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地中海區域春天的草地上,你可能會看到一片燦爛的銀蓮花 (Anemone coronaria)。有些是豔紅色,有些是藍紫色,偶爾還能見到白色。這樣同一物種卻擁有多種花色的情形,科學家稱為花色多型性。
以色列的研究團隊想弄清楚,究竟銀蓮花的花色分布,除了跟昆蟲有關,是否也受到其他因素(如氣候與土壤)影響呢?
他們透過「公民科學」招募民眾協助調查,再加上研究團隊自己的定點監測,蒐集了銀蓮花在全國各地的花色、開花時間與環境資料。
他們發現,不同花色的銀蓮花分布與氣候有關。紅色花既能在濕潤的地中海地區生長,也能深入到半乾旱的環境。所以,紅色的銀蓮花處處可見(連維基百科上提供的照片也是紅花)。
相對的,藍、紫、白色等其他花色,只出現在年雨量超過 450 毫米、土壤水分較高的地點。
另外,土壤條件也會影響到銀蓮花的花色。研究團隊發現含高碳酸鈣(CaCO₃)的土壤幾乎只會出現紅色花;而水分飽和度高的土壤則有利於多種顏色並存。
不同顏色的銀蓮花,是否會有花期差異呢?
研究團隊發現,濕潤地區的銀蓮花平均比乾燥地區早開花 10 多天。有趣的是,在同一個族群裡,非紅色花會比紅色花更早開,紅色花則傾向在花季尾聲才大規模出現。
這樣的時間差,讓不同顏色的銀蓮花能夠分別遇上不同的傳粉昆蟲。
他們發現,非紅色花比較吸引蜜蜂與蠅類,牠們在雨季初期活動多。而紅色花在花季後期出現,讓它們更容易遇上它們的專屬授粉者──甲蟲。
這些結果顯示,銀蓮花的花色不只是「昆蟲喜歡哪個顏色」這麼簡單,而是土壤性質、水分、氣候和昆蟲共同作用的結果。
紅花在乾旱和高碳酸鈣土壤中更能適應環境壓力,而非紅花則在濕潤條件下更有優勢。這也提醒我們,在氣候變遷下,不同花色可能會有不同的生存機會。
這項研究之所以能進行,是因為大量民眾透過網路平台回報「我看到什麼顏色的銀蓮花」。不過,這樣的公民科學也有一些限制:
由於紅色容易辨認,但其他顏色(藍、紫、粉、白)常常混在一起,研究者最後只好把它們合併成「非紅色」類。
另外是,有些參與者只在某一天去過一次,沒有持續追蹤,因此資料只能用來看「地理分布」,而不能完全反映「花色比例隨季節的變化」。
即便如此,公民科學仍然提供了大範圍的分布資訊,幫助研究團隊找到關鍵的環境線索,再搭配科學家的長期定點觀察,才能拼湊出銀蓮花花色多樣性的完整圖像。
這個研究讓我們意識到,大自然的多樣性背後,往往是「多重力量」在拉扯的結果。下一次看到野地裡不同顏色的花,不妨想一想:它們不只是為了美麗而存在,而是正在演示一場環境、昆蟲與基因的共同演化故事。
參考文獻:
Labin, T., Phukela, B., Keasar, T., Lavie‐Alon, N., & Sapir, Y. (2025). Color polymorphism in Anemone coronaria: Correlations with soil, climate, and flowering phen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112(9), e70093. https://doi.org/10.1002/ajb2.7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