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是美國著名的組織心理學家、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他的研究專注於工作動機、創新、慷慨文化與成功心理學。暢銷書如《隱形優勢》、《給予》都是他的著作。
這本書透過大量資料與研究,向我們闡述重新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作者不僅整理了豐富的研究結果,還將其整合、總結,形成許多具啟發性的觀點。這些內容不只是理論,更能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在面對決策、溝通或學習時,培養更靈活的思維。
本書帶我最大的三個收穫是:
- 讓我時常提醒自己要重新思考,不要落入盲目的自信
- 對錯誤的態度更正向,因為每次錯誤都是學習、優化自己思維的機會
- 了解到在人生規劃中重新思考的重要性
用科學家的方式思考
作者首先提出了三種常見的思考心態:
- 傳教士:當自己的想法受到質疑時,會感到威脅,於是努力宣揚、捍衛自己的觀點。
- 檢察官:發現別人的想法與自己不同時,蒐集數據和論點來反駁,證明對方是錯的。
- 政治人物:意見分歧時,選擇遊說,希望獲得眾人的支持與認同。
這三種心態的共同問題在於它們都專注於改變別人的想法,而非反思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因此,作者主張應該以科學家的心態來思考。科學家透過嚴謹的態度與科學方法,提出假設、謹慎驗證,最終才得出結論。這種方式讓我們更開放地接受新資訊,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而非固守己見。
保持自信的謙遜
你有沒有遇過那種明明沒什麼能力,卻總是講的頭頭是道的人? 你可能覺得這種人很可笑,但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也陷入了和他們一樣的無知陷阱。
達克效應,指一個人缺乏足夠的知識來評斷情勢,因而錯估自己的能力。
新手對一個領域缺乏認識,無法體會到自己的無知,因此格外自信,達到「愚者之峰」後來隨著學習,他開始體驗到自己的無知,失去自信,進入「絕望之谷」。如果他能突破低谷繼續學習,他就能進入「啟蒙之坡」,帶著謙遜重拾信心並持續成長。所有領域的大師都是經歷這樣的過程而來的。
要怎樣避免過於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呢? 答案是藉由不斷重新思考,找到信心的甜蜜點。我們應該帶著自信的謙遜,理解雖然自己的知識有所不足,但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學習並解決問題。當你保持謙遜時,會促使你去學習新知,而新知又能讓你體會到自己的無知,這就形成了謙遜的正向循環。
為錯誤感到喜悅
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確認自己的信念,而是讓信念有所發展進化
當人的理念受到攻擊,自身就會採取封閉、防衛姿態(戰與逃反應)。在這樣的狀態下人沒辦法接受外在的資訊,甚至會更加穩固原先的信念。
學習就是發現自己的錯誤並改進,如果犯錯時都抱著否認、封閉的心態,就永遠沒辦法發現自己的錯誤,只會越錯越深。會這樣的原因就是把自己的想法當成了自我認同,當別人指正你的想法,就覺得別人是在針對你,於是陷入了逃避與防衛的不理性心態。
我們是誰應該是我們重視什麼,而非相信什麼
自我認同應該建立在價值之上,而不是你的信念。你的價值在於你是個怎麼樣的人,而不在於你支持哪一個政黨、喜歡哪一個明星。我們要學會把看法和自我認同分開,才能避免掉入思想封閉的陷阱。
現在的社會有很多人只是因為立場不同,就貶低對方的價值,用不理性的言詞針鋒相對。當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提出不同的觀點,就覺得是在針對自己,於是開始捍衛自己的論點、抨擊對方。要是每個人在發表評論時都能把看法和自我認同分開,那社會是不是就能少一點仇恨,多一點尊重與包容呢?
當發現自己犯錯時,你應該要感到高興,因為這又是個學習的機會,發現錯誤是學習到新知的證明。當別人意見與你不同,帶著好奇而不是敵意地嘗試理解對方,或許會讓你發現一些你從沒想過的洞見,開拓你的視野。每一次犯錯、每個不同的想法,都是一次學習、優化自己思維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帶著喜悅來面對錯誤、帶著好奇來面對不同的觀點。
常常懷疑其實有好處?
