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對於老一輩香江人來說是一個傷感的回憶,有一種往事只能回味的苦瀝,難以言喻。從前因着地緣政治和歷史的關係,香江曾是一個工業城市,林林種種的貨品包括成衣、紡織、傢俬、假髮、手袋、玩具、鐘錶、電器和家用產品……等等都在這一個地方生產,那是香江最輝煌和燦爛的一頁!

raw-image

記得三十多年前,叮噹在袋鼠國生活的那些日子,因為學習需要,她從商店買來一個小小放大鏡,原來產品是「香港製造」,大喜,一直存留至今。那些年,通訊不便利,一個留學生在海外買到一些來自家鄉的產品,心裡特別欣慰。

raw-image

說來也很奇妙,大熊亦擁有一件來自香江的產品,那就是一個電風筒。這一件產品於七十年代購入,沿用了接近五十年,最後不敵歲月的摧殘,幾年前終於壽終正寢,本該功成身退,但丈夫不捨將之丟棄,於是一直閒置在家中的回收箱。也許是一種對舊物的情意結,巧合又是「香港製造」的產品,所以更難捨棄。

raw-image
raw-image

誠然自共国成了世界工廠以後,各式各樣共国製造的產品充斥市場,旋即破壞了各國的生產能力。首當其衝的是鄰近共国的香江,印有「香港製造」的產品買少見少,差不多絕跡市場。事實上,這一種情況又何嘗不是很多國家共同面對的悲哀?

近日,無獨有偶給叮噹觀看了兩個短片。一前一後,分別是來自東瀛NHK WORLD-JAPAN NEWS和香江Mill Milk製作的節目,訪問對象同是一位居港三十二年的久米美由紀(Miyuki Kume)女士。


一九九三年,是一位攝影師的美由紀跟家人來到香江生活,她原打算居住三年便返回老家。及後美由紀經歷了九七回歸,欲留下來觀察這一個城市的變化,加上女性在東瀛要打入男性主導的攝影行業殊不容易,與其回到東瀛重新開始,倒不如留在機會較多的香江發展,誰知轉眼幾十年便過去了。

為了舒緩在香江工作的壓力,美由紀開始收集「香港製造」的舊物來減壓,從此開展了收藏之路,其中最豐富的藏品就是暖水壺,共有三百個之多。二零二四年,美由紀更完成了心願,出版了《香港百貨》一書,期望通過紙本介紹,讓更多東瀛人知道香江曾經製造了很多美好的產品。

raw-image

素來,香江人的本土意識不強,只是近年有歷史價值的東西消失得太快,大家才猛然念及舊情、舊事和舊物的美好,欲急起直追將之留下,可惜為時已晚。雖然極為惋惜,但亦無可奈何。

儘管如此,叮噹並不意外保育香江的遺產依然落在一眾外國人身上,因為外國人不會帶着任何挑剔和批評的眼光去看香江的事物,這遠比一個土生土長的人對香江文化愛得更深更廣,其中東瀛人對歷史和文化的承傳更是無可比擬。

過去的香江已經一去不返,但有心人卻把香江光輝一頁保存下來,永流人間。作為一位在海外生活的香江人,叮噹除了敬佩之外,還衷心向久米美由紀女士致謝,感謝她為了紀錄香江的舊物而默默付出努力和堅持。久米美由紀女士,謝謝您!


不知道?大家手上又有沒有保存了一些「香港製造」的產品?

