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東山經》之首,曰樕之山,北臨乾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鱅鱅之魚,其狀如犂牛,其音如彘鳴。
2. 注釋
1. 東山經:指《山海經·東山經》,記錄東方地區的山脈與地理資訊。
2. 樕之山:此部分記錄的第一座山,名稱為樕山。
3. 乾昧:地名,可能指某個區域或水域。
4. 食水:河流名稱,從樕山流出,向東北注入大海。
5. 鱅鱅之魚:一種奇異的魚類。
6. 其狀如犂牛:形狀像犂牛(一種古代耕作用牛)。
7. 其音如彘鳴:發出的聲音像豬的叫聲。
3. 白話文
《東山經》的第一座山叫樕山,位於北方,臨近乾昧。食水從這座山流出,向東北方向注入大海。這條河裡盛產鱅鱅魚,這種魚的外形像耕田用的牛,叫聲則像豬一樣。
4. 總結
這段記述了《東山經》的開端,介紹了樕山的位置及其相關水文特徵,並描述了當地獨特的魚類「鱅鱅」,其外形像牛,聲音如豬,展現《山海經》獨特的神話地理特色。
二、
1. 原文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東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師。
又南三百里,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其名曰從從,其鳴自詨。有鳥焉,其狀如鷄而鼠毛,其名曰䖪鼠,見則其邑大早。𣲵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魚,其狀如鯈,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
又南三百里,曰勃亝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南三百里,曰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減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魚。
又南四百里,曰姑兒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兒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魚。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諸繩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嶽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濼水出焉,東流注于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豺山,其上無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㐨之魚。有獸焉,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又南三百里,曰獨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塗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其中多䗤,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名自䚯。環水出焉,東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無草木,多瑤碧。激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
2. 注釋
1. 藟山:山名,位於南方三百里。
2. 湖水:一條河流,從藟山發源,向東流入食水。
3. 活師:不明生物,可能是神話中的魚類。
4. 栒狀之山:山名,位於南方三百里。
5. 青碧石:青色或碧綠色的石頭。
6. 從從:神話中的六足獸,形狀像狗,會發出叫聲。
7. 䖪鼠:形狀像雞但長著老鼠毛的鳥,出現時該地會大旱。
8. 𣲵水:河流,北流入湖水。
9. 箴魚:形狀像鯈魚,嘴巴像針,吃了能避免疾病。
10. 勃亝之山:無草木、無水的山。
11. 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的山。