我是個很容易自我懷疑的人,懷疑自己不夠好、懷疑所做的選擇是否正確,犯錯時會先反省自己有那裡做錯了,這讓我經常感到不自信,任何有內省習慣的人應該都有類似的問題。然而作者在書中提到,經常懷疑其實是有很多好處的。
首先,經常懷疑自己的人,由於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因此會加倍的努力。研究顯示許多高成就者都經常自我懷疑,甚至會經歷冒充者症候群。「永遠不夠好」的感受促使他們不斷精進自己,最終取得更好的成就。
再來是經常懷疑的人更會重新思考策略。充滿自信的人往往從頭到尾往目標前進,覺得沒有停下來重新思考的必要。相反的,那些經常自我懷疑的從一開始就不覺得自己會贏,所以停下來重新擬定策略也沒關係。這讓他們能想出更好的策略,在競爭中得到優勢。
最後就是經常懷疑自己會讓人保持謙遜的狀態。謙遜的人更願意學習新知,注意身邊可以學習的地方,也比較會尋求他人意見。長久下來,這使的他們能學到比別人更多的東西。
所以說經常懷疑自己不一定是件壞事,如果能在保持自信的謙遜下維持懷疑的習慣,可能為你帶來很大的優勢。了解到這點讓我有些欣慰,我常常在懷疑的同時又在責備這樣沒有自信的自己,但現在我了解這不是一件壞事,而是可以精進自我的一項優勢。
說服人的關鍵在於傾聽
說到要說服別人,你可能會想到用各種論點、海量的資料來說服對方,但其實過多的論點反而會淡化你的主要論點,薄弱的論點也會讓對方找到反駁的機會。而且一股腦的舉出一大堆論點,會讓人覺得被激烈的攻擊,因此提起防備心,這時就更不可能接受你的論點。
在辯論時,由於立場不同,還有自尊心作祟,我們經常會想全盤否定對方的論點,但其實對方說的不一定全是錯的,你可能也有認同的地方,如果大方的表達認同,可以降低對方的防衛,表現出你是願意理性討論事情的。例如你可以這樣說:「我認同你說的...部分,但關於...我有不同的想法」這樣對方就更願意去了解你的觀點,也可能效法你,認同你的部分觀點。表達認同有助於把意見交流從爭論,變成理性的溝通討論。
前面提過人進入防備心態後不但不會改變想法,還會鞏固原先的想法,在說服別人時也是這樣。當你的說法沒辦法動搖對方的信念時,只會讓他更加堅守原來的立場而已。所以與其積極地說服對方,不如用提問和聆聽的方式引導對方重新思考。
怎樣才是有技巧的傾聽呢? 你應該表現出好奇、不做批判,只問真正好奇的事,而不帶任何改變對方的企圖,並協助對方更好的表達想法。重點就是讓對方感到聰明、受到重視(反向魅力),讓對方沒有顧慮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作者提到動機式晤談這個技巧 : 1.提出開放式問句 2.傾聽 3.確認對方改變的慾望和能力
人都喜歡自主權,有時候不一定是不同意你的想法,而是不喜歡被掌控的感覺。因此給建議時應該避免用命令、指導的方式,而是提問並傾聽,讓對方感覺自己是有選擇權的。但也要記得不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對方,要讓他自己思考,避免產生防衛心理。
不要問小孩長大後想做什麼?
小時候應該每個人都曾經被問過:「長大後想做什麼?」
這個問題好像可以幫助小孩早點思考未來,應該是件好事吧? 但作者卻不以為然,原因是太早讓小孩思考那麼久以後的事情可能導致認同早閉,也就是過早形成對自我的固定認知,這可能會限制他未來的發展。
人在成長過程是會經歷大幅轉變的,加上小時候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只能給出未經充分思考的答案。然而有的小孩可能真的把當時的答案當作是一生的志向,從此不再改變、不曾停下來想想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人可能等到成為夢想職業後,才發現原來自己都朝著錯誤的目標前進。
我們常被鼓勵設立一個長遠、宏大的目標,然後排除萬難,往目標直線前進。但這樣的缺點是,我們忽略了過程中我們可能的轉變,假定這個目標就是未來的我想要的,也因為眼中只有那個目標,錯過了沿途的風景和其他可能的發展機會。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中也提到,不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個想法,因為那通常不是最好的,只是粗糙的靈感。然而我們往往馬上就投入在第一個想法中,失去了思索其他更好想法的機會。所以在規劃人生時,不需要急著做出決定,為自己保留做選擇的彈性。
由於我們的想法隨時都在改變,而且有很多想法很久沒更新,所以作者的建議是,不需要一直遵循以前的計畫,或為很久以後做打算。只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不斷向前就好了。另外也可以安排定期回顧的時間,比如說每兩個月就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為人生重新設定方向。
人生就像在霧中開車,雖然看不到遠方的路,但只要專注在眼前的路,不斷往前,總有一天也能到達想去的地方。
重新思考是每個人必備的能力
養成重新思考的習慣不僅能在個人成長上讓自己更容易發現自己的盲點;在人際關係上能促進溝通、維持和諧的互動;在社會上也能促進不同立場的意見交流。我覺得重新思考是現代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甚至可以說學會重新思考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下一次當你遇到爭論、遇到困惑,或只是習慣性地接受一個想法時,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這真的是對的嗎?還有沒有別的可能?」也許,這個簡單的停頓,將會為你開啟新的視野。
重點回顧
- 達克效應:一個人缺乏足夠的知識來評斷情勢,因而錯估自己的能力。
- 藉由不斷思考,找到信心的甜蜜點
- 帶著自信的謙遜,知道目前有所不足,同時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學習並解決問題
- 把看法和自我認同分開
- 每一次犯錯、每個不同的想法,都是一次學習、優化自己思維的機會
- 經常懷疑的人更努力、更會重新思考策略、更謙遜
- 當你的說法沒辦法動搖對方的信念時,只會讓他更加堅守原來的立場
- 過多的論點會淡化你的主要論點
- 大方表達認同,可以降低對方的防衛,表現出你願意理性討論事情
- 給建議時避免用命令、指導的方式
- 傾聽的重點是讓對方感到聰明、受到重視
- 太早讓小孩思考很久以後的事可能導致認同早閉
- 不用一直遵循以前的計畫,或為很久以後做打算
- 不用急著做出決定,為自己保留做選擇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