raw-image


歲月中的點點滴滴就是叮噹珍貴的回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時光匆匆而逝,彷彿帶走了叮噹的所有動力,她突然不想動筆,不想寫了。若要問原因,怕叮噹自己也不明所以。或許是時候要告別文字世界?是不是就此結束,她不知道......
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是一名牧師和神學家,亦是反納粹(Anti-Nazi)運動支持者,因著他參與反希特拉(Hitler)的事件而被判刑處決。潘霍華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神學思想依然對後世影響深遠......
一九九三年諾貝爾(The Nobel Prize)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於一九九五年哈佛大學(Howard University)一個會議上發表了演說,她分享了「社會走向法西斯的十個步驟(Ten Steps to Fascism)」。一番發人深省的講話,引人深思...
最近香江股票市場一片狂熱,這些利好消息亦被花旗的財經節目關注,遊說觀眾不妨轉戰到這一個股票市場,相信會有收獲云云......
我輩生於六十年代,因此身邊有不少朋友已經退下職場又或提前退休,也即是說很多朋友六十歲了。六十歲不單是一個數字,也寓意著人生進入另一個階段的重要轉捩點...
有人以「路邊野花不要採」來警惕男士不要到處留情,免得惹來一身蟲蟻之災。事實上,野花被譏諷為嬈媚女子並不是新鮮的形容詞,因為不少老歌早已叮嚀男士們不要隨便採摘生長在路邊的漂亮花朵,借此暗示男人在外胡混,必生孽債......
時光匆匆而逝,彷彿帶走了叮噹的所有動力,她突然不想動筆,不想寫了。若要問原因,怕叮噹自己也不明所以。或許是時候要告別文字世界?是不是就此結束,她不知道......
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是一名牧師和神學家,亦是反納粹(Anti-Nazi)運動支持者,因著他參與反希特拉(Hitler)的事件而被判刑處決。潘霍華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神學思想依然對後世影響深遠......
一九九三年諾貝爾(The Nobel Prize)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於一九九五年哈佛大學(Howard University)一個會議上發表了演說,她分享了「社會走向法西斯的十個步驟(Ten Steps to Fascism)」。一番發人深省的講話,引人深思...
最近香江股票市場一片狂熱,這些利好消息亦被花旗的財經節目關注,遊說觀眾不妨轉戰到這一個股票市場,相信會有收獲云云......
我輩生於六十年代,因此身邊有不少朋友已經退下職場又或提前退休,也即是說很多朋友六十歲了。六十歲不單是一個數字,也寓意著人生進入另一個階段的重要轉捩點...
有人以「路邊野花不要採」來警惕男士不要到處留情,免得惹來一身蟲蟻之災。事實上,野花被譏諷為嬈媚女子並不是新鮮的形容詞,因為不少老歌早已叮嚀男士們不要隨便採摘生長在路邊的漂亮花朵,借此暗示男人在外胡混,必生孽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從台商離開以後,輾轉到美商服務,2023年則是進入到日商就職。生活圈從平陽省搬到越南胡志明市來,有種從新竹搬到台北的感覺。進到市區的生活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看完外派人的一天:臺商製造業的外派工廠生活體驗分享,來分享外派人市區版的真實生活。
這篇會是一些小小的分享~ 台籍人員找中國當地企業的方法
Thumbnail
分享瑪莎在臺商工廠、美商貿易公司以及日商零售公司的外派生活經驗,包含了不同公司的外派工作安排和真實生活等多個方面。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和產業中,外派的狀態會有所差異。把眼光拉遠來看,沒有孰優孰劣,端看你的現有條件和理想生活。在相同的企業管理命題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處理方式。
近年來,香港的遭遇屢屢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情,但是作爲大陸人,我實在不能同情香港。因爲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都是富人同情窮人,强者同情弱者。現在就大陸人的境況來說,怎可比香港呢? 香港雖然遭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畢竟還沒有發展到64的程度。想想當初被坦克車碾過的學生,被子彈打死的市民。。。過去香港人笑
在大陸沿海地帶有很多內地來員工,以廠為家。 過年或十月黃金週時期,在工業區就會看到很多拖著行李箱或背著大包包的新‘游牧民族’,逐下一個新的工作而去。 很多文職員工週末放假還是留在公司,並不是加班也沒有工作要做,只為了能有台免費電腦能上網。
Thumbnail
更多的「新香港人」代表著香港,於大灣區訴說著各種「香港經驗」,仍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Thumbnail
繼上篇分享一些台灣職場文化與香港的差異,這篇繼續分享其他個人對台灣職場的相關觀察。其實我覺得蠻有趣的,雖然都是用繁體字及華人社會,但在生活、職場及其他方面都會有一些差異,而這些文化差異還不一定是旅遊可以看到或感受到的(๑´人`๑)
Thumbnail
相信有不少人除了投資移民到台灣,也是有到台灣工作的部分,特別是有些用字或習慣比較不一樣,所以這邊也分享一下個人在台灣職場感受與香港的差異:)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從台商離開以後,輾轉到美商服務,2023年則是進入到日商就職。生活圈從平陽省搬到越南胡志明市來,有種從新竹搬到台北的感覺。進到市區的生活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看完外派人的一天:臺商製造業的外派工廠生活體驗分享,來分享外派人市區版的真實生活。
這篇會是一些小小的分享~ 台籍人員找中國當地企業的方法
Thumbnail
分享瑪莎在臺商工廠、美商貿易公司以及日商零售公司的外派生活經驗,包含了不同公司的外派工作安排和真實生活等多個方面。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和產業中,外派的狀態會有所差異。把眼光拉遠來看,沒有孰優孰劣,端看你的現有條件和理想生活。在相同的企業管理命題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處理方式。
近年來,香港的遭遇屢屢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情,但是作爲大陸人,我實在不能同情香港。因爲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都是富人同情窮人,强者同情弱者。現在就大陸人的境況來說,怎可比香港呢? 香港雖然遭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畢竟還沒有發展到64的程度。想想當初被坦克車碾過的學生,被子彈打死的市民。。。過去香港人笑
在大陸沿海地帶有很多內地來員工,以廠為家。 過年或十月黃金週時期,在工業區就會看到很多拖著行李箱或背著大包包的新‘游牧民族’,逐下一個新的工作而去。 很多文職員工週末放假還是留在公司,並不是加班也沒有工作要做,只為了能有台免費電腦能上網。
Thumbnail
更多的「新香港人」代表著香港,於大灣區訴說著各種「香港經驗」,仍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Thumbnail
繼上篇分享一些台灣職場文化與香港的差異,這篇繼續分享其他個人對台灣職場的相關觀察。其實我覺得蠻有趣的,雖然都是用繁體字及華人社會,但在生活、職場及其他方面都會有一些差異,而這些文化差異還不一定是旅遊可以看到或感受到的(๑´人`๑)
Thumbnail
相信有不少人除了投資移民到台灣,也是有到台灣工作的部分,特別是有些用字或習慣比較不一樣,所以這邊也分享一下個人在台灣職場感受與香港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