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灣企業多是出口美國市場為主,故我認為針對美國每月公布的一些總經數據,就有其關注的必要,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零售銷售』等,以上數據皆攸關通膨及民間消費端的變化。
本文就綜合觀察這些數據,並探討阿嘉所觀察的產業-「北美房市」的一些變化。
而文章開始前,我們先針對名詞定義;先說『零售銷售』,簡單理解就是統計銷售的數字,上升就是需求好、下降就是需求差;但『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就複雜得多,此數據常用來判斷物價通膨的指標,也是聯準會制定利率政策的依據,指數的影響層面相當廣,數據如果太高,可能造成消費的不振,因為會使得民眾減少消費,除此之外也可能是「供不應求」所導致,也就是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根據定義,通膨又可區分為:1).成本推動型、2).需求拉動型。
成本推動型就好比近年的房價走勢,受原物料上漲、缺工及工資上漲等因素,造成指數波動;而需求推動型,簡單來說就是,供過於求(需求少)則價格下跌、供不應求(需求多)則價格上漲。
不過阿嘉非科班出身,擔心自己理解的不足,也好奇到底這些總經數據,是如何影響我所關注的產業,所幸有ChatGPT幫忙,回答得相當專業,也讓我深深感受到,那未來那些分析師、資料探勘等工作,感覺很容易被AI取代。
但想想又還好,總經變化其實也沒有這麼簡單,並不是像教科書班說的就可以解釋清楚,因為這其中其實還摻雜許多“人為”變因,比如現在全市場正在經歷『川普關稅』的血洗,所以重點還是我們如何借重AI科技的幫助,使我們做出更好的判斷,那我們就先來看看ChatGPT說了什麼吧?
ChatGPT問答
- 問:我想知道CPI對於住房的影響?
- 答: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對住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房租價格、房貸成本、投資報酬等方面。CPI的變動反映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情況,會影響住房市場的供需狀況,進而改變房價與租金。以下是CPI對住房市場的具體影響:
1. CPI 上升(通膨)對住房的影響
當CPI上升時,表示整體物價上漲,影響住房的方式包括:
(1) 租金上漲
- CPI中的「住房成本」通常包含房租,而當CPI上升時,租金往往會隨之上升;這是因為房東面臨更高的維護成本(如人力、物料、保險等),會將成本轉嫁給租客。
(2) 房價上升
- 當CPI上升時,建築材料(如鋼鐵、水泥)、人工成本和土地價格上漲,導致新屋建造成本增加,進一步推高房價;投資者可能將房地產視為抗通膨資產,增加購買需求,進一步推動房價上揚。
(3) 房貸利率可能上升
- 為了控制通膨,央行可能提高利率,導致房貸利率上升,使購房成本增加;貸款利率上升會降低購房者的負擔能力,可能導致市場需求減少,進而抑制房價過快上漲。
2. CPI 下降(通縮)對住房的影響
當CPI下降時,通常表示市場需求減弱,對住房市場的影響包括:
(1) 房價可能下跌
- 如果CPI下降是因為經濟不景氣(例如失業率上升、收入下降),房市需求可能減少,導致房價下跌;此時,投資者可能減少房地產投資,市場交易量降低。
(2) 租金可能下降或停滯
- 如果CPI下降影響到整體消費能力,房東可能難以提高租金,甚至需要降價來吸引租客;但如果CPI下降是因為科技進步或供應增加(而非經濟衰退),租金影響可能不大。
(3) 房貸利率可能降低
- 若CPI持續下降,央行可能透過降息來刺激經濟,使得房貸利率下降,鼓勵購房需求,進而支撐房價。
以下略...(刪,我們直接看結論)
- 結論:
CPI變動對住房市場有顯著影響,影響範圍包括租金、房價、貸款成本與投資回報。CPI上升通常推高房價和租金,但可能導致房貸利率上升,使購房負擔加重;CPI下降可能帶來房價與租金的下降,但若經濟衰退,則可能影響購房與投資意願。
據以上回答,我們從北美房市來談起。
從 CPI 指數觀察住房類別
上述ChatGPT告訴我們的,CPI上升或下降的兩個變因,如何影響房市,而剛好CPI指數權重最高的,如下圖(橘匡),就是住房類別(Housing),佔比達44.1%(接近快一半!),因此住房影響CPI指數就相當重要;相對來看服飾類別(黃匡)排除鞋子(Apparel less footwear)權重就相當低僅1.9%,那麼對於CPI就不太重要。