12. 減水:河流,北流入海,盛產鱤魚。
13. 姑兒之山:山上多漆樹,山下多桑柘。
14. 箴石:一種堅硬的石頭,可能是磨刀石。
15. 豺山:無草木,但有大量水域。
16. 堪㐨之魚:未知魚類。
17. 夸父:神話人物,身形高大。
18. 彘毛:豬毛。
19. 獨山:盛產金玉與美石的山。
20. 末塗之水:河流,東南流入沔水。
21. 䗤:一種奇特的生物,形狀像黃色的蛇,但有魚的翅膀,會發光,出現時會導致大旱。
22. 泰山:此處所指的泰山可能不是現今的泰山。
23. 狪狪:形狀像豬但身上帶有珠子的神獸,會發出叫聲。
24. 環水:河流,東流入長江。
25. 水玉:水中的美玉,可能指珍珠或美麗的礦石。
26. 竹山:無草木,但富含瑤碧(美玉的一種)。
27. 激水:河流,東南流入娶檀之水。
28. 茈羸:未知水生物。
3. 白話文
再向南三百里,有座叫藟山的山,山上有玉,山下有金。湖水從這裡流出,向東流入食水,水中有一種叫活師的生物。
再向南三百里,有座栒狀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青碧石。有一種名叫從從的野獸,外形像狗,但有六隻腳,會發出叫聲。有一種鳥,長得像雞但身上覆蓋鼠毛,叫䖪鼠,牠的出現代表該地即將遭受大旱。𣲵水從這裡流出,向北流入湖水,水裡有一種叫箴魚的魚,形狀像鯈魚,嘴巴像針,吃了能預防疾病。
再向南三百里,是勃亝山,這座山上沒有草木,也沒有水源。
再向南三百里,是番條山,這裡沒有草木,地面上全是沙子。減水從這裡流出,向北流入大海,水中盛產鱤魚。
再向南四百里,是姑兒山,山上多漆樹,山下則多桑柘樹。姑兒之水從這裡流出,向北流入大海,水中同樣多鱤魚。
再向南四百里,是高氏山,山上多玉,山下多箴石。諸繩之水從這裡流出,向東流入沼澤,水裡有許多金玉。
再向南三百里,是嶽山,山上多桑樹,山下多樗樹。濼水從這裡流出,向東流入沼澤,水裡也有很多金玉。
再向南三百里,是豺山,這裡沒有草木,但有許多水,水中生長著一種叫堪㐨的魚。有一種野獸,形狀像夸父,但身上長著豬毛,牠發出的聲音像人在呼喊,牠的出現預示著天下即將發生大洪水。
再向南三百里,是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美麗的石頭。末塗之水從這裡流出,向東南流入沔水。這裡有一種奇異的生物,名叫䗤,外形像黃色的蛇,卻有魚的翅膀,會發光,牠的出現意味著該地將遭受嚴重乾旱。
再向南三百里,是泰山,山上多玉,山下多金。有一種野獸,形狀像豬,但身上長有珍珠,名叫狪狪,會發出聲音。環水從這裡流出,向東流入長江,水中盛產水玉。
再向南三百里,是竹山,這裡沒有草木,卻富含瑤碧。激水從這裡流出,向東南流入娶檀之水,水中有一種叫茈羸的生物。
4. 總結
這段描述了東山經的多座山脈,介紹了當地的礦物資源、河流以及奇異的生物。這些山水的特徵與神話生物的出現,反映了古人對地理的幻想與象徵意義。
三、
1. 原文
凡《東山經》之首,自樕鼄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狀皆人身龍首。祠:毛用一犬祈,䎶用魚。
2. 注釋
1. 《東山經》:指《山海經》中的東部山脈記載部分。
2. 樕鼄之山:東山經記載的第一座山。
3. 竹山:東山經記載的最後一座山。
4. 凡十二山:記錄了十二座山脈。
5. 三千六百里:總長度為三千六百里。
6. 人身龍首:指這些山的山神形象,擁有人類的身體但頭部是龍。
7. 祠:祭祀儀式。
8. 毛:可能指某種神靈或祭祀對象。
9. 用一犬祈:用一隻狗來進行祭祀。
10. 䎶:可能是另一種神靈或祭祀對象。
11. 用魚:以魚作為祭品。
3. 白話文
《東山經》的記載範圍,從樕鼄山開始,到竹山結束,共記錄了十二座山,總長度為三千六百里。這些山的山神形象都是人身龍頭。祭祀的方法是:對「毛」這類神靈,用一隻狗作祭品祈禱;對「䎶」這類神靈,則使用魚作祭品。
4. 總結
這段話總結了《東山經》範圍內的山脈數量與距離,並描述了這些山神的形象(人身龍首)以及相應的祭祀方式。不同的神靈有不同的祭品,如狗或魚,反映了古代祭祀信仰與自然崇拜的習俗。
四、
1. 原文
《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湣澤。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其名曰軨軨,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水。
2. 注釋
1. 《東次二經》:東部次經的第二部分,記錄東方地區的山川地理和神獸。
2. 空桑之山:這部分經文記載的第一座山。
3. 北臨食水:北邊靠近食水。
