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3 分鐘

一、


1. 原文


《北山經》之首,曰單狐之山,多机木,其上多華草。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2. 注釋


1. 北山經:指《山海經》中的《北山經》部分,記錄北方山脈的地理與神話。



2. 單狐之山:北山經記載的第一座山。



3. 机木:一種樹木,可能是某種堅硬的木材。



4. 華草:一種開花的草,可能具有藥用或觀賞價值。



5. 漨水:一條河流,源自單狐之山。



6. 泑水:另一條河流,漨水向西流入其中。



7. 芘石:一種石頭,可能具有特別的花紋或礦物價值。



8. 文石:帶有紋理或花紋的石頭,可能是美觀或珍貴的礦石。




3. 白話文


《北山經》的開篇記載,首先提到單狐之山,這座山上生長著大量的机木,山頂則遍布華草。漨水從這座山流出,向西流入泑水。這條河流中富含芘石和文石。


4. 總結


《北山經》的開篇介紹了單狐之山,描述了該山的植被、河流與礦產,說明這座山盛產珍貴的木材、花草以及具有紋理的特殊石頭。




二、


1. 原文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諸毗之水。其中多滑魚,其狀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其中多水馬,其狀如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其名曰䑏䟽,可以辟火。有鳥焉,其狀如烏,五彩而赤文,名曰鵸鵌,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疽。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其中多儵魚,其狀如鷄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有獸焉,其狀如貆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禦凶。是山也,無草木,多青雄黃。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魚,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禦火,食之不癉。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椶橿,其獸多麢羊,其鳥多蕃。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其陽多玉,其陰多鐵。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獸多橐駝,其鳥多寓,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禦兵。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無石。魚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貝。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薤,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䐆,又可以禦百毒。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無草木,多瑤碧。泚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是善伏,其鳴自呼。


又北百一十里,曰邊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名曰幽鴳,其鳴自呼。


又北二百里,曰蔓聯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馬蹄,見人則呼,名曰足訾,其鳴自呼。有鳥焉,群居而朋飛,其毛如雌雉,名曰鵁,其名自呼,食之已風。


又北百八十里,曰單張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善吒,行則衘其尾,居則蟠其尾。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櫟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名曰那父。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斯,其鳴自呼也。匠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其中多磁石。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邊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櫟澤。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


2. 注釋


1. 求如之山:一座盛產銅與玉的山,無草木。



2. 滑水:發源於求如之山,流入諸毗之水。



3. 滑魚:長得像鱓魚,紅色背部,聲音如梧樹,吃了可以治療疣。



4. 水馬:長得像馬,帶有斑紋的腿和牛尾,叫聲像人在喊叫。



5. 䑏䟽:長得像馬,一隻角上帶有錯紋,可以避火。



6. 鵸鵌:五彩斑斕的鳥,能夠自行繁殖,吃了可以治癰病。



7. 儵魚:長得像雞,紅毛,三條尾巴、六隻腳、四個頭,聲音像喜鵲,吃了可以消憂。



8. 何羅魚:一個頭卻有十個身體,叫聲像狗吠,吃了可治療癰瘡。



9. 孟槐:像貆而長紅毛,叫聲像石榴爆裂,可以避邪。



10. 鰼鰼魚:像喜鵲,有十隻翅膀,鱗片長在羽毛末端,吃了可以防火。



11. 寓鳥:像鼠但有鳥翼,叫聲如羊,能防止戰爭災禍。



12. 耳鼠:像鼠但有兔頭和麋身,叫聲像狗,尾巴可以用來飛翔,吃了可解百毒。



13. 孟極:像豹,白色身體,善於伏擊。



14. 幽鴳:像猴但帶花紋,擅長笑,看見人就躺下。



15. 足訾:像猴但有鬃毛,牛尾、帶斑紋的胳膊、馬蹄,看見人會叫。



16. 諸犍:豹身長尾、人頭牛耳、單眼,擅長吼叫,走路時咬住自己的尾巴。



17. 白鵺:像雉,白色翅膀,吃了可治喉痛和腫病。



18. 那父:像牛但白色尾巴,叫聲像訆。



19. 竦斯:人臉的鳥,看見人會跳。



20. 旄牛:像牛但四肢長毛。



3. 白話文


再向北二百五十里,有一座叫「求如山」的山,山上盛產銅,山下多玉石,沒有草木。滑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諸毗之水。這條河裡有一種叫「滑魚」的魚,形狀像鱓魚,背部是紅色的,叫聲像梧樹落葉的聲音,吃了可以治療疣病。這裡還有一種叫「水馬」的生物,形狀像馬,腿上有花紋,長著牛尾巴,叫聲像人在呼喊。


再向北三百里,有一座叫「帶山」的山,山上多玉石,山下則多青碧石。有一種名為「䑏䟽」的野獸,形狀像馬,頭上長著一隻帶有凹凸花紋的角,可以避火。還有一種叫「鵸鵌」的鳥,形狀像烏鴉,渾身五彩斑斕,帶有紅色斑紋,能夠自行交配繁殖,吃了可以治療腫瘡。彭水發源於此地,向西流入芘湖。河裡有一種叫「儵魚」的魚,形狀像雞,長著紅色羽毛,擁有三條尾巴、六隻腳、四個頭,叫聲像喜鵲,吃了可以消除憂愁。


再向北四百里,有一座叫「譙明山」的山,譙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黃河。這條河裡有一種叫「何羅魚」的魚,長著一顆頭卻有十個身體,叫聲像狗吠,吃了可以治療癰瘡。這裡還有一種叫「孟槐」的野獸,形狀像貆,渾身長著紅色的毛,叫聲像石榴裂開時的聲音,可以避邪。這座山沒有草木,但盛產青色的雄黃礦石。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有一座叫「涿光山」的山,囂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黃河。河裡有一種叫「鰼鰼魚」的魚,形狀像喜鵲,長著十隻翅膀,魚鱗長在翅膀末端,叫聲也像喜鵲,吃了可以防止上火,也不會生瘡。這座山的山頂長滿松柏,山腳則多棕櫚和橡樹。這裡的野獸以羚羊為主,鳥類則以蕃鳥居多。


再向北三百八十里,有一座叫「虢山」的山,山上長滿漆樹,山下則有梧桐和楸樹。山南面多玉石,北面則多鐵礦。伊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黃河。這裡的野獸多是駱駝,鳥類則有一種叫「寓鳥」的生物,形狀像老鼠但長著鳥的翅膀,叫聲像羊,能夠防止戰爭發生。


再向北四百里,到達虢山的尾部,這裡沒有石頭,卻多玉石。魚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黃河,河裡盛產帶有花紋的貝殼。


再向北二百里,有一座叫「丹熏山」的山,山上長滿臭椿和柏樹,這裡的草主要是韭菜和藠頭,還盛產朱砂。熏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棠水。這裡有一種叫「耳鼠」的野獸,形狀像老鼠,但長著兔子的頭和麋鹿的身體,叫聲像狗,能夠用尾巴飛翔。吃了這種動物的肉不會長肥肉,還能夠解百毒。


再向北二百八十里,有一座叫「石者山」的山,山上沒有草木,但盛產美玉和碧玉。泚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黃河。這裡有一種叫「孟極」的野獸,形狀像豹,身上有白色花紋,擅長伏擊,叫聲就是自己的名字。


