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學習習慣,不是孩子選的,是家庭默默養出來的

錯誤的學習習慣,不是孩子選的,是家庭默默養出來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Hi!我是Vivian老師,一位教育顧問,目前任職於Elite Prep唯安特美語,專注6至14歲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多年來,我陪著家長們在課後講座、家長會、甚至孩子放學後的空檔聊到天黑。從數學怎麼學、作文怎麼寫,一路談到孩子的睡眠習慣、情緒管理、自信心養成與人際挑戰。每一場對話都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家長其實比誰都努力,也比誰都焦慮。

最常聽見的一句話是:「我家孩子學習就是不上軌道,怎麼教都教不動,拖拖拉拉、提不起勁,是不是我沒盯緊?」

這樣的困惑,其實極為普遍。尤其在亞洲教育文化中,我們對孩子學習的期待,常常落在「成績表現」與「主動自律」兩個標準上。當這些沒達成,家長自然焦急,甚至懷疑是不是孩子天生懶、沒動力、學不來。

但我想說的是:與其說孩子學不來,不如說他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與動力來源。而這背後,家庭的日常互動與價值暗示,其實扮演了極關鍵的角色。

孩子不會天生擁有好習慣,也不會自動理解學習的意義。他們所展現的學習態度與行為模式,往往是長期在家庭中,一點一滴被「默默養出來」的。


習慣不是教出來的,是被「暗示」出來的

根據Vygotsky的社會文化理論,孩子的學習與認知發展,是透過成人與環境互動逐步內化的。這意味著,孩子不是靠「聽教」來形成習慣,而是透過與重要他人的互動,學會什麼行為是被期待的、被允許的、被重視的。

舉例來說:

  • 當孩子忘記帶作業,家長立即幫忙送去,孩子學到的是「有人會幫我收尾」。
  • 當孩子寫功課慢,家長大聲催促,孩子學到的是「我寫得快只是為了讓你閉嘴」。
  • 當錯一題就被批評,孩子學到的是「錯誤代表我不夠好」。

這些訊息不需要明說,孩子在潛意識裡早已牢牢吸收。學習習慣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被環境塑造的心理結構。如果這個結構中充滿壓力、控制、否定與補救,那麼孩子的學習行為自然偏向拖延、迴避、依賴與表現焦慮。


亞洲家長的典型盲點:以為「教」可以取代「養」

許多家庭投入大量資源在孩子身上——補習、教材、時間管理、線上學習軟體樣樣不缺,但孩子的學習習慣依然停滯。原因在哪裡?

問題在於,我們太習慣用「外控策略」來取代內在建構:透過罰則、提醒、比較或獎勵,來推動孩子短期行動,卻忽略了學習習慣真正的核心—動機的自主性、自我效能與情緒安全感

教育心理學家Edward Deci與Richard Ryan所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學習動機的長期穩定來自於三個心理需求:

  1. 自主性(Autonomy):我能自己做選擇。
  2. 能力感(Competence):我有能力完成。
  3. 關係連結(Relatedness):我在這過程中被理解與支持。

然而,許多亞洲家庭的教養實踐,恰好在這三點上產生衝突。當家庭以「怕你落後」為出發點,孩子感受到的並非支持,而是壓力。當學習被硬性安排、錯誤被嚴厲指正、成果被拿來與他人比較,孩子的學習習慣只會越來越依賴外在壓力,失去內在方向。


從行為表象看見背後的家庭系統

孩子習慣性拖延,常常被解讀為懶惰,但這可能是家庭中「時間觀念模糊、缺乏明確節奏」的投射。若家長本身經常臨時改變計劃、對孩子的作息管理鬆散,孩子自然也無法建立時間的邏輯與預期。

孩子害怕挑戰、容易放棄,可能是因為從小錯誤總被懲罰,導致他將「犯錯」等同於「失敗」與「不被愛」。而這種認知一旦形成,再多的鼓勵都難以抵消。

孩子過度依賴補習或家長協助,其實是過往太少給他機會獨立完成任務。即使學業成績看似不錯,但學習自信與責任感仍未真正建立。久而久之,孩子只會學會一件事:我學得好不好,不取決於我,而是取決於別人怎麼安排我。


改變的起點:從語言、空間與選擇開始

如果我們要改變孩子的學習習慣,必須從家庭互動的根本做起。我建議家長從以下三個方向開始調整:

一、轉換語言的框架

從「你怎麼還沒寫完?」變成「你今天打算怎麼安排功課?」


從「這樣不對啦!」變成「你覺得這題哪裡卡住了?」


語言代表我們對孩子能力的認知,也塑造他對學習的自我敘述。語氣若處處是焦慮與否定,孩子只會更抗拒;語氣若充滿詢問與引導,孩子才能慢慢轉向主動。

二、創造可預測的空間節奏

不論是每天固定的學習時段、作業前的準備儀式、或是完成後的分享對話,這些可預測、穩定且帶有情感連結的學習空間,能幫助孩子在心理上形成「進入學習狀態」的內在開關。

三、讓孩子參與選擇,承擔結果

學習不該只是被安排,而是逐步讓孩子理解:你可以選擇如何學習,也要負責這個選擇所帶來的結果。

這並不表示全盤放手,而是設計有選項、有界線的決策練習。讓孩子感受到:我可以,也應該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長期影響:真正能走得遠的孩子,不是學得最快的,而是習慣最穩的

我曾輔導過一位六年級的女孩,數學總是跟不上,補習班也換了三家。家長非常焦急,懷疑孩子是不是「沒天分」。但深入了解後,我們發現她對數學的焦慮來自於:從小只要算錯就被立刻糾正,導致她不敢自己嘗試。

後來,我們調整方式,不再急著幫她改錯,而是讓她解釋自己怎麼思考,錯了也鼓勵她回頭推理。半年後,她雖然仍不是最頂尖的學生,但開始會自己解題、主動提出疑問,並且對數學不再感到恐懼。

這就是學習習慣的威力:它不是看成績當下的高低,而是孩子面對未知時的選擇傾向。

未來的世界快速變動,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真正能走得遠的孩子,不是現在學得最多的,而是有能力「不斷學、自己學、學中成長」的人。


家長的反思時刻:你每天在孩子身上重複的是什麼?

最後,邀請你思考幾個關鍵問題:

  • 我的家庭語言,是在支持孩子成為主動學習者,還是被動應付者?
  • 我們的日常節奏,是穩定可預測,還是混亂焦急?
  • 我對錯誤的態度,是鼓勵探索,還是要求完美?

錯誤的學習習慣不是孩子選的,而是家庭默默養出來的。但也因為這樣,我們有能力從今天開始,用覺察、對話與設計,種下不一樣的習慣種子。

習慣會長大,孩子也會因為我們的改變,而真正走向更自主、更自信、更能面對未來的學習人生。

avatar-img
Vivian 雙語 X STEM X PBL教育經驗談
4會員
31內容數
Hi! 我是Vivian,目前是Elite Prep唯安特美語的教育顧問,專注6-14歲孩子的英語提升。當年我在美語機構工作,驚見六年級文法亂…身為家長,是否擔心孩子英文停滯? 別擔心!這裡,我分享簡單實用的ESL技巧與親子共讀秘訣,常常疑惑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選補習班嗎?快加入我吧,陪孩子自信說英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孩子沉迷手機?別只會禁止!Vivian老師從自身經驗及案例分享,指出孩子手機成癮的真正原因,並提出透過「多巴胺戒斷」方法,引導孩子重新找回生活中的快樂,培養內在動機。從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出發,強調「真實參與」的重要性,並建議家長創造安全、有選擇、尊重節奏的環境,陪伴孩子一起重啟快樂開關。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幫助孩子擺脫手機成癮,重點不在於禁止手機,而在於降低刺激、重建生活節奏,讓孩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從而獲得真正的滿足感與掌控感。文章提出了三大原則:用低刺激高參與的活動替代手機快感、改變溝通方式從命令轉為共同設計,以及陪伴孩子重新體驗緩慢的快樂。
孩子手機成癮問題日益嚴重,成因並非單純自制力不足,而是多巴胺獎賞機制失衡造成大腦失控。本文透過案例分享,說明如何透過「多巴胺戒斷練習」協助孩子擺脫手機成癮,找回生活真實感。
孩子沉迷手機?別只會禁止!Vivian老師從自身經驗及案例分享,指出孩子手機成癮的真正原因,並提出透過「多巴胺戒斷」方法,引導孩子重新找回生活中的快樂,培養內在動機。從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出發,強調「真實參與」的重要性,並建議家長創造安全、有選擇、尊重節奏的環境,陪伴孩子一起重啟快樂開關。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幫助孩子擺脫手機成癮,重點不在於禁止手機,而在於降低刺激、重建生活節奏,讓孩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從而獲得真正的滿足感與掌控感。文章提出了三大原則:用低刺激高參與的活動替代手機快感、改變溝通方式從命令轉為共同設計,以及陪伴孩子重新體驗緩慢的快樂。
孩子手機成癮問題日益嚴重,成因並非單純自制力不足,而是多巴胺獎賞機制失衡造成大腦失控。本文透過案例分享,說明如何透過「多巴胺戒斷練習」協助孩子擺脫手機成癮,找回生活真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