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 (ㄓㄜˊ)。
而隨著北半球逐漸進入春季,地球運行至春分點前十五度,或冬至點後七十五度,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
到了這時天氣轉暖,大地春雷,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有其道理,畢竟是大數據的累積,再賦予其文人的巧思來與日常生活作連結。
在大雨、響雷甚至台中地區有些地方還下起了冰雹。
我們也迎接來了驚蟄,再來就是春分了。
週間連日的大雨,終於在週末迎來好天氣。
我起了個大早,打算去騎之前就已經探索好的路線。
一直以來,大家都會問台灣哪裡有地方可以騎瓜佛/礫石公路車?
因為網路上願意分享的人幾希,經過幾年的摸索、試誤。
我也慢慢的整理出一些技巧,並透過本文來作分享。
其實就兩大方向,先決定你想騎山上還是河邊?
山上
- 首先是山上,基本上就是各大林道。只要google林道名稱跟相關越野機車與登山車的影片,多看幾次,應該就能判斷該條路是否適合騎瓜佛。
- 我常用與推薦的頻道如下:
河邊
- 河邊就要靠科技的力量啦。舉例來說,我這次騎的是大甲溪旁的八寶圳。為什麼我知道那裡可以騎瓜佛呢?
- 除了自已本來就很常在那一邊騎瓜佛,然後發現那一帶可能有路之外,再來就是靠Google Map。
- 以這次騎乘的路線來作說明。從下圖來看,我們會看到很多大甲溪畔有很多土路,而我要去的點叫八寶圳引水圍堰,然後我發現我可以從新社的和盛街滑下來,然後在東勢大橋旁轉進小路過去。決定好路線後,接下來就是實踐啦。


由於當天行程有點滿,我不到五點就出門了。此時的氣溫只有15度。
台灣有俗諺說,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
因為台灣的氣候在端午節之前,都還可能有轉冷,所以還沒過端午節,冬衣不能收起來,是前人觀察天氣變化所得的經驗。(大數據!)

接下來的路線就跟平常一樣了,先上中興嶺,然後走市道129 (北起臺中市石岡區土牛,南至臺中市大里區頂崙,全長共計34.556公里),下滑至東勢方向。
在和盛街接台3線的第一個紅綠燈前,就是往八寶圳引水圍堰的小路啦,地圖上叫和盛街營林巷。
前段都是柏油路,兩旁是民宅、菜田與果園。

但是在過了八寶圳進水口後,路況就會來個180度的大轉變。







在過了八寶圳進水口後,路線會立刻轉到河邊。
到目前為止,我認為都不是很難應付的路況。
但是…再往前約500公尺左右,你就會看到幾顆大石作成的路障。
因為前方禁止四輪動力車輛前進。



這裡就是八寶圳引水圍堰了。
這段約1.5 ~ 2公里左右。
中間會有一些落差。
我的體驗是登山車,或是瓜車都還能應付。
雖然說有些路面石塊間隙頗大,所以要注意選線。
然後千萬不能落水。
因為兩旁斜面的土石都還蠻鬆散的。
說真的,如果你要下切,我不認為要爬上來有那麼簡單……
從事戶外活動,還是安全第一啊!




來到八寶圳引水圍堰的盡頭,可以看到遠方大甲溪的釣客。
沒想到他們比我還早。
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台3線的釣具行都早早開門作生意的原因了。
在進入人生一半的旅途後,我愈來愈享受一個人的活動。
自已騎車、自已釣魚。
與其說是不想與人交流。
倒不如說是,一個人更顯得自在。
不用等人,也不會有人等。
想出發就出發,想改路線就改路線。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我求學時讀這段話後,便以此話作為交友立身的原則。
其本意是說,是說江裡、湖裡的水都乾涸了,魚兒都困在地面上,只能互相用口沫滋潤彼此的身體;這還不如江湖裡水都滿的時候,大家悠遊自在,根本就忘記了對方來得好。
有緣相聚時,也許我們是同學、是同事。
但是當緣盡時,何不就各自相忘於彼此的江湖呢?
天地之大,人生苦短;我們又何必為了那些不必要的人際關係而來困擾彼此呢?
既然理念、想法已經不同,那就在此別過吧。

八寶圳:
首由蔡正元於道光四年(1824年)開鑿葫蘆墩街放屎溝(今之豐原排水門)上游,之後將埤圳主權讓給軍功寮人士林秋江,改名為「秋江圳」,然至今一般人仍以八寶圳稱之。
光緒19年(1893年),日軍據台前一年,為引水灌溉潭子鄉聚興一帶之土地,由阿罩霧-林朝棟投資工費五萬元,開鑿放屎溝至聚興間之圳路,並於日明治28年(1895年)日軍據台後竣工,此時,八寶圳的建設,與大坑地區並無直接的關係,其影響範圍僅限於豐原潭子一帶。
八寶圳築埤於臺中縣新社鄉永居湖,其水源取自大甲溪,由石崗水壩流下,一為和平里西勢溝;一則為通往軍功里的下埤支線,途經石岡鄉、豐原市、潭子鄉、臺中市北屯區及太平鄉直至臺中市東區,幹支線延長約54公里,對大坑軍功里一帶的開發而言,八寶圳是一條重要的經濟命脈,早期軍功寮的許多旱地,因缺乏水源灌溉,大都只能種植甘蔗與甘藷,直至八寶圳引水灌溉後,該地才出現水稻與菸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
日明治37年(1900年)三月,臺中廳藍興堡頂橋仔頭人士林汝言又投資六千日元,得林烈堂協調水尾地區人士應允,自水尾地區(今軍福宮一帶)引水,開鑿子圳,乃成今日之規模。 日明治41年(1908年)頒布「官設埤圳規則」,由官方直接興建經營人民無力負擔之農田水利工程。
日大正7年(1918年)左右,以七千七百五十日元,向林秋江及帝國製糖株式會社收買八寶圳公共埤圳之主權歸公,改為官設埤圳。然後又於大正十年(1921年)頒布「水利組合令」,將公共埤圳及官設埤圳一律改為「水利組合」,規定其為「公法人」,至此農田水利事業之管理權移由政府掌管,而八寶圳也併入其時「豐榮水利組合」管轄,直至光復才改為管理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