再向北一百一十里,有一座叫「邊春山」的山,這裡盛產蔥、葵菜、韭菜、桃樹和李樹。杠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泑澤。這裡有一種叫「幽鴳」的野獸,形狀像猴子,渾身有花紋,擅長大笑,見到人就會躺下不動,叫聲就是自己的名字。


再向北二百里,有一座叫「蔓聯山」的山,山上沒有草木。有一種叫「足訾」的野獸,形狀像猴子,但長著鬃毛,牛尾,帶斑紋的胳膊,腳是馬蹄。看到人就會大聲叫喊,叫聲就是自己的名字。這裡還有一種叫「鵁」的鳥,成群結隊地飛翔,羽毛像母雉,名字就是自己的叫聲,吃了可以治療風疾。


再向北一百八十里,有一座叫「單張山」的山,山上沒有草木。有一種叫「諸犍」的野獸,形狀像豹,長長的尾巴,卻長著人類的頭和牛的耳朵,只有一隻眼睛,擅長大聲吼叫。它走路時會咬住自己的尾巴,休息時則會盤繞尾巴。有一種叫「白鵺」的鳥,形狀像雉雞,頭部帶有花紋,白色翅膀,黃色爪子,吃了可以治療咽喉痛,還能治療瘡病。櫟水發源於此,向南流入杠水。


再向北三百二十里,有一座叫「灌題山」的山,山上長滿臭椿和柘樹,山腳則多流沙,還有磨刀石。這裡有一種叫「那父」的野獸,形狀像牛,但尾巴是白色的,叫聲像「訆」。還有一種叫「竦斯」的鳥,形狀像母雉,但長著人臉,見到人就會跳動,叫聲就是自己的名字。匠韓水發源於此,向西流入泑澤,河裡盛產磁石。


再向北二百里,有一座叫「潘侯山」的山,山上長滿松柏,山腳多灌木叢。山南面盛產玉石,山北面多鐵礦。這裡有一種叫「旄牛」的野獸,形狀像牛,但四條腿上長著毛。邊水發源於此,向南流入櫟澤。


再向北二百三十里,有一座叫「小咸山」的山,這裡沒有草木,終年積雪,無論冬夏都是如此。




4. 總結


這一部分記載了《北山經》中多座山脈的地理環境、河流、動植物以及奇異生物。這些山脈多產玉石、金屬與特殊礦物,如銅、鐵、青碧、雄黃等。各山的水系主要向西流入黃河或其他湖泊,有些河流盛產奇異的魚類,如長有多個身體的「何羅魚」、能治憂愁的「儵魚」、防火的「鰼鰼魚」等。


動物方面,這些山區棲息著許多異獸,包括能避火的「䑏䟽」、能飛翔的「耳鼠」、食虎豹的「駮」、能避邪的「孟槐」、擅長伏擊的「孟極」等。部分動物具有特殊功能,如「幽鴳」見人則臥、「諸犍」走路會咬尾巴、「竦斯」見人就跳躍等。


鳥類則以多彩、神奇為主,如自行繁殖的「鵸鵌」、治療風疾的「鵁」、能防禦兵災的「寓鳥」等。有些鳥獸的叫聲與名字相同,如「足訾」、「幽鴳」、「竦斯」,這可能與古人對自然界聲音的模仿有關。


此外,部分生物還帶有神秘的象徵意義,例如「窮奇」會吃人,象徵兇獸;「孰湖」好抓人,可能與神話傳說中的怪物形象相關;「白鵺」能治咽喉病,反映古人對食療與靈異生物的認知。


整體而言,這段內容描繪了北方山脈的奇特自然景觀,既有神奇的動植物,也有珍貴的礦產資源,展現了古代中國人對山川萬物的想像與觀察。





三、


1. 原文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2. 注釋


1. 大咸之山:山名,在北方,無草木。



2. 彘豪:指野豬的鬃毛。



3. 鼓柝:古代巡夜打更時敲擊的木板聲。




3. 白話文


向北走二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大咸山。這座山上沒有草木,山下卻盛產美玉。這座山的形狀是四四方方的,人無法登上去。山上有一種蛇,名叫長蛇,身上的毛像野豬的鬃毛,叫聲像打更時敲擊的木板聲。


4. 總結


大咸山是一座奇特的山,沒有植被,但蘊藏豐富的玉石。其形狀方正,難以攀登。山中棲息著一種名為「長蛇」的生物,特徵是身上長毛,並且發出的聲音類似於古代巡夜的更鼓聲,顯得十分神秘。




四、


1. 原文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椶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源。其中多赤鮭,其獸多兕、旄牛,其鳥多鳲鳩。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鴈門之水,其中多䰽䰽之魚,食之殺人。


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瀤澤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泰澤。其中多䲃魚,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犭軍,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又北一百里,曰北嶽之山,多枳棘剛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鴈,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囂水,其中多鮨魚,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


又北五十里,曰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葱韭。


又北百里,曰羆差之山,無草木,多馬。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鮮之山,是多馬。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多馬。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首,名曰狕。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龍龜。


2. 注釋


1. 敦薨之山:山名,位於北方,有椶柟(棕櫚類)和茈草(藥草)。



2. 泑澤:一處大澤,可能與崑崙山附近的水域有關。



3. 兕:像犀牛的野獸,性情凶猛。



4. 旄牛:類似氂牛的動物。



5. 鳲鳩:鳥名,即杜鵑。



6. 少咸之山:山名,沒有草木,但有青碧色的礦石。



7. 窫窳:傳說中的怪獸,牛形、人面、馬足,吃人。



8. 鴈門之水:地名,可能是古代山西一帶的水系。



9. 䰽䰽魚:魚類,吃了會導致死亡。



10. 獄法之山:山名,出產瀤澤之水。



11. 瀤澤:一處大澤。



12. 䲃魚:魚類,形似鯉魚但有雞的腳,吃了可治療疣病。



13. 山犭軍:怪獸,犬形人面,擅長投擲,見人就笑,行動如風,出現時會引發大風。



14. 北嶽之山:山名,多枳棘(有刺的植物)和剛木(堅硬的樹木)。



15. 諸懷:怪獸,牛形、四角、人眼、豬耳,會吃人。



16. 鮨魚:魚類,身形如鱣魚,犬首,發聲如嬰兒,吃了會導致瘋狂。



17. 渾夕之山:山名,沒有草木,但盛產銅玉。



18. 囂水:河流,流向西北海域。



19. 肥遺:蛇類,擁有一個頭但兩個身體,出現時會引發大旱。



20. 北單之山:山名,沒有草木,但生長葱韭。



21. 羆差之山:山名,沒有草木,但盛產馬匹。



22. 北鮮之山:山名,盛產馬匹。



23. 涂吾之水:河流,流向西北。



24. 隄山:山名,盛產馬匹。



25. 狕:怪獸,形似豹但有花紋在頭部。



26. 龍龜:龜的一種,與龍有關的神異生物。




3. 白話文


向北行三百二十里,有座山叫做敦薨山,山上長滿棕櫚類的椶柟樹,山下則長著茈草。敦薨山的河水流向西方的泑澤,發源於崑崙山的東北角,實際上就是黃河的源頭。這裡有很多赤鮭魚,獸類有兕(像犀牛)、旄牛(類似氂牛),鳥類有鳲鳩(杜鵑)。


