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同】-一個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官員
(2015)

簡介
本片紀錄了2011至2013年間,山西省大同市的市長耿彥波,有意將這座原本的以煤礦為主的重工業城市,升格為文化古都、復原北魏都城的歷史風采,於是大刀闊斧地對居民進行拆遷、興建古城牆。
而本片導演周浩,便在耿彥波身邊,紀錄著他任上以來推動城市建設的過程,同時也記錄了拆遷居民、大同市市民眼中,耿市長的形象與評價。

相信大部分台灣觀眾,乃至於所有中國以外的人,觀賞時都希望,也一定會將重點放在「專制政府如何罔顧人民」的批判上。
例如任用制度層面的,人民大會上市長的產生是「候選人一人,投票數337票,耿彥波得票337票」這樣相當荒唐的「選舉」過程。

又例如當耿彥波登高一呼說要建城牆時,就有許多居民被強制遷徙。許多人還等不及申請到安置的住所,房子就要被拆掉了;更有人是因為戶籍、產權等因素,根本無法獲得法律的保障跟救濟,只得生活在廢墟之中,要不是喊著「我就死給你看」,就是大罵耿彥波是秦始皇暴政。

中國好幹部
然而,從紀錄片來看,無論是導演周浩本人,還是普遍的大同市市民,對這位市長都絕對不只有負面印象。
且,我認為片中所呈現的耿彥波,恰恰就是一個中國人,乃至於全華人,心目中「好官」或「明君」該有的一個典型寫照。
(當然,挑中這個記錄對象、呈現出此人的這種樣貌,應是導演無意識的)

何謂中國人心目中的好官?
你瞧過去史書上所記載的那些賢臣、士大夫:
處理公事是擇善固執、親力親為;自身則保持廉潔樸實,同時還得幾乎沒有個人生活,成日忙於工作而廢寢忘食,無時無刻不在關心民生;政務上最好還要發揚文化風氣,移風易俗、改善該地氣質。

此外,當代中國社會所讚揚的領導人,也有某些共通的特質:
對管轄地區的規劃有著高瞻遠矚的百年大計;辦事時雷厲風行,大手一揮就是各種翻江倒海的浩大工程;面對下屬與包商則要剛正不阿、疾言厲色;對待百姓是愛民如子,總是走進人群中了解大家的訴求。

再看看【大同】裡面的耿彥波,不正是集上述「傳統賢明父母官」與「共產黨好幹部」兩者於一身的好官嗎?
關於施政方針,他不斷強調比起工業或GDP,「歷史文化資產」才是一個城市能長久繁榮的關鍵,這難道不比很多台灣的草包政客有內涵、有遠見的多?
無論是對於古城牆或拆遷安置住宅的工程,他也是時不時親臨現場,檢查是否偷工減料、關心居民生活狀況,這不剛好符合我們對高官務實幹練的期待?

每次有拆遷居民在路上堵耿彥波,對他陳情訴苦時,他都認真傾聽,並馬上吩咐下屬去解決民眾的難處;
辦公辦到每天回家的時間都很短,搞到老婆必須親自來找老公、罵他怎麼不回家;
甚至,哪怕到了卸任前的最後一刻,都不忘督促地方法官對罪犯的監管、處置。
這不也是華人社會最渴望出現的「愛民如子的青天大老爺」?

無怪乎,即便耿彥波行事做風較為強硬,但當2013年耿彥波突然被調離大同市時,不僅他的部下們十分不捨,更有大批市民為此上街遊行,希望能慰留耿彥波。
(你也可以想像,為何台灣某些政治人物,例如蔣經國、例如柯文哲,會這麼受愛戴)

一個好官背後
當你看到了這層,了解為何耿彥波能在當地被視為優秀官員,才能明白在這個「好官形象」背後,某些當代中國社會型態裡存在的基本問題。

人治社會
首先,是中國社會長久以來的「人治」色彩。
城市的規劃與發展(幾乎)完全取決於地方首長,所以來了耿彥波,大家就得全部動員起來,大興土木;而耿彥波離任,換了一個新首長後,工程又完全停滯下來了。
政務執行的品質,完全取決於上頭這個人的才德,而非形成一個能良好的官僚系統,能持續、穩定地運作。

而且,當我們看到市民們總是得找耿彥波陳情,讓他親自關心所有大小事,並及時指派任務給下屬去執行。雖然被服務的民眾肯定是感恩戴德的(片中也確實如此),可觀眾一定會不禁去想:
無論是對耿彥波還是其下屬,這樣難道不會累死?為什麼不是發展出一套合理的規章制度及救濟辦法,並設立暢通的民眾服務窗口,來解決問題呢?最高首長每天都要親自解決不同民眾的問題,不僅行政效率不佳,且難保不會有朝令夕改的情況。

