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有那麼好的時間,我不要拿來焦慮。在悠長的人生裡,面臨到忙碌又身不由己的機會還會少嗎?我想在真正擁有閒暇的時刻,練習如何從容,如何取悅自己。
書裡看似淡泊閒適的內容,實則談了許多關於人生與工作與金錢間的平衡和哲學:
談收入——生命有限,賺錢有度,節制工作在人生裡所占據的時間,創造閒暇與自由,始有餘裕體察萬物,探索與創作。收入當然是多多益善,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金錢嗎?
談閒暇——人們以閒暇為恥,恐懼無聊以及無所事事的時光,彷彿只有工作才是唯一具備生產力及意義的正經事。每次聽到有人說還有八百件事情要做時,感覺對方抱怨的語氣中似乎帶點驕傲的氣息?
談消費——取悅自己、斬獲快樂,並非只能透過消費行為來取得,我們好像時常忽略了,踏實感也是一種快樂,且是更綿長穩定的那種。作者提到現代人頻繁的出國行為,是否也只是一種集體暗示,暗示著我們需要隨時隨地都為自己安排個什麼,才是證明自己努力生活呢?
談身體——人類終究要續命到什麼程度才算足夠?會不會選擇一種更健康的生活型態,致力於工作及生活的平衡,才是生命的基礎。聽過不少為了工作而損害身體的案例,究竟工作之於我們是自我滿足,還是破壞人類原始生活方式的機制呢?
談平等——透過網路通訊,我們聯繫,我們討論,我們專心將事情做好。特約採訪與各家編輯的關係,有時就像虛擬的教室裡隔著走道,我們在相鄰的隔壁一起寫作業,趕在雜誌出刊前完善各自的任務。就像社畜與公司或客戶的微妙關係,究竟是老闆用金錢買斷我們的時間,還是我們用時間去實踐心之嚮往呢?
究竟理想生活樣貌是怎麼樣呢?在森林裡、在海邊、靠近山區,還是都市與郊區輪替?生活和工作的界線完全分割、融為一體,還是有其他可能性?作者在宜蘭十年的田園鄉間生活似乎展示了一年四季完美的平衡,想起筆者執行兩三年的企劃《小人物採訪》,每位受訪者除了分享自身的工作之外,對於生活經營也都有自有一套見解與態度,此時筆者內心思忖著那我的理想生活又會是如何呢?是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