再往北二百里,是少咸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有大量青碧色的礦石。山中有一種怪獸,長得像牛,紅色的身體,人臉,馬的蹄子,名叫窫窳,聲音像嬰兒啼哭,它是一種吃人的怪物。敦水從這裡流出,向東流入鴈門之水,這條河裡有䰽䰽魚,吃了會致人死亡。


再向北二百里,有獄法山,這裡有瀤澤之水,向東北流入泰澤。河中有䲃魚,形狀像鯉魚,但長著雞的腳,吃了可以治療疣病。這座山還有一種怪獸,形狀像狗但有人的臉,擅長投擲東西,見人就笑,叫做山犭軍,它行動如風,出現時會帶來大風。


再向北一百里,是北嶽山,這裡長滿枳棘和堅硬的樹木。山中有一種怪獸,形狀像牛,但長有四隻角,眼睛像人,耳朵像豬,名叫諸懷,聲音像大雁鳴叫,會吃人。諸懷水從這裡流出,向西流入囂水,這條河裡有一種鮨魚,魚身但長著狗的頭,聲音像嬰兒啼哭,吃了會讓人發狂。


再向北一百八十里,是渾夕山,沒有草木,但盛產銅玉。囂水從這裡流出,向西北流入大海。這裡有一種蛇,叫肥遺,它只有一個頭但有兩個身體,若它出現,則整個國家都會遭遇大旱。


再往北,是一些沒有草木但盛產馬匹的山嶺,如北單山、羆差山、北鮮山和隄山,這些地方還有奇異的動物,如頭上有花紋的狕,還有神異的龍龜。


4. 總結


這段記述了北方多座山嶺,其中許多山沒有草木,但盛產各種珍貴礦石、玉石和奇異生物。例如,敦薨山是黃河的源頭,少咸山有吃人的窫窳,渾夕山有會帶來大旱的肥遺。此外,北方還有許多盛產馬匹的山嶺,顯示出這片土地的特殊生態與神話色彩。




五、


1. 原文


凡《北山經》之首,自單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鷄彘瘞,吉玉用一珪,瘞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2. 注釋


1. 《北山經》:指《山海經》的北山部分,記載北方地區的山川、異獸、神靈等。



2. 單狐之山:北山經記載的第一座山。



3. 隄山:北山經記載的最後一座山。



4. 人面蛇身:這些山的山神皆為人面蛇身的形象。



5. 祠:祭祀。



6. 毛:指祭品中的帶毛動物。



7. 雄鷄彘瘞:用一隻公雞和豬作為祭品埋葬。



8. 吉玉用一珪:祭祀時使用一塊珪玉(古代用來祭祀天地的玉器)。



9. 瘞而不糈:將祭品埋葬而不準備穀物祭品。



10. 山北人:指居住在這些山以北的居民。



11. 生食不火之物:這些人習慣生吃食物,不用火烹煮。




3. 白話文


《北山經》所記載的山脈,從單狐山開始,一直到隄山,共有二十五座山,總長約五千四百九十里。這些山的山神全都是人面蛇身的形象。祭祀這些山神時,祭品中帶毛的牲畜需要用一隻公雞和一頭豬來埋葬,吉祥的玉器則使用一塊珪玉,同樣埋葬,但不供奉穀物作為祭品。這些山北方的居民,他們的飲食習慣是生吃食物,而不經過火烹調。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北山經》的範圍與內容,涵蓋二十五座山,並強調這些山的山神形象皆為人面蛇身。此外,還記載了這些山神的祭祀方式,特別是使用公雞、豬和珪玉作為祭品,但不供奉穀物。最後提到北方居民的飲食習慣,他們不使用火,而是直接生食食物,反映出與中原地區不同的生活方式。




六、


1. 原文


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2. 注釋


1. 北次二經:指《山海經》北山經的第二部分。



2. 河:指黃河。



3. 枕汾:指管涔山的山脈與汾水相連,如同枕臥在汾水之上。



4. 管涔之山:位於今山西省,是汾河的發源地之一。



5. 無木而多草:山上沒有樹木,但長滿了草。



6. 其下多玉:山的地下蘊藏著大量的美玉。



7. 汾水:即汾河,黃河的支流之一,發源於管涔山。



8. 西流注于河:汾水自東向西流入黃河。




3. 白話文


《北次二經》的起點位於黃河的東岸,最初的山脈與汾河相連,這座山名為管涔山。山上沒有樹木,但長滿了草,山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美玉。汾河從這座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


4. 總結


這段記述了《北次二經》的第一座山——管涔山,並標明其地理位置位於黃河以東,與汾河相連。管涔山的特點是山上沒有樹木,但草木茂盛,地下蘊藏豐富的玉石。此外,汾河發源於此,向西流入黃河,突出了這座山在水文地理上的重要性。




七、


1. 原文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少陽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酸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


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其鳥多白翟白䳑,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魚,其狀如鯈而赤鱗,其音如叱,食之不驕。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無草木,多青碧。勝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蒼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廣員三百里,盡沙也,無草木鳥獸。鮪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北四百里,曰爾是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諸餘之山,其上多銅玉,其下多松柏。諸餘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頭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印澤,其中多馬孛馬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又北三百里,曰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名曰獨㺢。有鳥焉,其狀如烏,人面,名曰鵫鸑,宵飛而晝伏,食之已暍。涔水出焉,而東流注于卭澤。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鴈門,其獸多居暨,其狀如彙而赤毛,其音如豚,有鳥焉,其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碧,多馬。湖灌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其中多䱇。有木焉,其葉如柳而赤理。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


又北三百里,曰敦題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2. 注釋


1. 赤銀:一種紅色的金屬,可能是銅或含銅的銀礦。



2. 美赭:優質的赭石(紅色礦石)。



3. 閭麋:一種麋鹿類的動物。



4. 白翟、白䳑:兩種白色的鳥類。



5. 鮆魚:一種魚,形狀像鯈魚,身上有紅色鱗片。



6. 狐岐:山名,特點是沒有草木,但有青碧色的礦石。



7. 鮪水:發源於白沙山,流入地下的河流。



8. 印澤:湖泊名稱,旄水流入此湖。



9. 馬孛:一種生有獨角、馬身牛尾的動物。



10. 狍鴞:一種食人的怪獸,羊身人面,眼睛長在腋下,虎牙人爪,聲音像嬰兒。



11. 獨㺢:形狀像虎,白身犬首,馬尾豬鬃的怪獸。



12. 鵫鸑:一種人面鳥,夜間飛行,白天休息,食用可治療中暑。



13. 囂:一種鳥,形狀像夸父,有四隻翅膀、一隻眼睛、狗尾巴,聲音像喜鵲,食用可治腹痛。



14. 流沙:指沙漠地區,地勢荒涼,無水草。



15. 洹山:這座山上有珍貴的金玉礦產。



16. 三桑:無枝的桑樹,高達百仞(約200-300米)。



17. 百果樹:結有多種果實的樹木,樹下有大量怪蛇棲息。



18. 錞于北海:意思是敦題山位於北海附近。




3. 白話文


向西行二百五十里,有少陽山,山上有許多玉石,山下有赤銀礦。酸水從這裡流出,向東匯入汾水,水中盛產優質的赭石。


再向北五十里,有縣雍山,山上有許多玉石,山下則蘊含銅礦。這裡的野獸多是閭麋,鳥類則有白翟和白䳑。晉水發源於此,向東南流入汾水,水中盛產鮆魚,形狀像鯈魚,長有紅色的鱗片,聲音像人喊叫,食用後不會變得驕傲。


