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得到的幸福 La Dolce Villa》是一部溫馨又發人深省的影集,講述一對父女在義大利購屋的過程中,如何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拉扯。父親 Eric 是個現實主義者,總是以理性思維看待生活,而女兒 Olivia 則懷抱著對異國生活的浪漫憧憬。
隨著故事發展,兩人不僅重新審視了各自的價值觀,也逐漸理解彼此對「幸福」的不同定義。這部影集不只是關於買房,更探討了家庭關係、人生選擇,以及如何找到真正的快樂。
思維方式需要時間去改變
影集中,Eric 的角色設定讓我印象深刻。當女兒計畫在義大利買房時,他反覆強調這件事有多麼不現實,甚至預測她將來一定會後悔。當下我覺得這種態度相當煞風景,畢竟對方只是想追求自己的夢想,卻得不到任何支持。
但隨著劇情推進,我發現 Eric 的行為並非單純出於否定,而是受到過去經歷的影響。他的妻子因病去世後,他選擇用工作填補內心的空缺,久而久之,思維模式變得功利又現實。或許曾經的他是一個足夠浪漫、能與女兒好好對話的爸爸,但當習慣凡事都以利益導向去考量後,他難以轉換思維模式,去支持女兒這個看似不夠實際的夢想。
Eric 的案例讓我想到我爸媽。
小時候,我們家的經濟狀況不算好,所以爸媽的生活模式很節儉,衣服總是在菜市場買便宜但不夠耐穿的款式。即使現在家裡的經濟條件改善了,他們依然習慣節省,仍然選擇在菜市場買衣服,而不是挑選品質更好的品牌。
我花了很長時間與他們溝通,提醒他們家裡的狀況已經不同了,才慢慢說服他們去嘗試買更好的衣服,或是享受一些以前捨不得的服務(例如精油按摩)。
我爸媽長年累積的思維模式並非說改變就能改變,而是需要時間去適應新的價值觀,就像 Eric 需要時間去調整自己的思維,才能接受女兒的夢想一樣。
影集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是 Eric 與女兒的關係。作為父親,他的本意是保護女兒不受傷害,但方式卻讓女兒感到受限,因此跟女兒關係變得緊張。
這也讓我想到我很常在與伴侶互動過程中思考的問題:
如果我們關心對方的目標是讓對方開心,但互動的過程中卻讓對方不開心,那我們真的達到了目標嗎?
有時候,我基於怕對方受到損傷而提醒對方某些事,但可能因為過於想讓對方照著我的方式去做,因而讓對方感到壓力而產生爭執。
這種時候我常會問自己,如果我的關心讓對方不開心,這樣我的關心真的是適合的嗎?會不會放下去控制對方的心,可能才是更好的?
而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適度放手不管,結果往往會更好 😛
即使事情真的如自己預期般發展不順,只要風險在可承受範圍內,讓對方去經歷、學習,反而能帶給對方更好的成長,同時也維護了雙方的關係不會因此而吵架。
這點也與我在管理團隊時的做法相似。事必躬親的 micro management 雖然能減少團隊成員的錯誤,卻也限制了他們的成長空間。相反地,適度放手、給予自由度,讓對方在安全範圍內探索,反而能培養更強的學習能力與責任感。
Olivia 原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但在裝修房子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自己對室內設計的興趣,甚至因此得到室內設計師學徒的機會。
這也讓我有個心得是,當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或許是因為我們接觸過的事情還不夠多(就像在碰到室內設計之前的 Olivia),而透過拓展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嘗試新事物,就有機會幫助我們找到熱情所在。
這也是我今年對自己的要求——嘗試以前沒做過的事情。
像是最近我開始挑戰做自己喜歡的料理給自己和伴侶吃,雖然現在還談不上熱愛烹飪,但從這個過程中,我也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有了更多認識。
愛因斯坦曾說:
「瘋子,就是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卻期待不同的結果。」(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如果我們沒有做出新的嘗試,又怎麼能期待新的發現呢?
我很喜歡《築得到的幸福 La Dolce Villa》 ,也從觀影過程中學習到很多!推薦給對「夢想 vs. 現實」這類議題有共鳴、正在思考人生方向、或是單純想感受義大利風情的人!
如果對於我的其他觀影心得有興趣,歡迎前往我的 觀影心得沙龍 觀看~也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分享你的心得!
觀影心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