圖一、來源:BLS
因此關注“住房”指數,對於未來通膨是否能夠趨緩,央行是否持續降息,影響就相當深厚。
再看到圖一、橘框,CPI數據的住房類別Housing,年增3.9%、月增0.4%;另見圖二,Shelter 則是房租類別,佔比達35.4%,年增4.3%、月增0.4%。

圖二、來源:BLS
Housing 和Shelter 這兩個數據顯示的都是持續增長,似乎就表示,目前CPI數據持續走高,也難怪近期 FED 應該是要進入「降息循環」的,但卻如此龜速;因為 FED 為了控制通膨,不敢讓利率降的太快,但也間接壓抑了購屋者的需求。
可以看到下圖,利率雖然不再創高,但是仍維持近年約6%的水準。

來源:財經M平方
但房市影響的因素其實很複雜,CPI如果下降是因為經濟衰退,那麼民眾收入減少也會影響房市需求,而CPI如果不下降,利率就又沒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故貸款利率不降、民眾購屋負擔高,還是沒辦法帶動房市,真的相當矛盾!
因此,我又問ChatGPT:
2024-2025年北美房地產市場趨勢與展望?
- 答:
北美房地產市場近年來受到通膨、利率政策、供應短缺、經濟成長放緩等多重因素影響,市場呈現高度波動。以下是對美國與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的分析與展望:
1. 美國房地產市場分析
(1) 房價與需求
- 房價仍然維持高位,但漲幅放緩:
2020-2022年因超低利率、疫情刺激政策,房價飆升;2023-2024年,美聯儲(Fed)大幅升息,使得購房成本上升,房價漲勢趨緩,但仍處於高點;預測2024-2025年房價仍將穩定或小幅上升,主要因供應不足(新屋建造緩慢)。
- 購房需求仍受利率影響:
30年房貸利率在6.5%-7.5%區間,對買家購買力影響大;高利率導致許多潛在買家轉向租房市場,使租金上升。
(2) 供應與建案
- 供應持續緊張:
許多屋主持有低利率貸款,不願出售,造成房市存量短缺;新屋建造受高利率與建築成本影響,成長緩慢。
- 二手房市場交易低迷:
2023年美國房屋銷售量下降約20%,2024年仍面臨挑戰;但2025年若Fed降息,市場可能逐漸回暖。
(3) 房貸與利率
- 2024-2025年利率走勢關鍵:
若Fed在2024年下半年開始降息(市場預期可能降息1-3次),房貸利率可能回落至5.5%-6%,刺激市場回溫;但若通膨頑固,利率維持高位,房市將持續冷卻。
(4) 投資與租賃市場
- 租金持續上漲,但增速放緩:
由於購房負擔加重,許多家庭轉向租房,推高租金需求;但新公寓供應增加,2024-2025年租金可能趨於穩定。
- 短租市場(如Airbnb)面臨挑戰:
許多城市開始對短租市場加強監管,影響投資回報率。
以下略...(刪)
究以上回答,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段話有:「預測2024-2025年房價仍將穩定或小幅上升,主要因供應不足(新屋建造緩慢)」、「許多屋主持有低利率貸款,不願出售,造成房市存量短缺」。
而要探討供需問題,我認為可以直接看北美的“新屋”及“成屋”銷售,因為這很直接的反應就是到底有沒有人願意買房,建商是否在蓋房子?
補充解釋:新屋銷售與成屋銷售不同之處在於合約簽訂的時間點,新屋銷售是指房屋在興建之前就被買走,也就是「預售屋」的意思;觀察此數據可瞭解有多少房屋開始興建,約佔全部房屋銷售的 20% 左右。
而新屋銷售與成屋銷售變化的意涵雷同,除了顯現住宅部門的景氣狀況,也會影響房屋開工及營建、住宅相關耐久財或非耐久財(如建材,家電,家飾品等)產業。再加上這類消費金額龐大,一般民眾在做購買決策前往往會審慎考慮未來的經濟狀況,因此具有領先經濟指標的特性。通常房屋銷售率持續下降,代表經濟景氣將可能走下坡;反之則預示景氣將出現復甦。
首先,看到『新屋銷售』部分,如下圖;可以看到新屋銷售為年增,顯示預售屋的需求存在,要不建商也不會願意蓋新房,而房價中位數近年雖因為原物料通膨因素而上漲,但其實也不再創高。

來源:財經M平方
而『成屋銷售』方面,如下圖;新房蓋好之後,會進入成屋市場買賣,同樣的房價不再創高,但是成屋銷售年增卻是下滑的,顯示進入市場的新屋庫存去話的不是很好。