再向北二百里,有狐岐山,沒有草木,但有青碧色的礦石。勝水從這裡流出,向東北流入汾水,水中含有大量蒼玉。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有白沙山,面積三百里,全是白色的沙子,沒有草木和動物。鮪水從山頂湧出,然後流入地下,這裡盛產白玉。


再向北四百里,有爾是山,這座山既沒有草木,也沒有水源。


再向北三百八十里,有狂山,這裡沒有草木,冬夏積雪。狂水從此地流出,向西流入浮水,水中含有大量優質玉石。


再向北三百八十里,有諸餘山,山上多銅玉,山下長滿松柏。諸餘水從此地流出,向東匯入旄水。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有敦頭山,山上盛產金玉,無草木。旄水發源於此,東流入印澤,水中生長一種名為馬孛的生物,形如馬但長有獨角,牛尾,白色的身體,聲音如同呼喊。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有鉤吾山,山上多玉,山下多銅。這裡棲息著狍鴞,一種羊身人面、眼睛長在腋下、虎牙人爪、聲音像嬰兒的怪獸,會吃人。


再向北三百里,有北囂山,沒有石頭,南面多碧玉,北面多普通玉石。這裡棲息著獨㺢,形如白虎,犬首、馬尾、豬鬃毛。還有鵫鸑,一種人面鳥,白天休息,夜間活動,食用可治中暑。


再向北三百五十里,有梁渠山,沒有草木,多金玉。脩水發源於此,東流入鴈門。此地的野獸居暨像刺猬但毛是紅色的,聲音如豬叫。鳥類囂形如夸父,有四翼、一目、狗尾,聲音像喜鵲,食用可治腹痛。



再向北四百里,有姑灌山,這座山沒有草木,終年積雪。


再向北三百八十里,有湖灌山,山的南坡富含玉石,北坡則有大量青碧石,這裡還盛產馬匹。湖灌水發源於此,向東流入大海,水中盛產䱇魚。這座山上還生長著一種樹,葉子像柳樹,但葉脈呈紅色。


再向北,需要渡水五百里,穿越三百里的流沙地帶,來到洹山。這座山上富含金玉,還長著三桑樹,這種樹沒有樹枝,高達百仞(約200-300米)。此外,山上還生長著百果樹,能結出多種果實,樹下則棲息著許多怪蛇。


再向北三百里,有敦題山,這座山沒有草木,卻富含金玉。這座山位於北海附近。


4. 總結


這一段描述了北次二經中的多座山脈,強調了這些山的礦產資源(如金、玉、銅等)和水系分佈,還提到了各種奇異的動植物。例如,狍鴞是羊身人面的怪獸,獨㺢是虎形犬首的生物,鵫鸑是人面鳥,囂則是四翼一目的奇鳥。此外,這些山脈還有許多異常的自然現象,如白沙山全是沙子、狂山終年積雪、三桑樹高百仞且無枝,展示出山海經獨特的神話色彩。




八、


1. 原文


凡《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雞彘瘞;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2. 注釋


1. 凡:總共。



2. 北次二經:指《山海經·北山經》的第二部分。



3. 管涔之山:位於山西省,是汾河的發源地。



4. 敦題之山:北方的一座山,具體位置不詳。



5. 五千六百九十里:指這十七座山的總距離。



6. 蛇身人面:指這些山的山神形象為蛇的身體、人類的面孔。



7. 祠:祭祀儀式。



8. 毛:指祭祀用的牲畜。



9. 雄雞:公雞。



10. 彘:豬。



11. 瘞:埋葬,這裡指埋入地下作為祭品。



12. 璧、珪:古代祭祀用的玉器。



13. 投而不糈:指將璧、珪玉投入祭祀之地,但不使用穀物作為祭品。




3. 白話文


整部《北次二經》從管涔山開始,一直到敦題山,總共記載了十七座山,總長度為五千六百九十里。這些山的山神皆為蛇身人面。祭祀這些山神時,應以一隻公雞和一頭豬作為祭品埋入地下;此外,還需使用一塊璧玉和一塊珪玉,直接投入祭祀之地,而無需供奉穀物。


4. 總結


這一段概述了《北次二經》的範圍,包括十七座山的總距離及其神祇形象,並詳細說明了祭祀方式。與其他經文的記載相似,北次二經的山神也具有蛇身人面的特徵,顯示出一種獨特的神話傳統。此外,這裡的祭祀方法強調以牲畜(公雞與豬)和玉器(璧、珪)為主要祭品,但不使用穀物,這可能與當地的文化信仰或生態環境有關。




九、


1. 原文


《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獸焉,其狀如麢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䮝,善還,其鳴自䚯。有鳥焉,其狀如鵲,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䴅,是善驚,其鳴自詨。


2. 注釋


1. 北次三經:指《山海經·北山經》的第三部分。



2. 太行之山:即太行山,位於今山西、河北、河南交界處。



3. 歸山:太行山系中的一座山,確切位置不詳。



4. 金玉:指該山盛產黃金與美玉。



5. 碧:指青碧色的玉石或礦物。



6. 獸:此處指異獸。



7. 麢羊:一種野生山羊。



8. 四角:指這種獸有四隻角。



9. 馬尾:指其尾巴像馬的尾巴。



10. 距:指腳上長出的堅硬突起物,如雞的距骨。



11. 䮝:此獸的名字,據記載擅長回旋奔跑。



12. 善還:擅長轉身或回旋移動。



13. 䚯:擬聲詞,表示此獸的鳴叫聲。



14. 鳥:此處指異鳥。



15. 鵲:指喜鵲或類似的鳥類。



16. 白身、赤尾:指此鳥全身白色,尾巴紅色。



17. 六足:指這種鳥有六條腿。



18. 䴅:此鳥的名字,特性是容易受到驚嚇。



19. 善驚:容易受到驚擾或敏感警覺。



20. 詨:擬聲詞,表示此鳥的鳴叫聲。




3. 白話文


《北次三經》的第一座山是太行山,其中最先提到的是歸山。這座山的山頂蘊藏著金玉,山腳則有碧玉。有一種奇異的野獸,形狀像麢羊,但長著四隻角,尾巴像馬,腳上還有距,名字叫䮝,擅長靈活轉身,它的叫聲像“䚯”。此外,這座山還有一種奇異的鳥,形狀像喜鵲,全身雪白,尾巴鮮紅,擁有六隻腳,名字叫䴅,特點是非常容易受到驚嚇,它的叫聲像“詨”。


4. 總結


這一段描述了《北次三經》的開頭部分,首先提到了太行山及其分支歸山,強調該山蘊藏豐富的金玉與碧玉。此外,還介紹了兩種奇特的動物:一種是四角、馬尾且善於靈活轉身的獸䮝,另一種是全身白色、紅尾、六足且易受驚嚇的鳥䴅。這些記載反映了《山海經》中奇異生物的特徵,也可能與古代地理傳說和民間神話有關。