4. 東望沮吳:東邊可以看到沮吳之地。
5. 南望沙陵:南邊可以看到沙陵。
6. 西望湣澤:西邊可以看到湣澤。
7. 有獸焉:有一種奇特的野獸。
8. 其狀如牛而虎文:形狀像牛,但身上有虎紋。
9. 其音如欽:「欽」為擬聲詞,形容其叫聲。
10. 其名曰軨軨:這種獸的名字叫「軨軨」。
11. 其鳴自叫:這種獸的叫聲非常明顯或特別。
12. 見則天下大水:如果它出現,天下將會發生大洪水。
3. 白話文
《東次二經》記載的第一座山叫做空桑山,它的北面臨近食水,東面可以看到沮吳,南面對著沙陵,西面則是湣澤。這座山上有一種奇異的野獸,它的外形像牛,但身上有虎紋,叫聲像「欽」的聲音,名字叫「軨軨」。這種野獸一旦出現,就會引發天下大洪水。
4. 總結
這段經文介紹了空桑山的地理位置,並記載了一種名為「軨軨」的異獸,它的特徵是像牛但帶有虎紋,並且它的出現預示著大洪水的發生,這反映了古人對天災的觀察與神話解釋。
五、
1. 原文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穀而無水,多鳥獸。
又西南四百里,曰嶧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堊。嶧皋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激女之水,其中多蜃珧。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無草木,多砥礪。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無草木。澧水出焉,東流注于余澤,其中多珠蟞魚,其狀如肺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餘峨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荊芑。雜余之水出焉,東流注于黃水。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䚯,見則螽蝗為敗。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朱獳,其鳴自叫,見則其國有恐。
又南三百里,曰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鶖鶘,其狀如鴛鴦而人足,其鳴自䚯,見則其國多土功。
2. 注釋
1. 曹夕之山:位於南方六百里的山。
2. 多穀而無水:山下多糧食作物,但缺水源。
3. 嶧皋之山:位於西南四百里,山上多金玉,山下多白堊。
4. 嶧皋之水:發源於嶧皋山,東流注入激女之水。
5. 蜃珧:一種貝類生物,可能指海蚌或蛤蜊。
6. 葛山之尾:南行水路五百里,經過三百里流沙後抵達葛山尾部,這裡無草木,多磨刀石(砥礪)。
7. 葛山之首:位於葛山尾部南方三百八十里,無草木。
8. 澧水:源於葛山之首,東流注入余澤。
9. 珠蟞魚:形狀像肺,長有眼睛,六隻腳,帶有珠光,味道酸甜,食用後可防止疾病。
10. 餘峨之山:位於南方三百八十里,山上多梓木與柟木,山下多荊芑(藥用植物)。
11. 雜余之水:發源於餘峨山,東流注入黃水。
12. 犰狳:形狀像兔子,但有鳥喙、貓頭鷹的眼睛、蛇的尾巴,見人就睡。
13. 螽蝗為敗:犰狳出現時,蝗蟲會肆虐農作物。
14. 杜父之山:位於南方三百里,無草木,但有許多水源。
15. 耿山:位於南方三百里,無草木,但多水碧(可能指湖泊),也有許多大蛇。
16. 朱獳:形狀像狐狸,但有魚的翅膀,叫聲為「叫」,若它出現,該國將有災難。
17. 盧其之山:位於南方三百里,無草木,多沙石。
18. 沙水:源於盧其山,向南流入涔水。
19. 鶖鶘:形狀像鴛鴦,但長有人類的腳,叫聲為「䚯」,若它出現,該國將有大規模的土木工程。
3. 白話文
向南六百里是曹夕山,山下盛產糧食,但缺乏水源,並且有許多野生動物和鳥類。
再往西南四百里是嶧皋山,這座山的山頂富含金玉,山腳則多白色泥土。這裡的嶧皋水向東流入激女之水,當中有許多蜃珧(一種貝類)。
再向南水路行五百里,經過三百里流沙地後,到達葛山尾部,這裡沒有植物,只有許多磨刀石。
再向南三百八十里,來到葛山的山頭,這裡同樣沒有草木。澧水從此發源,向東流入余澤。這裡的水域中生活著一種名為珠蟞魚的生物,外形像肺,長有眼睛,六隻腳,並帶有珠光,味道酸甜,食用後可預防疾病。
繼續向南三百八十里,來到餘峨山,山上生長著大量的梓木和柟木,山腳下則有荊芑(一種藥用植物)。此地的雜余水源於此山,並向東流入黃水。這裡有一種奇異的獸類,名叫犰狳,外形像兔子,但有鳥喙、貓頭鷹的眼睛和蛇的尾巴,當人靠近時,它就會進入沉睡。這種動物出現時,表示該地將遭受蝗災。
