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山經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穀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麗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2. 注釋
1. 䧿山:南山經的第一座山。
2. 招搖之山:䧿山的主峰,位於西海之上。
3. 桂:指桂樹,可能是香桂或樟樹。
4. 金玉:指金銀珠寶或貴重礦石。
5. 祝餘:一種草,形狀像韭菜,開青色花,食用後不會感到飢餓。
6. 穀:一般指糧食作物,這裡可能指某種樹木。
7. 迷穀:一種樹木,形狀像穀類植物,紋理為黑色,花呈四面發光狀,佩戴後不會迷路。
8. 禺:一種猴類動物。
9. 狌狌:形狀像猴但耳朵是白色的,伏地行走但能像人類一樣奔跑,食用後能擅長奔跑。
10. 麗麂之水:一條河流,發源於招搖山,向西流入大海。
11. 育沛:一種水中生長的物質,佩戴後可防止腹部疾病(瘕疾)。
12. 瘕疾:指腹部積聚的疾病,如腫瘤或結塊。
3. 白話文
《南山經》的第一座山叫䧿山,它的主要山峰叫招搖山,位於西海之上。這座山上有很多桂樹,也有豐富的金銀珠寶。山上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開青色的花,名字叫祝餘,吃了之後不會感到飢餓。還有一種樹,形狀像穀類植物,樹皮是黑色的,花會向四面發光,名字叫迷穀,佩戴它的人不會迷路。這裡還有一種野獸,長得像猴子但耳朵是白色的,平時趴著走,跑起來卻像人一樣,名字叫狌狌,吃了它的人能跑得更快。招搖山還有一條河流叫麗麂之水,向西流入大海。這條河裡有很多育沛,佩戴它可以預防腹部的疾病。
4. 總結
這段文字描述了《南山經》中的第一座山——䧿山及其主峰招搖山。文中提及了山上的各種奇異動植物,如能讓人不飢的祝餘草、使人不迷路的迷穀樹、吃了能跑得更快的狌狌獸,還有能治療腹部疾病的育沛。這些記載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展現了《山海經》的奇幻特色。
二、
1.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腹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怪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2. 注釋
1. 棪木:一種樹木,可能指硬質樹木,如櫻桃或柿樹。
2. 白猿:白色的猿猴,可能為傳說中的靈猴。
3. 水玉:水晶或類似的透明寶石。
4. 猨翼之山:猨,即猿猴,此山以猿猴命名,山中充滿奇異生物。
5. 腹虫:腹內的寄生蟲,可能指某種神秘生物。
6. 怪蛇、怪木:不尋常的蛇類與樹木,可能指有毒或異形的物種。
7. 杻陽之山:杻,可能指樹木名或地名。此山有赤金與白金。
8. 赤金、白金:赤金為紅色的金,白金可能指白銀或鉑金。
9. 鹿蜀:形狀像馬但頭部是白色,身上花紋如虎,尾巴是紅色,叫聲像歌謠的神獸,佩戴其物可促進子孫繁衍。
10. 怪水:特殊的河流,可能有奇異特性。
11. 憲翼之水:接收怪水的河流,可能是傳說中的河流。
12. 玄龜:黑色的龜,但長有鳥的頭,尾巴像毒蛇,名為旋龜,叫聲像木頭斷裂的聲音。
13. 判木:可能指木頭斷裂時發出的聲音。
14. 佩之不聾:佩戴旋龜的甲殼或相關物品可防止耳聾。
15. 可以為底:可能指此物可用作堅固的基底,或有某種支撐作用。
3. 白話文
再向東三百里,有一座山名叫堂庭山,這裡生長著許多棪木,棲息著白色的猿猴,還蘊藏大量的水玉和黃金。
再向東三百八十里,有一座山名叫猨翼山,這座山裡有許多奇異的野獸,水裡有很多怪魚,還有大量的白玉、腹虫、怪蛇和奇異的樹木,人無法登上這座山。
再向東三百七十里,有一座山名叫杻陽山,山的南面有大量的赤金,北面則蘊藏著白金。這裡有一種名為鹿蜀的神獸,外形像馬但頭是白色的,身上紋路像老虎,尾巴是紅色的,叫聲像歌謠。佩戴與它有關的物品能使子孫興旺。這座山有一條怪水流出,向東流入憲翼之水。這條河裡生活著一種叫旋龜的神奇生物,它的外形像龜,但頭是鳥的頭,尾巴像毒蛇,叫聲像木頭斷裂的聲音。佩戴與它有關的物品可以預防耳聾,並且可以用作堅固的基底材料。