十、


1. 原文


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䱱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


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䚯。有鳥焉,其狀如烏,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鶌鶋,其鳴自詨,食之不飢,可以已寓。


又東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銅,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條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長澤。其中多器酸,三歲一成,食之已癘。


又東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無草木,多文石。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澠水出焉,潛于其下,其中多黃堊。


又東三百里,曰陽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銅。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尾,其頸腎,其狀如勾瞿,其名曰領胡,其鳴自詨,食之已狂。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彩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鳴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䱤父之魚,其狀如鮒魚,魚首而彘身,食之已嘔。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㶌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澤。


又東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實惟乾河。其中有兩山,是山也,廣員三百步,其名曰發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2. 注釋


1. 龍侯之山:位於東北方的一座山,無草木,富含金玉。



2. 決決之水:發源於龍侯山的一條河流,向東流入黃河。



3. 人魚:形狀像䱱魚,四條腿,聲音像嬰兒,吃了不會變癡呆。



4. 馬成之山:此山富含花紋石,山陰則多金玉。



5. 天馬:形似白犬但黑頭,能飛行,鳴叫聲為“䚯”。



6. 鶌鶋:形似烏鴉,頭白、身青、腳黃,聲音為“詨”,吃了不會飢餓,還能治療疲憊。



7. 咸山:此山有玉、銅,長滿松柏與茈草。



8. 條菅之水:從咸山流出,西南入長澤。



9. 器酸:一種三年才能成熟的果實,食用可治療癘疾。



10. 天池之山:無草木,多紋石。



11. 飛鼠:形似兔但頭似鼠,以背部飛行。



12. 澠水:天池山下的河流,地下暗流豐富,含有黃堊(黃色泥土)。



13. 陽山:上有玉,下有金銅。



14. 領胡:形狀像牛但紅尾,頸部腫脹,外形似勾瞿,鳴聲為“詨”,食之會導致瘋狂。



15. 象蛇:形似雉雞,五彩花紋,雌雄同體,鳴叫聲為“詨”。



16. 留水:陽山流出的河流,向南匯入黃河。



17. 䱤父之魚:形似鯽魚,頭像豬,吃了會嘔吐。



18. 賁聞之山:有蒼玉、黃堊和涅石。



19. 王屋之山:以多石聞名。



20. 㶌水:王屋山流出的河流,西北入泰澤。



21. 教山:富含玉石但無岩石。



22. 教水:冬季乾涸,夏季流動,因此稱“乾河”,最終匯入黃河。



23. 發丸之山:一座寬三百步的山,山上有金玉。




3. 白話文


再往東北二百里,是龍侯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盛產金玉。決決之水從這座山發源,向東流入黃河。這裡有一種叫人魚的生物,形狀像䱱魚,長著四條腿,叫聲像嬰兒,吃了不會變癡呆。


再往東北二百里,是馬成山,山上有花紋石,山陰處有金玉。這裡有一種異獸,形狀像白色的狗,但頭部是黑色,見到人就會飛行,名叫天馬,它的叫聲是“䚯”。這裡還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頭部是白色,身體是青色,腳是黃色,名叫鶌鶋,它的叫聲是“詨”,吃了不會飢餓,還能治療疲勞。


再往東北七十里,是咸山,山上有玉石,山腳下有銅礦,這裡長滿了松柏和茈草。條菅之水發源於此,向西南流入長澤。這裡有一種果實,叫器酸,三年才能成熟,吃了可以治癘病。


再往東北二百里,是天池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有很多花紋石。這裡有一種異獸,形狀像兔子但頭像老鼠,靠背部飛行,名叫飛鼠。澠水從這座山發源,流入地下,其中含有豐富的黃堊。


再往東三百里,是陽山,山上有玉,山下有金銅。這裡有一種異獸,形狀像牛,但尾巴是紅色,脖子像腫脹的腎臟,外形類似勾瞿,名叫領胡,它的叫聲是“詨”,吃了會變得瘋狂。這裡還有一種鳥,形狀像母雉雞,擁有五彩斑斕的羽毛,它是雌雄同體,名叫象蛇,鳴叫聲是“詨”。留水發源於此,向南流入黃河。這裡還有一種魚,叫䱤父,形狀像鯽魚,但頭像豬,吃了會引起嘔吐。


再往東三百五十里,是賁聞山,這座山富含蒼玉、黃堊與涅石。


再往北一百里,是王屋山,這座山多石。㶌水從這裡發源,向西北流入泰澤。


再往東北三百里,是教山,山上多玉但沒有岩石。教水從這座山流出,向西流入黃河,這條河冬季乾涸,夏季才有水,因此被稱為乾河。這裡有兩座小山,寬三百步,名叫發丸山,山上有金玉。


4. 總結


這一段記錄了北次三經中多座山脈的特點,描述了許多奇特的動植物與地理特徵。主要記載的內容包括:


1. 地形與資源:這些山多盛產金、玉、銅等珍貴礦物,有的山沒有草木,有的山則長滿松柏、茈草。



2. 異獸與奇鳥:如會飛的“天馬”、雌雄同體的“象蛇”、能靠背部飛行的“飛鼠”、叫聲如嬰兒的人魚等,這些生物大多具有神秘特性,有的食之可治病,有的則會導致癡呆或瘋狂。



3. 特殊水系:記載了許多從這些山發源的河流,如決決之水、條菅之水、澠水、留水等。有些河流含有特殊礦物質,如黃堊;有些河流則具有奇特的流動特性,如“教水”冬乾夏流,被稱為“乾河”。




整體來看,這一部分延續了《山海經》獨特的神話風格,詳細描述了北方山川的奇異動植物與水文特徵,展現了古人對未知世界的幻想與自然崇拜。




十一、


1. 原文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東三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陽有赤銅,其陰有玄䃤。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東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黃澤。


又東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


又東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黃澤。有鳥,其狀如烏而白文,名曰鴣,食之不灂。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東北二百里,曰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有鳥焉,其狀如梟而白首,其名曰黃鳥,其鳴自詨,食之不妬。


又北二百里,曰謁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嬰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氾水。