再向南三百里,來到杜父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有許多水源。
再向南三百里,來到耿山,這裡也沒有草木,但水源豐富,並且有許多大蛇。這座山上還有一種名為朱獳的奇獸,它的外形像狐狸,但長有魚的翅膀,叫聲響亮。這種動物一旦出現,預示著該國即將發生災難。
再向南三百里,來到盧其山,這座山沒有草木,地勢多為沙石地。此地的沙水向南流入涔水,這裡有一種名為鶖鶘的奇異鳥類,外形像鴛鴦,但長著人類的雙腳,叫聲為「䚯」。這種鳥類出現時,意味著該國將進行大規模的土木建設工程。
4. 總結
這段記載了多座東方山脈,包括曹夕山、嶧皋山、葛山、餘峨山、杜父山、耿山、盧其山等,描述了它們的地理位置、礦產資源、水源、動植物以及一些神話中的異獸,如犰狳、朱獳和鶖鶘等。這些異獸的出現往往象徵著自然災害或國家的變故,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神話解釋。
六、
1. 原文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石。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碧山,無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
又南五百里,曰維氏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東流注于沙澤。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鴈,其名曰獙獙,見則天下大旱。
又南五百里,曰鳧麗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姪,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又南五百里,曰䃌山,南臨䃌水,東望湖澤。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獋狗,其名曰峳峳,見則其國多狡客。有鳥焉,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鉤,見則其國多疫。
2. 注釋
1. 姑射之山:位於南方三百八十里,無草木,但水資源豐富。
2. 北姑射之山:位於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後,無草木,地表多岩石。
3. 南姑射之山:位於南方三百里,無草木,但水資源豐富。
4. 碧山:位於南方三百里,無草木,有許多大蛇,還盛產碧色的水玉。
5. 維氏之山:位於南方五百里,無草木,但富含金玉。此地的原水向東流入沙澤。
6. 姑逢之山:位於南方三百里,無草木,礦藏豐富。
7. 獙獙:一種像狐狸但長有翅膀的異獸,叫聲如鴻雁,出現時預示天下將發生大旱。
8. 鳧麗之山:位於南方五百里,山上富含金玉,山下有箴石(可能是堅硬的礦石)。
9. 蠪姪:外形似狐狸,但長有九條尾巴、九顆頭,並且有虎爪,叫聲如嬰兒,會吃人。
10. 䃌山:位於南方五百里,南方臨近䃌水,東方可望見湖泊與沼澤。
11. 峳峳:形狀像馬,但長有羊的眼睛、四隻角和牛的尾巴,叫聲像獒犬。出現時,該國會有大量狡猾的盜賊。
12. 絜鉤:形狀像野鴨,但尾巴像老鼠,擅長爬樹。它出現時,預示該地區會爆發瘟疫。
3. 白話文
向南三百八十里是姑射山,這裡沒有草木,但水資源豐富。
再向南水行三百里,經過一百里的流沙後,到達北姑射山,這座山沒有草木,地表多岩石。
繼續向南三百里,是南姑射山,與北姑射山相似,沒有草木,但水資源豐富。
再向南三百里,是碧山,這座山沒有草木,山上有許多大蛇,並且盛產碧色的水玉。
再往南五百里,是維氏山,這裡沒有草木,但礦產資源豐富,盛產金玉。這裡的原水從山中流出,向東匯入沙澤。
向南三百里,是姑逢山,這座山沒有草木,但盛產金玉。這裡還有一種名為獙獙的奇異野獸,外形像狐狸但長有翅膀,叫聲像鴻雁。如果這種野獸出現,就預示著將有大旱災。
再向南五百里,來到鳧麗山,山頂富含金玉,山腳則多箴石。這裡還有一種名為蠪姪的異獸,它的外形像狐狸,但擁有九條尾巴和九顆頭,並且長有虎爪。它的叫聲像嬰兒,但它卻會吃人。
再向南五百里,來到䃌山,這座山南臨䃌水,東邊可以望見湖泊與沼澤。這裡有一種奇異的野獸,名叫峳峳,外形像馬,但長著羊的眼睛、四隻角和牛的尾巴,叫聲像獒犬。這種野獸出現時,表示該國將會有許多狡猾的盜賊橫行。
此外,這裡還有一種叫絜鉤的鳥類,外形像野鴨,但尾巴像老鼠,並且擅長爬樹。這種鳥類出現時,預示著該國即將爆發瘟疫。
