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赫曼·赫塞的作品是《徬徨少年時》,儘管內容晦澀,但他那觸及靈魂的內容、如詩一般的文字,仍帶給我很多的啟發與思考。後來無意間在書店發現了《流浪者之歌》,沒多想就買了下來。
赫曼·赫塞出生在德國的黑爾辛根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中。在一個宗教意識較強的環境中長大,後來又接觸到了印度教、佛教以及東方哲學,這對他日後的思想和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他的著作中能看見許多關於宗教、心靈與哲學思想等元素。
悉達多是一個年輕的婆羅門人,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對自己所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物質生活感到不滿,渴望尋找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因此,他決定離開家鄉,追尋內心的真實和宇宙的真理。在他的旅程中,悉達多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和經歷,包括苦行僧、商人、愛情和世俗財富。然而,他始終感到內心的不安和空虛,無法找到真正的滿足和解脫。最終,悉達多在河邊與一位漁夫交談時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他意識到,真正的智慧和解脫並不在於追求物質財富或者禁慾苦行,而是在於體驗生命的每一刻,接受生活的流動和變化,領悟到一切皆為一體的真理。悉達多最終達到了涅槃的境界,實現了內心的平靜和解脫。他領悟到了生命的無常和相互依存的法則,並找到了內心的寧靜和滿足。
悉達多生長在富裕的婆羅門家庭,從小遵循婆羅門的教誨,飽讀各種宗教經典。隨著日復一日的學習,漸漸的他開始感到困惑、茫然,他覺得這些知識都沒辦法使他達到阿特曼(真我,佛教中的至高境界),於是他決定出走。
他先是當了苦行僧,希望藉由屏除自身的慾念,來達到真實的自我,然而他終究無法完全屏除雜念,並體會到所謂沉思潛修不過就是在逃離自我。後來他去拜訪了活佛喬達摩,聽從他的教誨,學習到許多知識,但他沒有皈依在活佛的門下,而是選擇親自去體會這個世界,他認為如此才能得到智慧。
滿腹的經綸、他人授予的知識學說,甚至是佛陀的教誨,都沒辦法使悉達多得到真理,他必須親自走過這條路,親眼看看這世界,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真正的智慧必須親身體會,在經驗的灌溉下,由內心滋長。我們要往自己的內心探索,好好體驗生活。
悉達多:「每一個真理的反面也同樣是真實的!」
由於語言的片面性,以及個人經歷的不同,我們很難用言語傳達完整的想法。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另一個人的真理。思想會因說者的表達與聽者的詮釋而遭到扭曲,因此我們永遠無法用詞語描繪出真理完整的樣貌,也因此無法透過他人的言語得到真理。
雖然活佛的學說看似完美無缺,能使眾人減輕痛苦,但這智慧真正的核心,是由自己的探索,按照自己的途徑,通過思索,通過潛修,通過認識,通過領悟,才能獲得的,而不是通過講經達到的。
喬達摩離開佛陀後,彷彿第一次親眼觀察這個世界,發現它處處充滿驚奇。他到大城中體驗了世俗的生活,沉迷於財富、酒、以及男女歡愛之中。慢慢的,他變的與世俗之人一樣,忘記了求道者的身分。他開始厭惡這樣的自己,甚至投河自盡,希望結束所有的痛苦與罪孽。最後他沒能成功自盡,反而在這次與河水的接觸中,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
體驗過了世俗的歡愉與墮落後,悉達多彷彿重獲新生,能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看著河水永不停息,卻永遠是原樣,而每個瞬間都是新的。大河就如人生一樣,不停的流逝,而每個瞬間又組成了一個整體。「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蘇軾在《赤壁賦》同樣以河來說明萬物的變與不變。
悟道後,悉達多體會到萬物的一體性,開始能夠愛這個世界的一切。一顆石頭不需要有任何價值,它的每分紋理都值得欣賞,光是它的存在就值得被愛,它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一切。
相較於赫曼赫賽的其他作品,流浪者之歌沒有甚麼晦澀的文字,卻沒有失去詩詞般的美感,並且在看似簡單的文字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智慧與道理,值得反覆思索、體會。就像書中提到的,言詞都只是表面,唯有真正用心去體會這些文字後的意義,結合自己的經驗與思考,才能夠窺見智慧與真理。
悉達多追求真理,卻始終無法得到,因而痛苦、悲傷。這讓我思考 : 追求是不是必定伴隨著痛苦? 若是如此,我們還應該追求嗎? 悟道後悉達多的話語給了我一個方向。
悉達多 :「與其探索,不如發現。」
探索時,我們的目光被目標所佔據,卻忽略了許多其他重要的事物。然而以發現的角度來看,所有事物都是新的,都是可愛的,都是值得細細感受的,這樣一來,生命便充滿新奇與快樂。
過去我經常想藉由別人的言詞來得到智慧。聽各種講座、閱讀名言佳句,但始終覺得接觸不到事物的核心。在追尋的過程中,我忘記了生活中的一切才是最值得我去體驗、去學習的,而流浪者之歌提醒了我這一點 —— 時時關注自己的內心,好好的感受生命中的各種事物。讀完這本書後我開始練習不帶批判的去觀察人事物、練習去欣賞每個個體的差異,嘗試去愛世界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