2. 注釋


1. 景山:位於南方三百里,南望鹽販澤,北望少澤。



2. 鹽販之澤、少澤:兩個湖泊或沼澤地。



3. 藷藇:可能是一種野生植物。



4. 秦椒:即辣椒或某種辛辣植物。



5. 赭:紅褐色的礦物顏料。



6. 酸與:形狀像蛇,長有四翼、六隻眼睛、三隻腳,鳴聲為“詨”,出現時該地區會有恐懼事件發生。



7. 孟門之山:位於東南三百二十里,山上多青玉和金,山下有黃堊與涅石。



8. 涅石:黑色或灰色的礦物,可用於染色或製作顏料。



9. 平山:有美玉,平水從山頂發源後匯入地下。



10. 京山:盛產美玉,富含漆樹與竹子,山陽有赤銅,山陰有玄䃤(黑色石材)。



11. 高水:發源於京山,向南流入黃河。



12. 虫尾之山:多金玉與竹林,還有青碧石。



13. 丹水:從虫尾山發源,向南流入黃河。



14. 薄水:同樣發源於虫尾山,東南流入黃澤。



15. 彭毗之山:無草木,但富含金玉,山下有水源。



16. 蚤林之水:發源於彭毗山,向東南流入黃河。



17. 肥水:源自彭毗山,南流注入床水,水中有肥遺之蛇。



18. 肥遺之蛇:不詳,可能是一種大型蛇類。



19. 小侯之山:位於東一百八十里,明漳水從此發源,南流入黃澤。



20. 鴣:形狀像烏鴉但有白色斑紋,吃了不會口渴。



21. 泰頭之山:盛產金玉,山下有竹箭,共水從這裡發源,南流入虖池。



22. 虖池:一個湖泊或水域。



23. 軒轅之山:多銅礦,山下長滿竹子。



24. 黃鳥:形狀像貓頭鷹但頭部是白色,鳴叫聲是“詨”,吃了不會產生嫉妒心。



25. 謁戾之山:位於北方二百里,多松柏與金玉。



26. 沁水:從謁戾山發源,南流入黃河。



27. 丹林:位於沁水東側的森林。



28. 丹林之水:源自丹林,南流入黃河。



29. 嬰侯之水:發源於此,向北流入氾水。




3. 白話文


再往南三百里,是景山,向南可以看到鹽販澤,向北可以看到少澤。山上長滿草木,其中有一種植物叫藷藇,還有秦椒。山陰的土壤是紅褐色的赭土,山陽則富含玉石。這裡還有一種奇異的鳥,形狀像蛇,但長著四隻翅膀、六隻眼睛和三隻腳,名叫酸與,它的叫聲是“詨”。如果這種鳥出現,該地區就會發生恐懼事件。


再往東南三百二十里,是孟門山,山上盛產青玉與金屬,山下則有黃堊和涅石。


再往東南三百二十里,是平山,這座山以美玉聞名,平水從山頂發源後流入地下。


再往東三百里,是京山,這座山有美玉,還長滿漆樹和竹子。山陽富含赤銅,山陰則有黑色的玄䃤石。高水從這座山發源,向南流入黃河。


再往東二百里,是虫尾山,這座山上有金玉,山下長滿竹林和青碧石。丹水從這裡發源,向南流入黃河,薄水則向東南流入黃澤。


再往東三百里,是彭毗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富含金玉,山腳下有許多水源。蚤林之水從這裡發源,向東南流入黃河,肥水則向南流入床水,其中有一種叫肥遺的蛇類。


再往東一百八十里,是小侯山,明漳水從這裡發源,向南流入黃澤。這裡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但有白色斑紋,名叫鴣,吃了不會口渴。


再往東三百七十里,是泰頭山,這裡的共水發源後向南流入虖池。山上富含金玉,山下長滿竹箭。


再往東北二百里,是軒轅山,山上富含銅礦,山下則長滿竹子。這裡有一種鳥,形狀像貓頭鷹但頭部是白色,名叫黃鳥,它的叫聲是“詨”,吃了之後不會產生嫉妒心。


再往北二百里,是謁戾山,這座山長滿松柏,富含金玉。沁水從這裡發源,向南流入黃河。山東有一片森林,名叫丹林,丹林水發源後向南流入黃河,嬰侯水則向北流入氾水。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北方地區的多座山脈,記錄了各地的礦物資源、動植物特點以及水系分佈。其中,酸與鳥、黃鳥等異獸鳥類,以及丹林、秦椒等植物,都是極具特色的內容。





十二、


1. 原文


東三百里,曰沮洳之山,無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黃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歐水。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清漳之水出焉,東流于濁漳之水。


又東北二百里,曰錫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海澤。


又北百里,曰題首之山,有玉焉,多石無水。


又北百里,曰繡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其草多芍藥、芎窮。洧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鱯、黽。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陽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河。


2. 注釋


1. 沮洳之山:位於東方三百里,無草木,但有金玉。



2. 濝水:發源於沮洳山,向南流入黃河。



3. 神囷之山:位於北方三百里,山上有帶紋理的石頭,山下有白蛇與飛蟲。



4. 黃水:發源於神囷山,向東流入洹水。



5. 滏水:發源於神囷山,向東流入歐水。



6. 發鳩之山:位於北方二百里,山上多柘樹。



7. 精衛:形狀像烏鴉,頭部有斑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傳說為炎帝之女女娃,因溺死於東海而化為精衛鳥,不斷銜西山的木石填塞東海。



8. 漳水: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入黃河。



9. 少山:位於東北一百二十里,山上有金玉,山下有銅礦。



10. 清漳水:發源於少山,東流入濁漳水。



11. 錫山:位於東北二百里,山上多玉石,山下有砥石(磨刀石)。



12. 牛首水:發源於錫山,向東流入滏水。



13. 景山:位於北方二百里,盛產美玉。



14. 景水:發源於景山,東南流入海澤。



15. 題首之山:位於北方一百里,盛產玉石,但多岩石,無水源。



16. 繡山:位於北方一百里,山上有玉石與青碧石,樹木以栒木為主,草類則多芍藥與芎窮(當歸的近親)。



17. 洧水:發源於繡山,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鱯魚與黽(青蛙)。



18. 松山:位於北方一百二十里,陽水從這裡發源,向東北流入黃河。




3. 白話文


向東三百里,是沮洳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富含金玉。濝水從這裡發源,向南流入黃河。


再往北三百里,是神囷山,山上有帶紋理的石頭,山腳下棲息著白蛇與飛蟲。黃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洹水,滏水則向東流入歐水。


再往北二百里,是發鳩山,山上長滿柘樹。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頭部有斑紋,嘴是白色的,腳是紅色的,名叫精衛。這隻鳥的鳴叫聲是“詨”。傳說它原本是炎帝的女兒,名叫女娃,女娃曾經遊玩於東海,不幸溺水身亡,後來變成精衛鳥,經常銜著西山的木頭與石塊試圖填平東海。漳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再往東北一百二十里,是少山,山上盛產金玉,山下則蘊藏銅礦。清漳水從這裡發源,東流入濁漳水。


再往東北二百里,是錫山,這座山多產玉石,山腳下有砥石(磨刀石)。牛首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滏水。


再往北二百里,是景山,這座山有美玉。景水從這裡發源,向東南流入海澤。


再往北一百里,是題首山,這裡盛產玉石,但山上多岩石,沒有水源。


再往北一百里,是繡山,這座山上有玉石與青碧石,樹木主要是栒木,草類則多芍藥與芎窮。洧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鱯魚與青蛙。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是松山,陽水從這裡發源,向東北流入黃河。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北方地區的多座山脈,記錄了各地的礦產資源、水系流向以及奇特的生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精衛鳥的傳說,它原本是炎帝的女兒,因溺死於東海而化為精衛鳥,不斷銜木石填塞東海,展現了堅持不懈的精神。這段內容還記載了多種珍貴礦石,如金玉、青碧石、砥石等,並且提到了許多河流的流向與匯合關係。




十三、


1. 原文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泰陸之水。泜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泜澤。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歷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三百里,曰維龍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陽有金,其陰有鐵。肥水出焉,而東流注于皋澤,其中多礨石。敞鐵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澤。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石玉,其陰多鐵,多赤銅。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冬桑之水出焉,東流注于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名曰䍶䍶,其鳴自䚯。虖沱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漊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陽,南流注于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虖沱。鮮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漊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椶,其草多條。滱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北三百里,曰陸山,多美玉。姜阝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般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2. 注釋


