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縮怎麼辦?
台股今日持續量縮下跌,成交量僅 2451 億元。
相比去年,2024 年台股全年的日均成交量有 4124 億元,今日的量可說是縮到一個極致。
你很難期待,在這種盤勢之下,能找到不錯的行情。
#台積電(2330)
今日早盤高點一度達到 987 元,但未能更進一步。
不過相較大盤,台積電今日表現更具韌性,終盤前仍死守平盤線,平收在 972 元。
二哥聯發科(2454)也有類似走勢,收盤價並未站穩 1500 元。
由於美股目前正處於,不確定性的極度高點,台股也連帶受到影響,整體市場情緒偏觀望,全然沒有去年三月時 “00940” 之亂時的蓬勃旺盛。
---
若我們單以「經濟不確定指數(MA30)」來評估市場未來動態,可以發現:
這個指標在過去 10 年,僅在 2020 年曾升至 400 點以上,且持續時間極短。
事實上,過去 40 年以來,除了2020以外,也沒有其他紀錄,因此這次也僅是 40 年來的第二次。
不過,「美國經濟不確定指數」是以文本資料統計的方式,以美國超過 1000 報紙為樣本數進行分析。
如果報紙內容關於經濟、不確定性、法規、國會、聯準會、白宮等有關詞彙越多,指數分數就會越高。
因此,在“特殊事件”或者“市場恐慌程度快速上行” 的背景之下,這個指數的失真效果也就越大。
所以,如果採用該指數的MA30(移動平均)進行評估,除了能將數據“平滑化”;降低短期波動性造成的辨識困難,也能有效排除掉,極端情況所造成的數據偏離。
比方說,去年 1 月 9 日,原始數據曾超過 1000(ATH),而隔一天卻只有 73。
這就是數據統計方法的問題所造成,但若以移動平均的數據來觀察,則完全不會認為這個波動有何特別之處。
但是,景氣燈號會鈍化,市場的「擔憂情緒力」也是會鈍化的。
在過去一年,我們可以忍受 CPI 、PPI 忽上忽下,以及所造成的降息預期「忽遠忽近」。
甚至,我們還看到非農就業數據竟然可以“校正回歸”,而市場給的反應僅僅只是莞爾一笑的程度。
但如今,每一個牽動著「衰退交易」的經濟數據,市場所給予的重視程度,又在極短時間內,拉到了最高。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應當優先做好的重要功課,並非是對半年內的經濟事件進行「猜測」。
而是對幾種較有可能出現的走勢進行評估,將“風險”擺在“獲利”之前。
重要的,不是哪一套劇本最有可能上演;而是,哪一套劇本真正發生時,會對你的投資組合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
「數學上的懲罰性」
一個常見的解釋是,下跌 50% 後,必須再漲 100%,才能回到原點。
雖然這個思路,用於 “個股投資” 的風報比評估,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上漲 100%與下跌 50%的機率並不對稱,個股有最基本的本益比,會將股價拉在一個大範圍內,因此要產生極端走勢的機率很低)
但對投資組合來說,這個道理卻是成立的!
如果你的整體部位,也許因為槓桿的關係,吃到 50% 的跌幅,那就是實打實、需要上漲 100%,本金才能回到原始水位。
當市場處在極度不確定的情況下,最重要的並非猜測「底部」在哪裡?
這也是因為,很大機率,走勢並不會快速從底部 V 轉向上。
如果是初入市場不久的投資人,不妨好好利用這一段時間,實際體驗一下「無單可做」的盤感是如何?
也可以趁這個期間,好好審視一下,自己的投資組合,是否過於「進取」?
可以嘗試評估一下自己的風險控制能力,因為在機會來臨前,你的重要課題是,要在市場裡存活那一刻。
幣圈有一個有趣的說法,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在探討,牛市是否已經「被沒收」?
其實在我看來,股市的牛市尚未被沒收、最後的結果,也往往不是大多數人預想的那樣。
這是因為,庫存調整的方式有非常多種。
而「熊市」,
其實應當被投資人視作投資之路中「最大的機會」
所以它的來臨,並沒有想像中的如此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