4. 總結
這段記載了姑射山、碧山、維氏山、姑逢山、鳧麗山、䃌山等地的自然地理特徵,以及許多異獸的習性與預兆。例如,獙獙象徵大旱、蠪姪以人為食、峳峳預示盜賊橫行、絜鉤則象徵瘟疫流行。這些神話傳說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與社會變動的理解。
七、
1. 原文
凡《東次二經》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䃌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狀皆獸身人面載觡。其祠:毛用一鷄祈,嬰用一璧瘞。
2. 注釋
1. 東次二經:指《山海經》中東部地區的第二條山脈記載。
2. 空桑之山:本經記載的起點山脈。
3. 䃌山:本經記載的終點山脈。
4. 十七山:指這一段經文中描述的十七座山脈。
5. 獸身人面載觡:此處描述的神靈都具有野獸的身體、人的面貌,並且頭上長有角(觡)。
6. 祠:指祭祀方式。
7. 毛用一鷄祈:對「毛」類神靈的祭祀方式是用一隻雞來祈禱。
8. 嬰用一璧瘞:對「嬰」類神靈的祭祀方式是用一塊璧玉埋葬祭祀。
3. 白話文
整部《東次二經》從空桑山開始,到䃌山結束,總共記載了十七座山,這段山脈的總長度為六千六百四十里。這些山的神靈都擁有野獸的身體、人的面貌,並且頭上長有角。祭祀這些神靈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毛」類神靈需要用一隻雞來祈禱,而「嬰」類神靈則要以一塊璧玉埋葬祭祀。
4. 總結
這段經文概述了《東次二經》所記載的範圍與內容,涵蓋了十七座山,總長度六千六百四十里,並描述了當地神靈的形態特徵(獸身人面且有角),以及相應的祭祀方式(毛神以雞祭祀,嬰神以璧玉埋葬祭祀)。這反映了古人對山川神靈的崇拜及其祭祀習俗。
八、
1. 原文
又《東次三經》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獸焉,其狀如麋而魚目,名曰妴胡,其鳴自䚯。
2. 注釋
1. 東次三經:指《山海經》中東部地區的第三條山脈記載。
2. 尸胡之山:本經記載的起點山脈。
3. 北望山:從尸胡山可以看見的一座山。
4. 金玉:指該山富含金屬和美玉。
5. 棘:荊棘類植物,象徵該山下多灌木叢生。
6. 獸:指該山中特有的奇異生物。
7. 麋:一種鹿類動物,類似麋鹿。
8. 魚目:指這種動物的眼睛像魚的眼睛。
9. 妴胡:此獸的名稱。
10. 鳴自䚯:它的叫聲類似「䚯」音。
3. 白話文
《東次三經》的起點是尸胡山,從這座山可以遠望北方的山脈。尸胡山的山上蘊藏著大量的金玉,山下則生長著許多棘刺植物。這座山上有一種奇異的野獸,它的外形像麋鹿,但眼睛卻像魚的眼睛,這種生物的名字叫做「妴胡」,它的叫聲像「䚯」的音。
4. 總結
這段經文介紹了《東次三經》的起點——尸胡山,描述了該山的地理特徵(金玉豐富、棘刺叢生)以及一種奇異的生物「妴胡」,這種獸類外形像麋鹿,但眼睛如魚,並發出獨特的叫聲。這種描述顯示了古人對未知生物的觀察與神話想像。
九、
1. 原文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獸多虎。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諸鉤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廣員百里,多寐魚。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東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無草木,多沙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獸多麋鹿。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其中多鱣鮪。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廣員二百里,無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廣員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澤,其中多蠵龜。有魚焉,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名曰鮯鮯之魚,其鳴自叫。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有草木,多金玉,多赭。有獸焉,其狀如牛而馬尾,名曰精精,其鳴自叫。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無皋之山,南望幼海,東望榑木,無草木,多風。是山也,廣員百里。
