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Netflix上架了2006年由同名漫畫改編的電視劇-交響情人夢。應該是不少人心中的經典回憶,令人難忘的野田妹式愛情,或是男女主角雙鋼琴合奏的片段,帶領觀眾走進一段青春與夢想交織的旋律中。而我在今年年初才發現這部戲劇,暖色調的畫面烘托出那個年代青澀的情感。戲裡因應劇情穿插許多古典樂,或許會帶有點在看音樂劇的感覺,但也正是這齣戲的巧妙之處。此外,風格則走中二路線,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性格和誇張的表情與肢體動作,讓原本被認為嚴肅、難以親近的古典樂題材增添了輕鬆與喜劇的氛圍。
布拉格的美景與鐘聲揭開此劇序幕,隨之而來的交響樂聲和鏡頭,獨特開頭讓人印象深刻。從小被古典音樂和歐洲文化圍繞的千秋真一,懷著對指揮的熱愛,在離開布拉格之後便一心渴望日後能再重返歐洲跟隨恩師的腳步成為指揮家。然而,自某次的飛機事故後,千秋便對搭飛機有揮之不去的陰影。時光流轉,已是大學生的他在校園中偶然聽到女主角彈奏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就此與天賦異凜的野田妹交織了緣分。
藝術與音樂價值的反思-即使是從小就會彈奏高難度曲子的鋼琴天才野田妹,仍常被老師和千秋挑剔喜歡即興發揮,不照樂譜彈奏的毛病。但就在某次千秋聽到野田妹隨興彈奏貝多芬的《A大調第七交響曲》時,他便領會到結合自身個性所帶來的音樂其實充滿魅力且獨具一格——"她自然而然散發出那種感覺,真是個瘋子,讓你無法招架 ; 那麼純粹,不經計算,而且充滿個性。" 同樣的特質也發生在太郎身上,一位喜歡把小提琴當成搖滾吉他彈奏的男二。身為樂團首席的他,起初因總是按照自己風格演奏小提琴而常惹指揮千秋生氣。後來,當千秋轉而要求太郎和其樂團成員們按照自己的風格來詮釋交響曲後,意外地收穫觀眾們的掌聲以及老師們的青睞。音樂是藝術,也是創作。其價值不只在於技術上的完美呈現,如果能結合個人風格並真實流露情感或想法,便是充滿意義與生命力的作品。
當夢想面對創傷恐懼-渴望去歐洲發展的千秋真一,被歷經飛機事故而溺水與目睹死亡的遭遇成為他前往夢想路上的阻礙。儘管千秋對音樂有過人的才華與熱忱,甚至大學時期就在國內擔任指揮演出,但無法跨出國門深造,讓他對未來抱有一絲難以言喻的絕望。同樣地,野田妹因年幼時面對嚴師的責罵和毆打,使得彈琴這件事在她心裡有揮之不去的陰霾。這樣的情景不斷在她的鋼琴比賽上出現且受挫。但為了追隨千秋的腳步到歐洲,也為了突破自己心中的枷鎖,野田妹日以繼夜地練琴,渴望在音樂與愛情中獲得真正的自由。面對陰影這堵高牆,就如同千秋所說 : "最終能改變野田妹的人,只有她自己而已。" 人生中沒有創傷是幾乎不可能,但當這些傷痕撞上夢想時,我們要選擇視而不見,還是像蝴蝶般努力破繭作為前行的養份? 我想,劇中的答案已悄悄告訴我們。
一開始我就被劇中細膩的畫風和色調吸引,青澀溫暖的氛圍有種穿越回千禧年的感覺,雖然直到2025才接觸這部經典,卻有種熟悉的味道。這部劇不只談音樂愛情,也談學生時期的友情,夢想和個人創傷。特別喜歡劇中一句話: "就算身負才華,本人不願意發揮出來也是沒有意義。" 上天賦予每個人不同的長處與特質,便是我們在生命中的意義與支點,並得以在社會及自我成長中發揮價值。交響情人夢還有個"劇中劇"的橋段,詮釋了人與人間連結的重要性,從夢想到友情愛情,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碰撞和扶持。除了夢想外,也正是有身邊的人及朋友的愛和支撐,伴我們在漫漫路途中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