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瑋醫材跳票事件,再次揭露台灣口罩產業的脆弱現實。但這場危機背後,不只是現金流周轉的問題,更是我們對醫用口罩價值認知的集體失焦。本文帶你拆解一片口罩的真實成本結構,並深度對比台灣與中國製造邏輯的核心差異。
2025年3月,宏瑋醫材——一間以高性價比與穩定供貨聞名的中部大廠,傳出資金跳票與經營困難,引發產業譁然。這家不只生產醫療口罩,更跨足濕紙巾、拋棄式浴巾與寵物用品的廠商,竟無法撐過市場低谷?
事實上,宏瑋的崩盤,與其說是經營失敗,不如說是整個口罩產業價值鏈失衡的縮影。消費者看不見製造背後的成本與風險,政府缺乏後疫情時代的支持機制,便是台灣製造逐漸敗給中國價格戰的真正原因。以下是一片標準三層醫用口罩的成本結構:
項目成本比重說明原物料50–60%熔噴布、內外層不織布、耳帶、鼻樑條人工成本10–15%依自動化程度而異包材耗材5–8%外袋、彩盒、紙箱、條碼貼紙機台折舊與維修5–10%尤其產能不足時折舊壓力倍增認證與檢驗費2–5%包含醫材登錄、抽驗、鋼印、產品責任險能源與廠務維持3–5%無塵室空調、電費等物流與倉儲2–3%特別是小量多樣出貨制損耗與雜費1–3%報廢料、試機、退貨損失
✅ 結論:
台灣製的醫用口罩平均成本大約落在 1.5 元至 2.5 元/片,若包含天絲內層、高彈耳帶或小量包裝,甚至可達 3 元以上。這背後的結構,不只是原料,而是「品質」、「制度」與「責任」。
面向台灣製中國製標準法規CNS 14774、ASTM F2100、EN14683,雙鋼印多為 CE 自宣、FDA listing,品質落差大品質控管多為醫材等級,全批檢驗紀錄可追溯品牌不明,大量低價代工為主原料來源使用日本或台製熔噴布多為中國本地製布,價格低但波動大生產機台中速自動化,穩定但成本高大量高速機台,價格壓低、耐用性差人事/營運成本台灣人工貴、法遵成本高中國工資與地租顯著較低定價策略品質導向、品牌經營薄利多銷、快速報價搶市佔
台灣口罩之所以「比較貴」,不是輸在效率,而是贏在責任。
在中國,你可以用 0.4 元買到一片口罩,但你無法保證它符合醫療級密合度或材料安全性;在台灣,即便成本較高,你可以查詢製造商、追蹤來源,並在使用時信任它的防護力。
後疫情時代,價格戰與消費疲乏讓多數人忘了:
一片口罩,曾是我們生死關頭的希望。
而現在,這樣一個本該由台灣好好保有的戰略產業,卻面臨三重邊緣化風險:
如果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下一次疫情來臨時,我們將再度被迫依賴進口,重啟產線、臨時救火,一切歸零。
我們不能再用「便宜就好」來看待口罩,也不能再用「市場會自己調節」來忽視這個攸關國安與全民健康的產業。
📌 呼籲政府與消費者正視三件事:
我們不是在保護一群做口罩的人,而是在保護自己。
如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收藏與分享,讓更多人了解醫用口罩背後的真相。
你怎麼看待台灣口罩未來的出路?留言一起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