我的確認同耿彥波有能力、有想法的政務官,甚至願意相信,或許中共的官僚系統中,理應存在不少這樣的好官。但我愈認同這樣的好官,就愈難去忽略中國「法治」失能,對官民雙方所造成的困擾!
事實上,最終耿彥波政府最後也被這種「人治」給整到了,更高層不用任何程序跟通知,也不管之後市政是否停擺,市長說換就換,隔天就得走人。
官老爺再好、再優秀,也抵不過一個完善的法治體系啊~

大國效率
再來,是「專制極權」在追求「效率」時,無可避免地會衍生更多問題。

若說輕鬆一點的,耿彥波希望在古城中放很多文物,營造古典氛圍,於是下面就真的有人去找來很多古代的壁畫、石雕。
當一問這些文物從哪裡來,結果竟然都是從隔壁縣市的古蹟上拆下來的!
這本已夠讓人啼笑皆非了,沒想到市長還覺得沒問題,跟拆文物的人說:再多找一些,只要是清代以前的文物都可以。
由如此荒謬的對話就知道,即使耿彥波並非沒文化的草包,但至少在城市建設上,他還真不關心「文化、歷史」本身,重點在「快速地變成有文化的樣子」,已達成「特色城市」的目標。

要是談到嚴重一點的,那包括因為市長要急著蓋古城,所以一紙拆遷令下來,50萬人就得搬走,完全沒商量餘地。一些無戶籍的農民、外地人,他們無法獲得安置或補償,官員們也就兩手一攤:那是你家的事。

或者,由於古城是趕工著建起來的,可能防洪排水之類的細項,當初都沒來得及仔細規劃。於是我們就看到,一場大雨來古城就變池塘了。事後耿彥波才只能對著包商發脾氣說排水管尺寸太細。

並不是說非專制極權,所有人的權益就一定能獲得很好的保障;但是一個不以人民利益為優先考量的政體,它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對個體的犧牲肯定是更粗暴、更肆無忌憚的!
在耿彥波這種關心民眾的好官帶領下,尚且有這麼多人流離失所、求助無門,更何況遇上昏庸腐敗的領導人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發生了如此多的苦難,並非無跡可尋哪~

當隻牆上的蒼蠅
最後,值得一提的還有,這部片是怎麼被出來的。
觀看【大同】的過程,其實充滿了驚奇。在過去的印象中,由於中共的不公開、不透明,其官僚體系的實際運作過程,總是相當神秘的。
但導演周浩居然有本事,能跟著耿彥波,拍下他訪視、與屬下開會、討論決策等的種種細節,甚至還能跟到人民大會裡,一窺幹部的選舉過程。

當導演去問耿彥波說「你的手段就不能懷柔一點嗎?」、「擔心紀錄片放出的內容嗎?」這類問題時,我根本不敢想像這些問題能被問出來,沒想到對方竟然還推心置腹地回答!
即便紀錄片所呈現的肯定只有冰山一角,但這冰山一角也比主流資訊平台所能找到的還多太多了。
導演是怎麼做到的呢?

在紀錄片的末段,導演最後一次跟拍耿彥波、跟他對談時,耿彥波對導演說: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根本就忘了你的存在。」
誠如周浩導演自己說過的,拍紀錄片要「像釘在牆上的蒼蠅,靜靜地旁觀被攝者」。
長時間跟著被拍攝者,融入在其中、隱去自己的存在感,讓人們都忘記自己在場,於是,能拍下紀錄對象不經意的反應、下意識說出的真話,這或許就是拍攝紀錄片的最高境界吧……

#大同
導演、編劇、攝影、錄音 #周浩
編劇、製片人 #趙琦
攝影 #張天輝
剪輯 #于小川 #林欣民
#政治極宥派
延伸閱讀:
紀錄片【我和祖國共命運】-用屍山血海書寫的抗疫史詩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83550893787569&set=a.4595573327143144
紀錄片【登樓嘆】-登臨望祖國,淒涼長夜好夢多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79415254201133&set=a.4595573327143144
【暴雪將至】—「余」是多餘的餘,「國」是國家的國,「偉」是偉大的偉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500008510032960&set=a.1374754535891722
【讓子彈飛】-始終孤獨的革命者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473662716000873&set=a.137475453589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