4. 總結
這段記述了三座神秘的山——堂庭山、猨翼山和杻陽山。堂庭山以珍貴樹木、白猿與寶石聞名;猨翼山充滿奇異生物,人難以登上;杻陽山富含金屬,並有神獸鹿蜀與玄龜,前者助於子孫繁衍,後者可防耳聾。這些記載展現了《山海經》的奇幻風格,描繪了一個充滿靈異與神秘的遠古世界。
三、 1. 原文 東三百里祗山,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無腫疾。 2. 注釋 1. 祗山:位於東方三百里的山,該山多水,但沒有草木。 2. 陵居:可能指這種魚能夠上岸或棲息在高處。 3. 魼:指魚腹部或下顎部位。 4. 留牛:可能指一種牛類的叫聲。 5. 鯥:一種奇異的魚,外形像牛,有蛇尾與翅膀,羽毛長在腹部,叫聲如牛。 6. 冬死而夏生:冬天會死亡,夏天又會復生,類似於某些昆蟲或植物的生命週期。 7. 腫疾:指各類腫脹性的疾病,如水腫或炎症。 3. 白話文 再向東三百里,有一座山叫祗山,這裡水很多,但沒有草木。這座山的水裡有一種奇特的魚,外形像牛,能夠爬到陸地上活動,尾巴像蛇,並且長有翅膀。它的羽毛生長在腹部下面,叫聲像牛的吼聲。這種魚名叫鯥,每年冬天會死去,到了夏天又會復活。食用它可以預防腫脹類的疾病。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祗山及其獨特的生物鯥魚。該山多水無植被,而鯥魚是一種兼具陸地與水棲特性的奇異生物,外形像牛,蛇尾帶翼,並且能冬死夏生。其肉具有藥用價值,能防治腫疾。這些記載展現了《山海經》對奇異動物的幻想與神秘自然的描寫。
四、
1. 原文
又東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妬。
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鳥,食之無臥。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䨼。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東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2. 注釋
1. 亶爰之山:位於東方四百里,山上多水,無草木,且難以登上。
2. 狸:類似於野貓或鼬類的動物。
3. 髦:指長毛或鬃毛。
4. 類:一種奇獸,長得像狸貓但有鬃毛,能自行雌雄交配,食用它可以消除嫉妒之心。
5. 基山:位於東方三百里,山南有玉,山北有奇異樹木。
6. 猼訑:長得像羊,有九條尾巴、四隻耳朵,眼睛長在背上,佩戴與它有關的物品能讓人勇敢無畏。
7. 尚鳥:長得像雞,但有三個頭、六隻眼睛、六條腿、三對翅膀,吃了它可以不需要睡眠。
8. 青丘之山:位於東方三百里,山南有玉,山北有青色的䨼(可能是某種珍貴礦石)。
9. 九尾狐:長得像狐狸但有九條尾巴,聲音像嬰兒啼哭,會吃人,但吃了它的人不會中蠱毒。
10. 灌灌:一種鳥,外形像斑鳩,叫聲像呵氣,佩戴與它有關的物品能讓人不受迷惑。
11. 英水:一條河流,從青丘山發源,向南流入即翼之澤。
12. 赤鱬:一種奇異的魚,身體像魚但臉是人的樣子,叫聲像鴛鴦,吃了它能治療皮膚病(如疥癬)。
13. 箕尾之山:位於東方三百五十里,山的尾部深入東海,地勢多沙石。
14. 汸水:一條河流,從箕尾山發源,向南流入淯水,河中富含白玉。
3. 白話文
再向東四百里,有一座山叫亶爰山,這裡水源豐富,但沒有草木,人無法登上去。山上有一種野獸,外形像狸貓但有長毛,名叫類,這種動物能夠自行雌雄交配,食用它的人不會產生嫉妒心。
再向東三百里,有一座山叫基山,山南多玉石,山北則生長著奇異的樹木。這裡有一種奇獸,外形像羊,但有九條尾巴、四隻耳朵,眼睛長在背上,名叫猼訑,佩戴與它有關的物品可以讓人勇敢不畏懼。此外,這裡還有一種奇鳥,形狀像雞,但擁有三個頭、六隻眼睛、六條腿、三對翅膀,名字叫尚鳥,食用它可以讓人不需要睡眠。
