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曾經想像理想中的家,希望是什麼樣子呢?
坊主想過,房子不用太大,但是採光要好,屋內不需要做太多的裝潢,只要可以讓住在裡面的家人,回家後可以放鬆休息,也能讓家人間相互陪伴的小窩,就是理想中的家。
家和房子不一樣。家,指的不只是一個空間,還包含裡面的人與互動;而房子偏重於空間,少了些許的人氣。所謂的「理想宅」,指的不只有房子本身而已,而是房子如何讓住在裡面的人,實現自己對家庭的想像。
但奇怪的是,有些房子明明看起來很漂亮、很整齊、很乾淨,讓在我們走進之後,會忍不住驚呼一聲:「哇嗚!」然而,等到深入認識住在裡面的人後,卻會發現到他們沒有一絲幸福感,房子裡甚至還充斥著一股孤獨感,感覺冷颼颼的,讓人不想待在裡面。
而有些房子就不一樣囉!房子明明、很小,很擁擠,看上去很普通,住在裡面的人,雖然偶爾也會吵吵鬧鬧,但是房子裡卻充滿了煙火氣、生命力。只要進到房子裡,會在無形中被裡面的氛圍感染,不捨得離開。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其中的原因可能很簡單,那就是空間格局和傢俱的佈置,出了點狀況。只要將這些傢俱的擺設稍作一點調整,情況可能就會出現大翻轉。
這就是這次要介紹給大家的書,書名是《居家布置的心理法則:一點點變動就能創造幸福》,作者是高原美由紀 ,譯者是陳靖涵。

作者本身是日本的一級建築師,有超過三十年的空間設計資歷,累積了超過萬件的住宅平面圖的指導經驗。在這麼多的經驗中,作者發現這麼多來找自己諮詢的家庭中,有很多房子很漂亮,但是住在裡面的人卻不幸福。然而,這些房子當初也是依照屋主的想法設計裝潢的,為什麼結果卻不如預期呢?
於是,她開始注意到:「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房子有什麼共同點」。
慢慢的,她發現:「家人間糾紛不斷、工作不順遂、不知為何內心不安無法平靜、小孩做出偏差行為、對自己沒信心……造成這些煩腦的原因,其實多半就在房子裡。」
但是同時她也發現:「住家的空間格格局會影響你和家人的心情和行動,這幾乎不爲人所知。」於是,她開始研究心理學,也拓展到腦科學、行為科學還有生態學等領域,然後整理出「居家佈置法則」。
其實,坊主挺相信人的狀態與表現,深深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我們的內在狀態也會表現在環境中。因此,當我們想要改變時,將環境做適度調整,會更容易得到想要的結果。
雖然說只要改變環境佈置,就可以改變現狀,但是要改變從哪裡開始呢?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一切從「需求」開始。
一個可以創造幸福的空間,通常都是能滿足住在裡面的人的需求。作者認為:「住宅是滿足『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這些基本需求的地方。」
裝修房子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告訴設計師,想要呈現出什麼樣的風格,要有多少的收納空間,傢俱的擺放要如何如何。這些都是我們表面上的需求,即便設計師按照我們的要求設計與裝修。但是等到我們住到裡面後,生活也不見得會如我們想像那般。
例如:可能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家很亂,很難整理,是因為收納空間不足,但是作者卻告訴我們:「在經驗中,非常多『東西亂放』的現象之所以會發生,都是源自於『自己不被他人(包含家人)認同』的那種沒被滿足的情感。所以東西亂放,是內心沒被滿足的徵兆。」

過去,我一直以為,東西亂放是習慣不好的關係,所以只要養成好習慣就對了。但是,後來我慢慢發現,一個人會將東西亂放,除了習慣之外,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例如透過亂放,可以讓他覺得自己擁有掌控感,或許沒有可以順手收納的地方,也可能他的內在很匱乏,還有書中也提到一個原因,那就是人想要在空間中擁有自己的領地。
總而言之,光是一個「東西亂放」,背後就有很多可能的原因,如果沒有深入去了解的話,只是設計出許多收納空間,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這本書的內容很簡明,作者提到關於居家佈置的規則不多,也不困難,相當實用。書中除了說明這居家佈置法則的心理需求和理論根據外,還有她在實務中所遇到的案例,兩者搭配再一起服用,幫助我們更輕鬆地應用到自己的家中。
我們都想要有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從作者的書中不難看見,想要讓家成為真正令人安心的避風港,並不需要裝修得多麽高級,有時只要做一點小改變,像是轉換沙發的方向,或是放點綠色植物,甚至是在某個角落貼上一張照片、一小段話,就可以讓家人之間的互動跟著改變,家的氛圍也會變得熱絡起來。
最近想為自己的家做一點小改造嗎?先來看看這本書,說不定就是這麼一點小變動,就能讓家人間的情感流動變得順暢且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