1. 敦與之山:位於北方一百二十里,山上無草木,但富含金玉。



2. 溹水:發源於敦與山的南面,向東流入泰陸之水。



3. 泜水:發源於敦與山的北面,向東流入彭水。



4. 槐水:發源於敦與山,向東流入泜澤。



5. 柘山:位於北方一百七十里,南坡有金玉,北坡有鐵礦。



6. 歷聚之水:發源於柘山,向北流入洧水。



7. 維龍之山:位於北方三百里,山上有碧玉,南坡有金,北坡有鐵礦。



8. 肥水:發源於維龍山,向東流入皋澤,水中多礨石(不明礦石)。



9. 敞鐵之水:發源於維龍山,向北流入大澤。



10. 白馬之山:位於北方一百八十里,南坡多石玉,北坡多鐵礦和赤銅。



11. 木馬之水:發源於白馬山,向東北流入虖沱水。



12. 空桑之山:位於北方二百里,無草木,四季積雪。



13. 冬桑之水:發源於空桑山,向東流入虖沱水。



14. 泰戲之山:位於北方三百里,無草木,但富含金玉。



15. 䍶䍶:一種像羊的獸,只有一角一目,眼睛長在耳朵後面,鳴叫聲為「䚯」。



16. 虖沱之水:發源於泰戲山,向東流入漊水。



17. 液女之水:發源於泰戲山南坡,向南流入沁水。



18. 石山:位於北方三百里,山上蘊藏大量金玉。



19. 濩濩之水:發源於石山,向東流入虖沱水。



20. 鮮于之水:發源於石山,向南流入虖沱水。



21. 童戎之山:位於北方二百里。



22. 皋涂之水:發源於童戎山,向東流入漊液水。



23. 高是之山:位於北方三百里,盛產椶樹,生長條草。



24. 滋水:發源於高是山,向南流入虖沱水。



25. 滱水:發源於高是山,向東流入黃河。



26. 陸山:位於北方三百里,盛產美玉。



27. 姜阝水:發源於陸山,向東流入黃河。



28. 沂山:位於北方二百里。



29. 般水:發源於沂山,向東流入黃河。




3. 白話文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是敦與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蘊藏金玉。溹水從山的南面發源,向東流入泰陸水;泜水從山的北面發源,向東流入彭水;槐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泜澤。


再往北一百七十里,是柘山,山的南坡有金玉,北坡有鐵礦。歷聚之水從這裡發源,向北流入洧水。


再往北三百里,是維龍山,山上有碧玉,南坡有金礦,北坡有鐵礦。肥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皋澤,水中多礨石;敞鐵之水從這裡發源,向北流入大澤。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是白馬山,山的南坡多石玉,北坡多鐵礦和赤銅。木馬之水從這裡發源,向東北流入虖沱水。


再往北二百里,是空桑山,這座山沒有草木,終年積雪。冬桑之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虖沱水。


再往北三百里,是泰戲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富含金玉。有一種獸,形狀像羊,只有一隻角和一隻眼睛,眼睛長在耳朵後面,名叫䍶䍶,鳴叫聲是「䚯」。虖沱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漊水;液女之水從山的南面發源,向南流入沁水。


再往北三百里,是石山,蘊藏豐富的金玉。濩濩之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虖沱水;鮮于之水從這裡發源,向南流入虖沱水。


再往北二百里,是童戎山,皋涂之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漊液水。


再往北三百里,是高是山,這裡盛產椶樹和條草。滋水從這裡發源,向南流入虖沱水;滱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再往北三百里,是陸山,這座山盛產美玉。姜阝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再往北二百里,是沂山,般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4. 總結


這段記錄了北方多座山脈,描述了當地的礦產、水系流向及奇異生物。其中,泰戲山的䍶䍶是一種奇獸,僅有一角一目,眼睛位於耳後,十分特殊。




十四、


1. 原文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嬰石。燕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饒山。是無草木,多瑤碧,其獸多橐駝,其鳥多鶹。歷虢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師魚,食之殺人。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無草木,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而無水。有獸焉,其狀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其鳴自詨。


又北五百里,曰倫山。倫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羆。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魚。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鴈門之山,無草木。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廣員百里,無草木,有玉金。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如䬅;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2. 注釋


1. 燕山:位於北方一百二十里,盛產嬰石。



2. 嬰石:可能是某種特殊礦石。



3. 燕水:發源於燕山,向東流入黃河。



4. 饒山:位於再北五百里山行和五百里水行的距離內,無草木,多瑤碧。



5. 瑤碧:珍貴的玉石。



6. 橐駝:即駱駝。



7. 鶹:可能是某種猛禽。



8. 歷虢之水:發源於饒山,向東流入黃河。



9. 師魚:有毒的魚,食之會致人死亡。



10. 乾山:位於再北四百里,無草木,南坡有金玉,北坡有鐵,但無水源。



11. 獂:一種三足牛狀獸,會發出「詨」的叫聲。



12. 倫山:位於再北五百里。



13. 倫水:發源於倫山,向東流入黃河。



14. 羆:一種像麋鹿的獸,尾巴上長著類似「川」的紋路。



15. 碣石之山:位於再北五百里,盛產玉石和青碧石。



16. 繩水:發源於碣石山,向東流入黃河。



17. 蒲夷之魚:生長於繩水中的魚類。



18. 鴈門之山:再往北水行五百里,無草木。



19. 泰澤:再往北水行四百里。



20. 帝都之山:位於泰澤之中,範圍百里,無草木,但蘊藏金玉。



21. 錞于毋逢之山:位於再北五百里。



22. 雞號之山:位於錞于毋逢山的北方,吹來的風聲如「䬅」。



23. 䬅:形容風聲猛烈,如呼嘯一般。



24. 幽都之山:位於錞于毋逢山的西方。



25. 浴水:發源於幽都山。



26. 大蛇:生活在此地,特徵為紅色頭部、白色身體,鳴聲如牛叫,出現則預示當地大旱。




3. 白話文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是燕山,這裡盛產嬰石。燕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黃河。


再向北翻越群山五百里,沿水路行五百里,抵達饒山。這裡沒有草木,但蘊藏大量瑤碧。此地野獸多為駱駝,鳥類多為鶹。歷虢之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黃河。這裡還有一種魚,名叫師魚,食之會致人死亡。


再往北四百里,是乾山,這裡沒有草木,南坡有金玉,北坡有鐵礦,但無水源。有一種奇獸,形狀像牛,但有三隻腳,名叫獂,鳴叫聲為「詨」。


再往北五百里,是倫山。倫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黃河。有一種奇獸,形狀像麋鹿,但尾巴上長著像「川」字形的紋路,名叫羆。