再向東三百里,有一座山叫青丘山,山南盛產玉石,山北則有青色的䨼石。這裡住著一種奇獸,形狀像狐狸,但有九條尾巴,叫聲像嬰兒啼哭,會吃人,但吃了它的人不會中蠱毒。山上還有一種鳥,長得像斑鳩,叫聲像呵氣,名字叫灌灌,佩戴與它有關的物品可以讓人不會被迷惑。這座山的河流名為英水,向南流入即翼之澤。河裡有一種魚,名叫赤鱬,長得像魚但臉是人的樣子,叫聲像鴛鴦,吃了它可以治療皮膚病。
再向東三百五十里,有一座山叫箕尾山,山的尾端延伸至東海,地勢多沙石。從這座山發源的汸水向南流入淯水,河裡有豐富的白玉。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亶爰山、基山、青丘山和箕尾山,分別記載了山中的奇異動植物與河流特色。亶爰山的類獸能自行繁殖,基山的猼訑讓人勇敢,尚鳥能讓人不睡覺。青丘山是九尾狐的棲息地,還有能防迷惑的灌灌鳥,以及治皮膚病的赤鱬魚。箕尾山則以白玉聞名,並與東海相連。這些記載充滿神話色彩,展現《山海經》的獨特幻想世界。
五、
1. 原文
凡䧿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為席。
2. 注釋
1. 䧿山之首:指南山經所記載的山脈起點。
2. 招搖之山:南山經的起點之一,位於山脈的最初部分。
3. 箕尾之山:南山經記載的最東端山脈之一,延伸至東海。
4. 十山:指從招搖山到箕尾山之間的十座山。
5. 二千九百五十里:這十座山的總長度為2950里。
6. 神狀皆鳥身而龍首:這十座山的山神形象都是鳥的身體,但頭部是龍。
7. 祠:祭祀儀式。
8. 毛用一璋玉瘞:祭祀時以毛製品(可能是獸毛或羽毛)配上一塊璋玉,並將其埋入土中(瘞,指埋葬祭品)。璋玉是一種古代祭祀用的玉器。
9. 糈:祭祀用的穀物。
10. 稌米:指稻米的一種。
11. 一壁:可能指一種裝盛祭品的器物或數量單位。
12. 稻米、白菅為席:將稻米與白菅草鋪在祭壇上,作為祭祀的墊席。
3. 白話文
整個䧿山山脈的起點,從招搖山開始,到箕尾山為止,一共有十座山,總長度為2950里。這些山的山神形象都是鳥身龍首。祭祀這些神明時,祭品需用毛類物品搭配一塊璋玉,並將其埋入土中。供品則使用稌米,以及一種稱為「一壁」的物品,祭壇上鋪設稻米與白菅草作為祭席。
4. 總結
這段總結了南山經所記載的十座山脈範圍與長度,並描述其山神形象為鳥身龍首。此外,還詳細記載了古代對這些山神的祭祀儀式,包括使用璋玉埋藏、稻米為供品,以及白菅草鋪設祭壇,體現了古人對山川神靈的崇敬與信仰。
六、
1. 原文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臨流黃,北望諸毗,東望長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鴸,其鳴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2. 注釋
1. 南次二山:指南方山系中的第二個主要山脈。
2. 柜山:此山西面臨近流黃水,北方可以看到諸毗地區,東方則可望見長右地區。
3. 流黃:可能是一條黃沙或黃色泥漿較多的河流。
4. 諸毗:古地名,確切位置不詳。
5. 長右:另一個古地名,亦不詳。
6. 英水:一條發源於柜山的河流,向西南流入赤水。
7. 赤水:古代著名的河流,名稱可能因水質帶紅色而得名。
8. 白玉:指該地區盛產的玉石。
9. 丹粟:可能是一種紅色的穀物,如紅黍或紅粟。
10. 狸力:一種奇獸,外形像豬,但有距(可能是像雞或某些爪類動物的蹼狀結構),叫聲像狗。傳說中它的出現預示該地將有大量土木工程。
11. 鴸:一種奇鳥,形狀像鴟(貓頭鷹類),但擁有人類的手,叫聲像「痺」的音,且它的鳴叫聲像是在自稱其名。據說,當這種鳥出現時,當地會有大量流放或被放逐的人。
12. 多放士:指該地將會有許多被流放的士人或放逐之人。
3. 白話文
南方山系中的第二座主要山脈是柜山,這座山西面臨近流黃河,北面可以遠望諸毗,東面則可以望見長右。英水發源於此,向西南流入赤水,河中盛產白玉和丹粟(一種紅色穀物)。
這裡有一種奇獸,長得像豬,但腳上有距(可能是趾爪),叫聲像狗,名字叫做狸力。據說如果這種動物出現,當地就會開始大規模的土木工程建設。
