船隻,有雙槳操舟,也有兩人各執一隻單槳的,還真是眾說紛紜呢。
據信平埔族的獨木舟通常是以一整棵大樹焚去樹心再掏空製成,樟、相思、松、杉、檜得天獨厚的地形氣候確實讓各種樹木遍及台灣全島,數世紀間也是大量出口海外,若要以造大型獨木舟的要求─通直圓滿,硬質且高大。以樹木的型態而言,相思樹密度在0.68g/cm3、最高可達10~20公尺,而樟樹防蟲防水,唯獨巨木成於叢山峻嶺之間,想來想去也只能是砍了順流下放造舟,真也不是全無可能。
回頭再來看看外文中手划船隻分別有Canoe、Kayak、Rowing boats 或是Outrigger boat,因時因地因民族略有差異,概略的分別如下:
- Canoe ─ 划船時面朝前,單槳,出現在溫帶較平穩水域,例如加拿大、美洲原住民,開放式設計適合寬闊、流速較緩的河流和湖泊,能夠提供較大的載物空間和舒適性,適合長途航行與多人使用。
- Kayak ─ 划船時面朝前,雙槳,出現在在冰冷、多風、狹窄的水域環境中,低矮、流線型的設計能夠更好地應對急流和冰塊或礙航物,方便快速轉向與隱蔽行動,出現在北極與亞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用以狩獵與適應多變的天氣跟水域環境,通常採密封船艙的設計,降低熱量散失並提升船體穩定性。
- Rowing boat ─ 划船時面朝後,雙槳,固定槳架,出現在歐洲各地,因河流、湖泊與海岸線多變,要求船隻既能承受較強風浪,也要在狹窄水道中保持穩定,因此發展出了以固定槳架,由單人持槳同時分別往前及後划動、以利轉向的設計。
- Outrigger boat ─ 划船時面朝前,單槳,主船體外側會有保持平衡的支架,甚至可張帆借風力航行,可以載運大量物資及人口,也可用以越洋,最常出現在南島語族中。
那麼,誰才是淡水內河上最古老的船種?
說實在話,目前沒有出土的船隻還真不可考,僅能從遺留的照片或是文字記述中猜測,可能是低矮狹長的舟型、樟木或是相思木造、持單或雙槳以應對湍急的水勢,用以漁獵,亦有加裝邊架的艇種,畢竟「深山溪澗,皆由此出。水廣五六里,港口中流有雞心嶕,海舶畏之;潮汐去來,淺深莫定。」。
除此之外,新北市八里區的龍米路一段上,現今仍存有一條叫做「艋舺橋」的鋼筋混凝土小橋,那站公車站名也叫「艋舺橋」。鄰近的居民都知道這條橋的名字,但鄉親們說,橋下的小溪流他們慣常只稱「暗溝仔」,有時有水、有時候沒有水。地圖上是明載著那條叫艋舺溪,溪名來自於早年將獨木舟架於溪上當作橋用,那條小橋不超過六公尺,確實比一條普通遊艇短,過往是否真以舟為橋的記錄?從文史及地形來說,可能。
若以淡水河口的風勢和水勢而言,張帆可行,春夏借西南風、秋冬吃東北風;淡水河亦是全國唯一感潮河川,持槳操舟借潮汐之力而行亦無不可,唯獨關渡這個天然隘口的風口浪尖不是鬧著玩的就是了,也難怪《社寮雜詩》記述著:「乾竇門邊淡水隈,溪流如箭浪如雷。魁藤一線風搖曳,飛渡何須蟒甲來。」
於是有了橋,淡水河上的船就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