再往北五百里,是碣石山。繩水從這裡發源,向東流入黃河,水中有大量蒲夷之魚。山上蘊藏玉石,山下則有青碧石。


再往北水行五百里,抵達鴈門山,這裡沒有草木。


再往北水行四百里,來到泰澤。這片澤地之中有一座帝都山,範圍達百里,沒有草木,但富含金玉。


再往北五百里,是錞于毋逢山,從這裡向北望去,可以看到雞號山,其吹來的風聲像「䬅」一樣;向西望去,則能看到幽都山,浴水從幽都山發源。此地有一條巨大的蛇,紅色頭部、白色身體,發出的聲音如同牛叫,如果牠出現,則預示當地將發生大旱。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北方一系列山脈的地理特徵,這些地區多富含金玉與青碧石,但草木稀少,甚至有些山完全不生長植被。當地的水系多數向東流入黃河,並提到了一些奇特的生物,如會致人死亡的師魚、三足的獂、尾巴有特殊紋路的羆,以及預示大旱的大蛇。




十五、


1. 原文


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瘞之。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2. 注釋


1. 北次三經:指《山海經·北山經》的第三部分,描述北方地區的山脈與神祇。



2. 太行之山:北山經第三部分的起始山。



3. 無逢之山:北山經第三部分的終點山。



4. 四十六山:該經中記載的四十六座山。



5. 萬二千三百五十里:這部分的總長度。



6. 馬身而人面:二十位神祇的外貌特徵,馬的身體、人類的臉。



7. 藻茝:水藻與茝草,古時用於祭祀。



8. 瘞:埋葬或祭祀時掩埋供品。



9. 彘身而載玉:十四位神祇的外貌特徵,豬的身體,背上承載玉石。



10. 不瘞:不埋葬供品,直接以玉作祭祀。



11. 彘身而八足,蛇尾:十位神祇的外貌特徵,豬的身體,八條腿,蛇形尾巴。



12. 璧:古代圓形玉器,用於祭祀。



13. 稌:稻米的一種。



14. 糈:精米。



15. 不火食:不吃經過火烹煮的食物,可能指生食或特定祭祀要求。




3. 白話文


《北次三經》的範圍從太行山到無逢山,共記載四十六座山,總長約一萬二千三百五十里。


這些山中的神靈中,有二十位長著馬的身體但人類的臉,祭祀他們時需使用藻與茝草作祭品,並將其埋入土中。


另有十四位神靈,外形是豬的身體,背上承載玉石,祭祀時則直接用玉作供品,而不埋入土中。


還有十位神靈,外形是豬的身體,擁有八條腿,尾巴像蛇,祭祀時需使用圓形玉璧作供品,並將其埋入土中。


總計四十四位神靈,祭祀時皆需使用稻米與精米作供品,而這些神靈都不吃經過火烹煮的食物。


4. 總結


這段記載了《北次三經》所涵蓋的範圍與四十四位神祇的外貌特徵及祭祀方式。這些神靈可分為三類:


馬身人面(二十位),需用藻茝埋葬祭祀。


豬身載玉(十四位),直接獻玉,不埋葬。


豬身八足蛇尾(十位),需用玉璧埋葬祭祀。



此外,所有神靈的祭祀供品皆為稻米與精米,且他們都不食用經火烹調的食物,顯示了特殊的祭祀儀式與信仰習俗。




十六、


1. 原文


右北經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2. 注釋


1. 右北經:指《山海經·北山經》的右支部分,記載北方山脈與地理資訊。



2. 山志:山川的記錄,即這部分經文記載的山脈總數與範圍。



3. 八十七山:此部分共記載八十七座山。



4. 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這部分的總長度。




3. 白話文


《右北經》記錄的山脈共有八十七座,總長度約為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4. 總結


這段文字簡要統計了《右北經》的範圍,記錄了北方地區共八十七座山脈,總長度達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顯示此經書對北方山川地理的廣泛記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9會員
544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5
一、 1. 原文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人。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沮葉。 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黃金、璿瑰、丹貨、銀鐵,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
2025/03/25
一、 1. 原文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人。 西海之內,流沙之中,有國名曰壑市。 西海之內,流沙之西,有國名曰沮葉。 流沙之西,有鳥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黃金、璿瑰、丹貨、銀鐵,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
2025/03/25
一、 1. 原文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𩿨久、文貝、離俞、鸞鳥、凰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於山。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
2025/03/25
一、 1. 原文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𩿨久、文貝、離俞、鸞鳥、凰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璿、瑰、瑤、碧,皆出衛於山。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
2025/03/25
一、 1. 原文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2025/03/25
一、 1. 原文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濕山,水東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國山。 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天去高士神社看鳥居,旭海草原找新基石,10多年前走阿朗壹後就沒來過旭海,現在旭海草原經整理多了些原住民圖騰和海洋意象擺設。領隊說還是要爬山,先走一圈石板屋遺址熱身後去旭海,收尾走座高士佛山,號稱恆春二佛之一,來回5K左右,全程都有步道規劃,雖落差300M,但算是觀光等級路線(但冷門),拜佛簡單啦!
Thumbnail
這天去高士神社看鳥居,旭海草原找新基石,10多年前走阿朗壹後就沒來過旭海,現在旭海草原經整理多了些原住民圖騰和海洋意象擺設。領隊說還是要爬山,先走一圈石板屋遺址熱身後去旭海,收尾走座高士佛山,號稱恆春二佛之一,來回5K左右,全程都有步道規劃,雖落差300M,但算是觀光等級路線(但冷門),拜佛簡單啦!
Thumbnail
心裡有山巒嶙峋 巔峰有雲氣繚繞 不知道深谷有多深 不曉得森林多廣袤 泉源飛瀑成清澈溪流 一片草原與海天同寬
Thumbnail
心裡有山巒嶙峋 巔峰有雲氣繚繞 不知道深谷有多深 不曉得森林多廣袤 泉源飛瀑成清澈溪流 一片草原與海天同寬
Thumbnail
「半山之中,某棵日本松東北一百二十公尺處,該處可見大石,甚旁植有五株石菊花。」 上面這幾句話,就是尋找300噸黃金寶藏的線索。 中部地區,有兩處藏寶傳說。藏的寶藏,主要是黃金。 第一個地方,就在太平頭汴坑。請參考我前面的文章”太平頭汴坑的藏寶傳說“。 第二個地方,在布農族住的信義鄉。
Thumbnail
「半山之中,某棵日本松東北一百二十公尺處,該處可見大石,甚旁植有五株石菊花。」 上面這幾句話,就是尋找300噸黃金寶藏的線索。 中部地區,有兩處藏寶傳說。藏的寶藏,主要是黃金。 第一個地方,就在太平頭汴坑。請參考我前面的文章”太平頭汴坑的藏寶傳說“。 第二個地方,在布農族住的信義鄉。
Thumbnail
山上的木 漂流到 山下 變成山 流浪的狗 住在山上
Thumbnail
山上的木 漂流到 山下 變成山 流浪的狗 住在山上
Thumbnail
兩神山正如意料中那麼遠,卻是意料之外的秀麗。非常漂亮的林道隨著潺潺小溪作伴一路陡上,漫山的蟲子大白天開趴不停高叫。
Thumbnail
兩神山正如意料中那麼遠,卻是意料之外的秀麗。非常漂亮的林道隨著潺潺小溪作伴一路陡上,漫山的蟲子大白天開趴不停高叫。
Thumbnail
上下山。
Thumbnail
上下山。
Thumbnail
從遠眺南湖大山,一路走到山腳下,初嚐帝王風範。
Thumbnail
從遠眺南湖大山,一路走到山腳下,初嚐帝王風範。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