此外,這裡還有一種奇特的鳥,長得像貓頭鷹,但擁有人類的手,叫聲像「痺」的音,名為鴸。這種鳥的叫聲似乎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若此鳥出現,該地就會有許多被流放的士人或被放逐的人。
4. 總結
這段記載了南方山系的柜山,描述了其地理位置、河流與物產,特別提到了兩種神奇的生物——狸力與鴸。狸力的出現象徵當地將有大規模的土木建設,而鴸則與政治流放有關,這可能反映了古人對某些動物出現所帶來的吉凶預兆的信仰。
七、
1. 原文
東南四百五十里,曰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斲木,見則縣有大繇。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虫。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毗。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其中多鮆魚。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壇,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黃金。
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無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塗。
又東五百里,曰僕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又東四百里,曰洵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其名曰䍺。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閼之澤,其中多芘蠃。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荊杞。滂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砂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2. 注釋
1. 長右之山:位於東南450里,沒有草木,但水源豐富。
2. 長右:一種長得像禺(猴)但有四隻耳朵的怪獸,叫聲像吟詠,出現時會引發大洪水。
3. 堯光之山:位於長右山以東340里,南坡多玉,北坡多金。
4. 猾褢:一種怪獸,長得像人但有豬的鬃毛,住在洞穴中,冬天會冬眠,叫聲像砍木頭,出現時代表勞役增加。
5. 羽山:山腳水多,山頂降雨多,沒有草木,但有大量毒蛇。
6. 瞿父之山:沒有草木,盛產金玉。
7. 浮玉之山:北面可以看到具區(今太湖),東面可見諸毗(古地名)。
8. 彘:一種長得像虎但有牛尾的猛獸,叫聲像狗吠,會吃人。
9. 苕水:發源於浮玉山,向北流入具區,其中有許多鮆魚。
10. 成山:呈方形,有三座祭壇,山頂多金玉,山腳多青色礦石,發源的水流入虖勺河,河內盛產黃金。
11. 會稽之山:呈方形,山頂多金玉,山腳則多堅硬石塊,發源的水流入湨水。
12. 夷山:無草木,滿是沙石,發源的湨水流入列塗河。
13. 僕勾之山:山頂多金玉,山腳多草木,沒有鳥獸,也沒有水源。
14. 洵山:南坡多金,北坡多玉。
15. 䍺:一種奇獸,長得像羊但沒有嘴,無法被殺死。
16. 洵水:發源於洵山,流入閼之澤,其中有許多芘蠃(一種未知水生生物)。
17. 虖勺之山:山頂長滿梓木和柟木,山腳多荊棘和枸杞,發源的滂水流入大海。
18. 區吳之山:無草木,地表多砂石,發源的鹿水流入滂水。
19. 鹿吳之山:山上無草木,盛產金石,發源的澤更之水流入滂水。
20. 蠱雕:一種長得像雕(猛禽)但有角的怪獸,叫聲像嬰兒哭聲,會吃人。
3. 白話文
東南450里處有長右山,這裡沒有草木,但水源豐富。有一種怪獸,長得像猴子但有四隻耳朵,叫聲像吟詠,出現時會導致大洪水。
再往東340里,有堯光山,山南產玉,山北產金。這裡住著一種怪獸,長得像人但有豬的鬃毛,住在洞穴裡,冬天冬眠,叫聲像砍木頭,出現時象徵勞役繁重。