2. 注釋
1. 南水行:指沿著水路向南航行。
2. 岐山:一座山,盛產桃李樹,棲息著許多老虎。
3. 諸鉤之山:沒有草木,地勢多沙石,範圍約百里,盛產寐魚。
4. 寐魚:一種傳說中的魚,可能與某種安靜或夜行性的魚類有關。
5. 中父之山:沒有草木,地形多沙漠。
6. 胡射之山:沒有草木,地勢多沙石。
7. 孟子之山:生長梓桐、桃李,地面長有菌類和蒲草,棲息著許多麋鹿,範圍約百里。
8. 碧陽:一處水源,盛產鱣鮪(鱘魚和鮪魚)。
9. 流沙:一片流動的沙漠地區。
10. 跂踵之山:面積二百里,沒有草木,棲息著大蛇,蘊藏豐富的玉石。
11. 深澤:範圍四十里,水不斷湧出,生長蠵龜。
12. 蠵龜:即海龜的一種。
13. 鮯鮯之魚:形似鯉魚,但有六條腿和鳥的尾巴,會發出叫聲。
14. 踇隅之山:有豐富的金玉和赭石,並生長著許多植物。
15. 精精:一種奇異的獸,外形像牛但有馬的尾巴,會發出叫聲。
16. 無皋之山:靠近幼海,東方可見榑木,該山沒有草木,風勢強勁,範圍約百里。
17. 幼海:未知的海域名稱,可能是傳說中的水域。
18. 榑木:一種傳說中的樹木,位置在無皋山以東。
3. 白話文
沿著水路向南航行八百里,來到岐山,這座山上長滿了桃樹和李樹,並且有許多老虎出沒。
再向南航行五百里,來到諸鉤之山,這裡沒有草木,地面多是沙石,範圍約百里,水中有許多名為寐魚的生物。
繼續向南航行七百里,抵達中父之山,這裡沒有草木,地勢多為沙漠。
再向東航行一千里,來到胡射之山,這裡同樣沒有草木,地面滿是沙石。
接著向南航行七百里,來到孟子之山,這裡長滿了梓樹和桐樹,還有許多桃樹和李樹,地面上長有菌類和蒲草,麋鹿遍布其間。這座山範圍約百里,山上有一處名為碧陽的水源,水中盛產鱣魚和鮪魚。
再向南航行五百里,穿越流沙五百里,來到跂踵之山,這座山範圍二百里,沒有草木,棲息著許多大蛇,山上蘊藏豐富的玉石。這裡有一處深澤,範圍四十里,泉水不斷湧出,水中生長著許多蠵龜。此外,這裡還有一種奇異的魚,外形像鯉魚,但擁有六隻腳和鳥的尾巴,名叫鮯鮯之魚,會發出叫聲。
繼續向南航行九百里,來到踇隅之山,這座山生長著許多草木,富含金玉和赭石。山上棲息著一種名叫精精的野獸,它的身形像牛,但尾巴像馬,並且會發出叫聲。
再向南航行五百里,穿越流沙三百里,來到無皋之山。這座山範圍百里,南方可以望見幼海,東方則能看到榑木,這裡沒有草木,風勢極為強勁。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東次三經》的多座山脈,涵蓋了豐富的地理特徵、動植物資源,以及奇異的生物。其中有些山脈資源豐富,如孟子之山的桃李、梓桐和麋鹿,以及踇隅之山的金玉和精精獸。而某些地區則較為荒涼,如諸鉤之山、中父之山、胡射之山等,缺乏草木,多為沙漠。此外,這段記載也提及了許多神話生物,如六足鳥尾的鮯鮯魚、牛身馬尾的精精獸等,這些奇異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國對未知世界的想像與神話傳說。
十、
1. 原文
凡《東次三經》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無皋之山,凡十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狀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
2. 注釋
1. 東次三經:指《山海經·東山經》的第三部分,記載東方地區的山川與神祇。
2. 尸胡之山:此經記載的第一座山。
3. 無皋之山:此經記載的最後一座山。
4. 十九山:此部分經文描述的山脈數量。
5. 六千九百里:這部分山脈的總長度。
6. 神狀皆人身而羊角:這一地區的山神形象都是人身、頭上長羊角。
7. 祠:祭祀方式。
8. 用一牡羊:祭祀時以一隻公羊為祭品。
9. 米用黍:使用黍米作為供品。
10. 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這些神若顯現,則意味著風雨災害或水患降臨。
3. 白話文
整個《東次三經》所記載的範圍,從尸胡之山開始,到無皋之山結束,共計十九座山,總長度約六千九百里。這片地區的山神形象皆為人身但長有羊角。祭祀時,以公羊為祭品,並用黍米供奉。如果這些神出現,則預示著風災、暴雨或水患將會發生。
