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2014年至2018年期間,我被指派一個特別的任務,是幫事務所做現場的建築導覽。因此,我有了比建築設計師更特別的機會,到建築現場「假裝」自己是這個案子的設計師,跟人說明設計理念與作法,案例包括圖書館、學校、社區中心………,對象包括專業團體、公會組織、大陸學者貴賓、一般民眾。每次我都會提早到達,按著解說腳本先在現場走一次,感受現場氛圍……,把自己催眠成「本案設計師」,期待自己有最佳的演出。
其中連續去最多次的一個現場,是位於林口的一個設計案,當時配合各項專業論壇,與業主多次合作,相當愉快,也一起拍攝了多支形象影片。隨著時光飛逝,回任兼職工作後,我想知道這些建築現在變得怎樣?於是大膽提出「重回建築現場」構想,由業主回饋使用心得,再將結果寫成專欄文章。執行之後才知道真的是自己找麻煩,困難比想像中多很多,雖然如此,心中還是很快樂,彷彿自己再次「假裝」成專案設計師,在網路上跟人進行虛擬導覽。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