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手機成癮? 不是自制力差,是大腦失衡! 多巴胺戒斷練習 幫孩子找回生活! (1)

孩子手機成癮? 不是自制力差,是大腦失衡! 多巴胺戒斷練習 幫孩子找回生活! (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嗨,我是 Vivian 老師,目前在 Elite Prep 唯安特美語擔任教育顧問,長期陪伴 6 到 14 歲的孩子與家庭,一起走過學習與成長的每個關鍵時刻。

在這段旅程中,我經常聽見家長問我:「老師,我的小孩一拿到手機就手機成癮,該怎麼辦?他整天只想要刷短影音!」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背後卻反映了我們對孩子自律能力、情緒管理,甚至整個生活節奏的期待與焦慮。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一個我親身觀察到的故事

我家一位親戚男孩,他的手機成癮經歷,徹底改變了我對「孩子失控」這件事的理解。


「一開始只是玩一下而已,沒想到就停不下來了」

他是我家親戚的小孩,國小三年級,家裡住得近,幾乎每天都會跑來我家串門子,是那種會幫忙我倒垃圾、陪我一起逛市場的小男孩。一直以來,他都是個開朗、愛講話又有禮貌的孩子。

但從一次連假開始,我漸漸發現他變了。

事情的起點,是他爸媽為了「鼓勵他快點寫完作業」,答應每天可以玩一小時手機。

第一天,他還會準時交出手機;

第二天開始拖拖拉拉,還要「多玩五分鐘」; 到了第四天,他整個人像換了一個樣子—開始對爸媽吼叫、躲起來偷滑、甚至直接摔門抗議。


某天下午,他來我家時,一臉悶悶不樂,什麼話也不說。我問他是不是功課不順利,他低著頭說:「我昨天手機被沒收了啦,我才玩一點點而已…我根本沒玩夠。」

那語氣裡,不只是失落,而是一種像被剝奪什麼生存必需品的委屈

我突然意識到,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自制力差」,而是大腦出了問題。


手機的魔力不是來自內容,而是「獎賞機制」

後來我開始大量閱讀相關資料,也請教了一位在兒童心理領域深耕多年的老師,才真正了解事情的本質——這一切,其實都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

簡單來說,多巴胺會在我們「做了一件讓自己開心愉悅的事」時被釋放,比如:

看短影音、打電動、刷社群、收到讚。

這些動作,都會讓大腦迅速獲得一種「被獎勵」的感覺。但越常被刺激,門檻就越高,快感也越短。

心理學家 Adam Alter 曾警告過,現在的內容設計早已變成「針對多巴胺打造的陷阱」。

孩子一滑手機,就會像中了獎賞的套索—不滑會焦慮,滑了也不滿足。

更驚人的是,有研究指出:

  • 每天刷短影音超過 2 小時的孩子,注意力缺陷的風險會提升 67%
  • 長期沉迷遊戲的孩子中,有 45% 無法專心閱讀 30 分鐘
  • 過度依賴即時快感的孩子,前額葉皮質厚度比同齡孩子薄 15%
    這個區域,正是控制專注力、判斷力與情緒調節的核心大腦部位

所以,這根本不是小孩「故意不乖」,而是他的神經系統正在「失衡」。


是時候戒斷了,但不是用罵的

當我們說「手機成癮」,我們不是在談科技,而是在談習慣迴路

我慢慢發現,與其用命令的語氣叫孩子「不准滑手機」,不如先幫他把過度刺激的來源「降噪」,讓大腦有機會重啟。

後來我就和這位親戚的家長討論,陪孩子一起嘗試一週的「多巴胺戒斷練習」:

  • 不完全禁止手機,但限制高刺激內容(短影音、遊戲App先暫停)
  • 一起規劃「低刺激但有參與感」的活動(煮菜、散步、手作)
  • 拿掉時間壓迫,改為任務型參與(「幫我設計今天的晚餐順序」)
  • 給予每天一點點成就感,而不是只有管教與規範


第一天,他明顯坐立難安;

第三天,他開始能慢下來聽人講話; 一週後,他會主動說:「今天不要滑手機了,我陪阿嬤種花。」


你想陪的是孩子的大腦,還是手機後的情緒?

手機不是原罪,但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大腦其實還在發育中

如果大人都能為了排毒去做斷食挑戰,為什麼孩子不能來一場快感排毒,找回生活真實感的練習?

真正的陪伴,不是管他滑多久,而是帶他看見:

在沒有手機的世界裡,他依然可以感到快樂。

avatar-img
Vivian 雙語 X STEM X PBL教育經驗談
4會員
31內容數
Hi! 我是Vivian,目前是Elite Prep唯安特美語的教育顧問,專注6-14歲孩子的英語提升。當年我在美語機構工作,驚見六年級文法亂…身為家長,是否擔心孩子英文停滯? 別擔心!這裡,我分享簡單實用的ESL技巧與親子共讀秘訣,常常疑惑不知道該怎麼做?怎麼選補習班嗎?快加入我吧,陪孩子自信說英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從傳統教育體制下長大的ADHD孩子,如何在教育現場看見自身經驗,並轉化成幫助更多孩子的力量?本文分享一位教育顧問Vivian老師的自身經驗,以及給家長們的四個方向,幫助孩子在學習的路上,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方式,成為懂得愛自己、能面對挑戰、不害怕出錯的孩子。
孩子學不起來,不一定是能力問題,而是學習風格沒對上。Vivian老師延伸數學文章,分享視覺、聽覺、讀寫、動覺四大學習風格,並提供免費線上測驗,幫助家長快速了解孩子適合怎麼學,讓學習從卡關轉向順利。
孩子不是數學不好,而是還沒找到適合他的學習方式。Vivian老師以自身經驗分享:從小補習補到怕,直到在美國遇見理解她學習風格的老師,才真正學會數學。研究也指出,基因影響有限,學習歷程、家庭支持與教學方式才是關鍵。數學力不在速度,而在能不能轉得過彎。
從傳統教育體制下長大的ADHD孩子,如何在教育現場看見自身經驗,並轉化成幫助更多孩子的力量?本文分享一位教育顧問Vivian老師的自身經驗,以及給家長們的四個方向,幫助孩子在學習的路上,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方式,成為懂得愛自己、能面對挑戰、不害怕出錯的孩子。
孩子學不起來,不一定是能力問題,而是學習風格沒對上。Vivian老師延伸數學文章,分享視覺、聽覺、讀寫、動覺四大學習風格,並提供免費線上測驗,幫助家長快速了解孩子適合怎麼學,讓學習從卡關轉向順利。
孩子不是數學不好,而是還沒找到適合他的學習方式。Vivian老師以自身經驗分享:從小補習補到怕,直到在美國遇見理解她學習風格的老師,才真正學會數學。研究也指出,基因影響有限,學習歷程、家庭支持與教學方式才是關鍵。數學力不在速度,而在能不能轉得過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