4. 總結
這段文字總結了《東次三經》的記載範圍與山神特徵,並說明了其祭祀方式與神靈顯現的預兆。東方這片區域的山神形象統一為人身羊角,這可能反映了當地的文化與宗教信仰。祭祀時,主要供奉公羊與黍米,顯示出與農耕社會相關的祭祀習俗。而這些神若顯現,則代表風雨災害即將發生,這可能與當地氣候條件或洪水現象有關,顯示了古人對自然災害的觀察與信仰。
十一、
1. 原文
又《東次四經》之首,曰北號之山,臨于北海。有木焉,其狀如楊,赤華,其實如棗而無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鷄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2. 注釋
1. 東次四經:指《山海經·東山經》的第四部分,記錄東方地區的山川與生物。
2. 北號之山:此部分經文記載的第一座山。
3. 臨于北海:位於北方的大海邊。
4. 木焉:此山上有特殊的樹木。
5. 狀如楊:形狀類似楊樹。
6. 赤華:花是紅色的。
7. 其實如棗而無核:果實像棗,但沒有核。
8. 其味酸甘:味道酸中帶甜。
9. 食之不瘧:吃了可以防止瘧疾。
10. 食水:此山流出的河流名稱。
11. 東北流注于海:食水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
12. 猲狙:一種兇猛的野獸。
13. 狀如狼:外形像狼。
14. 赤首鼠目:頭部是紅色的,眼睛像老鼠。
15. 其音如豚:叫聲像豬。
16. 是食人:這種野獸會吃人。
17. 鬿雀:一種兇猛的鳥類。
18. 狀如雞:外形像雞。
19. 白首:頭部是白色的。
20. 鼠足而虎爪:腳像老鼠,但爪子像老虎。
21. 亦食人:這種鳥也會吃人。
3. 白話文
《東次四經》的起點是北號之山,這座山面向北海。山上生長著一種樹,形狀像楊樹,開紅色的花,果實像棗但沒有核,味道酸甜,吃了可以預防瘧疾。山中有一條名為食水的河流,向東北流入大海。這裡還生活著一種名為猲狙的野獸,形狀像狼,頭是紅色的,眼睛像老鼠,叫聲像豬,而且會吃人。此外,還有一種名為鬿雀的鳥,外形像雞,但頭是白色的,腳像老鼠而爪子像老虎,這種鳥也會吃人。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北號之山的環境與生物特色。此地有一種能防瘧疾的果樹,顯示出古人對植物藥用價值的認識。同時,這裡有兇猛的野獸猲狙和鬿雀,它們都會吃人,反映了古代對未知生物的恐懼與神話色彩。這些記錄可能來自當時的民間傳說,也可能是對某些野生動物的誇張描述。
十二、
1. 原文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無草木。蒼體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鱃魚,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東始之山,上多蒼玉。有木焉,其狀如楊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實,其名曰芑,可以服馬。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食之不屁。
又東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無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魚,其狀如鱣魚而一目,其音如歐,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南二百里,曰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澤,其中多鱃魚,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
又東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餘如之澤。其中多䱻魚,其狀如魚而鳥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嬰兒。是獸也,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
又東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鉤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勞水,其中多鱃魚。