再往東350里,有羽山,山腳水多,山頂雨多,沒有草木,但有很多毒蛇。
再往東370里,有瞿父山,沒有草木,富含金玉。
再往東500里,有浮玉山,北面可見具區(太湖),東面可見諸毗。有種猛獸長得像虎但有牛尾,叫聲像狗,會吃人。山陰的苕水流入具區,河裡有很多鮆魚。
再往東500里,有成山,方形山體,上有三座祭壇,山頂多金玉,山腳多青色礦石,發源的水流入虖勺河,盛產黃金。
再往東500里,有會稽山,方形山體,山頂多金玉,山腳多石塊,發源的水流入湨水。
再往東500里,有夷山,無草木,滿是沙石,湨水發源於此,流入列塗河。
再往東500里,有僕勾山,山頂多金玉,山腳多草木,沒有鳥獸,也沒有水源。
再往東400里,有洵山,山南多金,山北多玉。有種怪獸像羊但沒嘴,無法被殺死。洵水發源於此,流入閼之澤,水裡多芘蠃。
再往東400里,有虖勺山,山頂多梓木和柟木,山腳多荊棘和枸杞,滂水發源於此,向東流入海洋。
再往東500里,有區吳山,無草木,滿是砂石,鹿水發源於此,流入滂水。
再往東500里,有鹿吳山,無草木,富含金石,澤更之水發源於此,流入滂水。水裡有種名為蠱雕的怪獸,長得像雕但有角,叫聲像嬰兒,會吃人。
4. 總結
這段記載了南方多座山脈的地理、物產與神秘生物,並強調某些動物的出現與災禍的關聯,如長右與大水、猾褢與勞役、彘與食人等,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信仰。
八、
1. 原文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無玉。處于海,東望丘山,其光載出載入,是惟日次。
2. 注釋
1. 漆吳之山:位於東方五百里,沒有草木,地表多博石(可能是一種特殊的岩石),不產玉。
2. 博石:可能指堅硬而細膩的石材,或具有特定礦物成分的岩石。
3. 處于海:指這座山位於海中,可能是一座海島。
4. 丘山:未知具體指哪座山,可能是遠方可見的高山或島嶼。
5. 其光載出載入:「載」意為「時而」,形容光芒時隱時現,可能指日出的景象。
6. 是惟日次:「日次」意為太陽運行的停留點,可能表示這裡是古人觀察日出日落的重要地點。
3. 白話文
向東五百里,有漆吳山,這座山沒有草木,地表多博石,沒有玉石。它位於海中,向東可以望見丘山,遠處的光芒時隱時現,這裡被認為是太陽停留或運行的地方。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一座位於海中的山——漆吳山,它沒有草木,主要由特殊岩石構成,並且是古人觀察日出的地方,可能與日神崇拜或古代天文觀測有關。
九、
1. 原文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
南次三山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2. 注釋
1. 南次二山之首:指南方第二類山脈的總首領,即這一區域的主山脈。
2. 柜山至漆吳之山:這片山脈從柜山延伸到漆吳山,共有十七座山,總長七千二百里。
3. 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這片山域的山神形象都是龍的身體、鳥的頭部。
4. 祠:指祭祀山神的方式。
5. 毛用一璧瘞:「毛」指祭祀用的牲畜,「瘞」意為埋葬,意思是以一塊玉璧埋入土中祭祀。
6. 糈用稌:「糈」指祭祀用的糧食,「稌」是稻米,這裡指以稻米作祭品。
7. 南次三山之首:指南方第三類山脈的總首領,即這片區域的主山脈。
8. 天虞之山:南方第三類山脈的第一座山。
9. 其下多水,不可以上:山腳下有大量水域,使得無法攀登上山。
3. 白話文
南方第二類山脈的總領袖,從柜山到漆吳山,共計十七座山脈,總長七千二百里。這些山的山神形象都是龍身鳥首。祭祀這些山神時,牲畜要用一塊玉璧埋入土中,糧食則用稻米。
南方第三類山脈的首座山叫天虞山,山腳下多水,無法登上山頂。
4. 總結
這段記錄了南方第二類山脈的範圍、山神形象與祭祀方式,並簡單描述了南方第三類山脈的起始山——天虞山,強調其環境特徵,使其難以登臨。
十、
1. 原文