來源:財經M平方
而ChatGPT第一點提到,目前供給不足,我們可以看看目前「新屋庫存」的狀況,如下圖;庫存增加顯示出售的預售屋越來越多,或許表示市場是有需求存在的,而供給增加、去化不夠快的情況下,也導致庫存週轉月數上升。
雖然聽起來好像是壞消息,但不增加供給,房價就沒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

來源:財經M平方
同樣,看到下圖「成屋庫存」的部分,2022年房市需求好時,週轉天數與成屋庫存見低,而接著通膨升溫導致2022~2024年中的庫存去化不佳而上升;另可觀察到,每年年底都是成屋銷售的去化旺季,惟2025年初受到經濟前景不確定,目前又再度回升,顯示購屋者仍在觀望。

來源:財經M平方
綜合以上,我認為要刺激購屋者買氣的話,增加供給量應是未來會發生的事;邏輯是,新屋銷售及庫存能夠回升,未來就能增加成屋市場的供給,也就能使得房價不再創高,那麼購屋者的需求也將回升。
回頭來說 CPI 數據,要讓新屋及成屋市場的供給增加,那麼建商蓋房的成本也要不再創高,尤其是利率的部分,但利率又受通膨數據影響,所以我認為這就必須看到數據回落,且必須進入“溫和”通膨才行,而怎麼樣才叫做溫和呢?
彙整Housing 和Shelter過往數據,見下表;其實已不比2022~2024年間的高漲,數據是有慢慢回落的,只差還沒落到過往的2~3%溫和年增。
由此,我認為北美房市復甦還是有機會的,只要年增不再創高,搭配央行能夠持續性地降息的話,建商成本降低,購屋者利息負擔減輕,將可近一步帶動房市需求。
新屋開工&營建許可 及 零售銷售
這我們就可以看看另一項數據『新屋開工&營建許可』,以確認現階段來說,到底是有沒有在蓋房子?如下圖;2022年前北美房市正熱時,新屋開工及營建許可數據出現高檔,而近期在回落之後,「新屋開工」數似乎也開始有觸底回升的趨勢,目前就只差「營建許可」能否跟著向上。

來源:財經M平方
我們再搭配2月份『零售銷售』數據來看,如下圖;整體零售銷售月增0.2%、年增3.1%,而Building material為「建築材料」月增0.2%、年增-0.7%,“月增”顯示建築材料銷售是有慢慢增加的趨勢。

來源:Census
但再看到下圖,若是將過去數據拉出來看,其實目前仍呈現下彎趨勢;而圖中也可發現,2022年前房市需求熱時,此數據是呈現一路向上走勢,可搭配『新屋開工&營建許可』的數據來看。