2. 注釋
1. 旄山:無草木的山。
2. 蒼體之水:從旄山流出的水。
3. 展水:蒼體之水的流向目的地。
4. 鱃魚:形狀像鯉魚但頭部較大的魚,吃了不會長疣。
5. 東始之山:山上多蒼玉。
6. 芑:類似楊樹,但木紋是紅色的,汁液如血,沒有果實,可以作為馬的飼料。
7. 泚水:東始之山流出的水,流入海洋。
8. 茈魚:外形像鯽魚,長有一個頭但十個身體,氣味像蘪蕪,吃了不會放屁。
9. 女烝之山:無草木的山。
10. 石膏水:從女烝之山流出的水。
11. 鬲水:石膏水的流向目的地。
12. 薄魚:形狀像鱣魚但只有一隻眼睛,叫聲像「歐」,出現則預示大旱。
13. 欽山:多金玉但沒有石頭的山。
14. 師水:從欽山流出的水。
15. 皋澤:師水的流向目的地。
16. 當康:形狀像豬但有長牙的獸,叫聲獨特,出現則代表豐收年。
17. 子桐之山:山上有水源流出。
18. 子桐之水:從子桐之山流出的水,流向餘如之澤。
19. 䱻魚:形狀像魚但有鳥翼,游動時閃閃發光,叫聲像鴛鴦,出現則預示大旱。
20. 剡山:多金玉的山。
21. 合窳:形狀像豬但有人臉,身體是黃色的,尾巴是紅色的,叫聲像嬰兒,吃人也吃蛇蟲,出現則預示大水災。
22. 太山:多金玉與楨木的山。
23. 蜚:形狀像牛但頭是白色的,只有一隻眼睛,尾巴像蛇,行走時會讓水枯竭、草枯死,出現則預示大疫病。
24. 鉤水:從太山流出的水,流向勞水。
3. 白話文
往南三百里,有一座名為旄山的山,這裡沒有草木。蒼體之水從這座山流出,向西流入展水。水中有一種名為鱃魚的魚,形狀像鯉魚但頭很大,吃了不會長疣。
再往南三百二十里,是東始之山,山上有許多蒼玉。這裡有一種樹,形狀像楊樹但木紋是紅色的,樹汁如血,沒有果實,叫做芑,可以用來餵馬。泚水從山上流出,向東北流入海洋,水中有許多美麗的貝類,還有一種名為茈魚的魚,形狀像鯽魚,但只有一個頭卻有十個身體,氣味像蘪蕪,吃了不會放屁。
再往東南三百里,有一座女烝之山,這座山上沒有草木。石膏水從這裡流出,向西流入鬲水。水中有一種名為薄魚的魚,形狀像鱣魚但只有一隻眼睛,叫聲像「歐」,如果這種魚出現,意味著天下將發生大旱災。
再往東南二百里,是欽山,這裡有許多金玉,但沒有石頭。師水從這裡流出,向北流入皋澤。水中有許多鱃魚和花紋貝類。此外,這裡還有一種名為當康的野獸,形狀像豬但長有長牙,會發出特別的叫聲,如果這種動物出現,表示當年是豐收年。
再往東南二百里,是子桐之山,這裡有子桐之水,向西流入餘如之澤。水中有一種名為䱻魚的魚,形狀像魚但有鳥翼,游動時閃閃發光,叫聲像鴛鴦,如果這種魚出現,意味著天下將發生大旱災。
再往東北二百里,是剡山,這裡有許多金玉。山上住著一種名為合窳的野獸,形狀像豬但有人的面孔,身體是黃色的,尾巴是紅色的,叫聲像嬰兒,這種野獸吃人,也吃蛇和蟲子,如果這種生物出現,意味著天下將發生大水災。
再往東二百里,是太山,這裡有許多金玉和楨木。山上住著一種名為蜚的野獸,形狀像牛但頭是白色的,只有一隻眼睛,尾巴像蛇,這種生物走過的地方,水會枯竭,草會枯死,並且如果它出現,意味著天下將發生大瘟疫。鉤水從這座山流出,向北流入勞水,水中有許多鱃魚。
4. 總結
這段記載描述了一系列的山川、河流、動植物與神話生物。許多動物和魚類被賦予了預兆的意義,例如當康象徵豐收,而䱻魚與薄魚則預示著大旱。這些記載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以及對異常動植物的神話化解釋。
十三、
1. 原文
凡《東次四經》之首,自北號之山至于大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2. 注釋
1. 東次四經:山海經中東部的第四條山脈記載。
2. 北號之山:東次四經的起始山。
3. 大山:東次四經的終點山。
4. 凡八山:整條山脈共記載了八座山。
5. 一千七百二十里:整條山脈的總長度。
3. 白話文
東次四經的範圍,從北號之山開始,延伸到大山,共記載了八座山,總長度為一千七百二十里。
4. 總結
這句話總結了《東次四經》的範圍和內容,列出了山脈的起點和終點,並統計了包含的山數與總長度,為後續記載提供地理概覽。
十四、
1. 原文
右東經之山志,凡四十六山,萬八千八百六十里。
2. 注釋
1. 右東經:指《山海經》中東部山脈的記載。
2. 山志:對山脈的記錄與描述。
3. 凡四十六山:總共記載了四十六座山。
4. 萬八千八百六十里:總長度為十八萬八百六十里。
3. 白話文
東經的山脈記載,共包含四十六座山,總長度為一萬八千八百六十里。
4. 總結
這句話總結了《東經》範圍內的山脈數量與總長度,概述了該部分山海經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