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鳥焉,其狀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鳴自號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2. 注釋
1. 禱過之山:位於東方五百里的山,盛產金玉。
2. 犀、兕:犀指犀牛,兕是一種傳說中的野獸,可能與犀牛類似。
3. 象:指大象,說明該地可能是熱帶或亞熱帶環境。
4. 鳥焉,其狀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此處描述了一種名為瞿如的鳥,外形像鵁(鶚類鳥類),但有白色的頭、三隻腳,且長著人臉。
5. 其鳴自號也:「自號」指這種鳥鳴叫時像在報自己的名字。
6. 泿水:一條發源於禱過山的河流,向南流入大海。
7. 虎蛟:一種傳說中的水中生物,身體像魚,尾巴像蛇,叫聲像鴛鴦。
8. 食者不腫,可以已痔:吃了虎蛟之肉的人不會身體腫脹,還能治療痔瘡。
3. 白話文
向東五百里,有禱過山,山上盛產金玉,山下有犀牛、兕獸和大象。有一種鳥,外形像鵁鳥,但頭是白色的,擁有三隻腳和一張人臉,它的名字叫瞿如,鳴叫聲就像在自報名字。
泿水發源於這座山,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種生物叫虎蛟,身體像魚,尾巴像蛇,叫聲如鴛鴦。吃了它的肉不會身體腫脹,還能治療痔瘡。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禱過山的特產,包括金玉、犀牛、兕獸、大象等,並記錄了兩種奇異生物:長有人臉、三足的鳥瞿如,以及能治病的虎蛟,體現出《山海經》的神話色彩。
十一、
1. 原文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又東五百里,曰發爽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自是出。
又東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虫。
又東五百里,曰陽夾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又東五百里,曰鷄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魚,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有木焉,其狀如穀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飢,可以釋勞,其名曰白䓘,可以血玉。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多怪獸,多大蛇。
2. 注釋
1. 丹穴之山:盛產金玉的山。
2. 丹水:發源於丹穴山,向南流入渤海。
3. 鳳皇:即鳳凰,外形如雞,五彩斑斕,身體上的花紋分別代表五種美德——德、義、禮、仁、信。
4. 發爽之山:沒有草木,但多水,且棲息著許多白猿。
5. 汎水:源自發爽山,向南流入渤海。
6. 旄山之尾:旄山的末端。
7. 育遺谷:位於旄山南部,盛產奇異鳥類,是凱風(和暖的風)吹出的地方。
8. 非山之首:山頂盛產金玉,但沒有水源,山腳下多蝮蛇。
9. 陽夾之山:沒有草木,但水源豐富。
10. 灌湘之山:山上長滿樹木,但沒有草,生活著許多奇異鳥類,卻沒有野獸。
11. 鷄山:山頂多金,山腳下有丹雘(紅色顏料礦石)。
12. 黑水:發源於雞山,向南流入海。
13. 鱄魚:外形像鯽魚,但長有豬毛,叫聲如豬,出現時代表大旱即將發生。
14. 侖者之山:山頂多金玉,山腳下多青色礦石(青䨼)。
15. 白䓘:一種像穀物的樹木,木紋呈紅色,樹汁像漆,味道像飴糖,能止飢、解除疲勞,還能使玉石顯現血色。
16. 禺槀之山:多奇異野獸與巨蛇。
3. 白話文
向東五百里,有丹穴山,山上盛產金玉。丹水發源於此,向南流入渤海。這裡有一種五彩斑斕的鳥,外形像雞,名叫鳳凰。它的頭部紋路代表「德」,翅膀代表「義」,背部代表「禮」,胸部代表「仁」,腹部代表「信」。這種鳥只飲食自然之物,會自行歌舞,若它出現,則天下太平。