來源:Census
也可以說「零售銷售」屬於需求面,「新屋開工及營建許可」則為供給面,未來若兩個數據皆向上,即為房市轉好的指標,可密切關注。
小結:
因“住房”佔CPI數據的顯著地位,故以此數據來判斷未來CPI物價指數的上升或下降,進而就必須觀察房市的供需狀況;以新屋及成屋的銷售狀況來說,目前房市庫存已有增加趨勢,供給增加通常房價就能夠下降,而CPI物價指數也才有機會下降。
但零售數據顯示“建築材料”銷售狀況不佳,搭配“新屋開工”年增率仍為負值,故仍未見復甦訊號;阿嘉認為根本原因來自於央行利率只要能夠進一步下降,方可帶動消費者買氣,以及降低建商成本,進而推動整體房市循環向上。
簡而言之,問題就是出在利率!!
而於阿嘉寫作的同時,3/28也公佈了另一個觀察通膨的重要指標,也是FOMC利率決策會議的參考依據-『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
我們接續討論...
PCE 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
因為CPI和PCE都是通膨指標,但和CPI還是有需多差異,故我問ChatGPT:我想知道CPI和PCE對於住房的影響?
- 答:
PCE(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和CPI(消費者價格指數)都是衡量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它們對住房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住房成本的變化
- CPI中的住房權重較高:CPI包含“住房”這一類別,包括房租、業主等效租金(OER)等。若CPI上漲,表明住房成本上升,可能影響房屋租賃市場及購房需求。
- PCE對住房的衡量方式不同:PCE住房部分的權重較低,更多關注實際消費,而非房屋投資。因此,PCE對住房市場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但仍能反映住房服務的價格趨勢。
2. 利率和抵押貸款成本
- 通脹上升 → 美聯儲可能加息:如果CPI和PCE都顯示通脹上升,美聯儲可能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脹,這會導致抵押貸款利率上升,使購房成本增加,從而抑制購房需求。
- 通脹下降 → 降息可能性增加:若CPI和PCE顯示通脹回落,美聯儲可能降息,降低抵押貸款利率,刺激購房需求和房價上漲。
3. 房價的影響
- 通脹壓力推動房價上漲:當PCE和CPI上漲時,建築成本(包括原材料、人工)增加,導致新建房屋成本上升,最终推高房價。
- 消費者購買力受影響:若通脹過高,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可能降低購房能力,抑制住房需求。
4. 租賃市場的影響
- 高通脹時期租金可能上升:CPI中的租金部分較為重要,當通脹上漲,房東通常會提高租金,以應對更高的維護和營運成本。
- 若利率高企,更多人選擇租房:當利率上升導致購房成本過高,更多人可能轉向租房市場,從而推高租金價格。
- 總結
PCE和CPI影響住房的方式主要通過住房成本、利率、房價和租賃市場四個方面。如果通脹(PCE和CPI)上升,通常會推高住房成本和租金,並可能導致利率上升,抑制購房需求。而通脹下降可能會带来寬鬆的貨幣政策,使購房變得更容易,進而推動房價上漲。
以上ChatGPT回答可以知道,PCE、CPI兩者都是衡量通貨膨漲的指標,但PCE更多關注實際消費,而非房屋投資;意思是說,PCE著重在“個人”日常開銷的消費支出能力,而非住房這類大額的開銷。
(以下節錄股感知識庫)
故目前FED更傾向以PCE作為關注通貨膨脹的數據,同時也是制定貨幣政策時,主要參考的指標,並以2%的PCE年增率作為其施政的參考基準。
而原因為PCE較CPI的調查範圍更廣,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PCE總額約占全國GDP的70%,CPI涵蓋範圍僅約PCE的75%;以及較不會受到單一商品,例如石油、食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影響,因此實際上PCE才是FED在制定貨幣政策時的指標;另外則是PCE的調整頻率較頻繁,更能反映實際的通貨膨脹情形,詳見比較圖如下。
但其實『PCE』和『CPI』的走勢還是差不多的,如下圖;故阿嘉仍傾向綜合觀察,尤其CPI住房占比高達4成。
好吧!言歸正傳,那麼最近 PCE 發生了什麼事呢?參考新聞連結。
剛說到美國央行是以2%的PCE年增率作為其施政的參考基準點,而見下圖;近年的核心PCE仍未低於2%,3月份公佈PCE扣除食物及能源的核心通膨更達2.8%!

來源:BEA
這麼說來,短期內可能還是看不到央行有再進一步降息的可能性,那麼北美房市雖然仍處於「供需失衡」的狀態,但根本問題『利率』還是不見轉圜,投資相關類股的投資人,有可能還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應相當小心。
最後,還是不免俗來談談觀察個股吧!
*觀察個股
回頭看到上(圖二)、CPI細項的部分,發現尤以窗簾Window coverings,年增達5.7%,北美房市窗簾類股的—億豐(8464),可能就是潛在投資機會。
如下圖,長期來說億豐的營收就與『新屋開工vs.營建許可』呈現亦步亦趨。

上圖億豐2月份營收下滑為季節性因素,但公司的潛在不確定因素是「墨西哥關稅」問題,故阿嘉可能會先跳過這檔。
且比起同業,億豐的評價一直都不低,見下圖;而在市場不好時,投資這類成長股,就必須要謹慎小心一點。

股價淨值比、來源:財報狗
相反的,除了窗簾以外,我認為還可以觀察“股價淨值比”偏低的扣件業者—世豐(2065),如下圖;且公司今年度配息達 2.7元,換算殖利率達5%以上,具下檔保護。

股價淨值比河流圖、來源:財報狗
世豐的扣件出口主要為北美市場,可以看到公司營收趨勢也是跟著『新屋開工vs.營建許可』走。

另外,台灣為扣件出口大國,如下圖;2月雖然出口衰退,且近年來台灣的扣件業者,不少皆面臨閉廠潮,另外利空消息就是川普對於越南的「鋼鐵關稅」延伸至“扣件”類別;但觀察世豐營收反而不受影響、仍見增長,可再確認公司的營收比起同業來說是否有產生質變。

參考報導連結:
報導中指出:以期明年第二季起整體效益逐步發酵,並朝向下半年正式步入每月達600噸量產階段。(等於每年貢獻7,200噸產能)

據上圖,目前世豐產能為23,500噸,等於年增3成!其實也是不小的成長,而公司旗下還有兄弟公司-世鎧(2063),不同於世豐的主要市場為美國、世鎧則是歐洲,故未來或許也能間接受惠“烏俄戰後”重建商機,可以持續追蹤後續發展。
以上分享,非投資建議,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