再向東五百里,有發爽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水源豐富,棲息著許多白猿。汎水發源於此,向南流入渤海。
再向東四百里,來到旄山的末端,南邊有一座名為育遺的山谷,這裡棲息許多奇異的鳥類,凱風(溫暖的風)從這裡吹出。
再向東四百里,來到非山的山頂,這裡多金玉但無水,山腳下則棲息著許多毒蛇。
再向東五百里,有陽夾山,沒有草木,但水源豐富。
再向東五百里,有灌湘山,山上多樹木,但沒有草,棲息許多奇異鳥類,卻沒有野獸。
再向東五百里,有雞山,山上多金,山下盛產紅色礦石(丹雘)。黑水發源於此,向南流入海。這裡有一種名為鱄魚的生物,外形像鯽魚但長有豬毛,叫聲像豬,它一出現,就意味著天下將會發生大旱。
再向東三百七十里,有侖者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青色礦石。有一種樹,外形像穀物,木紋呈紅色,樹液像漆,味道如飴糖,能止飢解乏,還能讓玉石顯現血色,名為白䓘。
再向東五百八十里,有禺槀山,這裡生活著許多奇異野獸和巨蛇。
4. 總結
這段記錄了一系列山脈的地理特徵、特產和神異生物。其中,鳳凰象徵天下太平,鱄魚則預示大旱,白䓘樹具有奇特功效,整體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的想像與崇拜。
十二、
1. 原文
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鵷鶵。
2. 注釋
1. 南禺之山:位於東方五百八十里的山,山上多金玉,山下水源豐富。
2. 有穴焉,水春輒入,夏乃出,冬則閉:山中有個洞穴,春天水會流入,夏天水從中流出,冬天則完全封閉。
3. 佐水:一條發源於南禺山的河流,向東南流入大海。
4. 鳳皇、鵷鶵:鳳皇即鳳凰,傳說中的瑞獸;鵷鶵則是一種與鳳凰相似的神鳥。
3. 白話文
向東五百八十里,有南禺山,山上盛產金玉,山下水源充足。山中有一個洞穴,春天水會流入洞中,夏天才會流出,冬天則完全封閉。佐水發源於此,向東南流入大海。這座山上棲息著鳳凰與鵷鶵這兩種神鳥。
4. 總結
這段記錄了南禺山的地理特點與神異現象,包括一處季節性變化的神秘洞穴,以及佐水的流向。山上的鳳凰與鵷鶵象徵祥瑞,進一步強化了《山海經》中的神話色彩。
十三、
1. 原文
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2. 注釋
1. 南次三山:南方第三個山系,包括從天虞山到南禺山的十四座山。
2. 六千五百三十里:這片山域的總長度。
3. 其神皆龍身而人面:這片區域的山神都擁有龍的身體和人的面貌。
4. 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祭祀這些山神時,會獻上一隻白色的狗作為祭品,並以稻米作供品。
3. 白話文
南方的第三片山系,從天虞山到南禺山,共有十四座山,總長六千五百三十里。這些山的山神都具有龍的身體和人的面孔。祭祀這些山神時,需要獻上一隻白狗作祭品,並用稻米作為供奉的糧食。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南方第三片山系的總體概況,並特別指出這片區域的山神形象為「龍身人面」。同時,它也記載了對這些山神的祭祀方式,顯示了古人對大自然神靈的崇敬與信仰。
十四、
1. 原文
右南經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2. 注釋
1. 右南經:指《山海經》中記錄南方山脈的部分。
2. 山志:指山的記錄,包括地理環境、神話生物、礦產資源等資訊。
3. 大小凡四十山:南方共有四十座山,包括大小不同的山峰。
4. 萬六千三百八十里:南方山系的總長度,共計16,380里。
3. 白話文
在《山海經》中,南方的山脈記錄共有四十座,總長度達到16,380里。
4. 總結
這句話總結了南方山系的範圍與數量,說明南方山脈共計四十座,範圍極為廣闊,體現了《山海經》對地理的詳細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