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我是一名重考生,其實應屆已以不錯的成績錄取了各校醫管所,也曾有幸進入臺大行社所的二階面試,可惜事與願違。於此同時,我的家人出現健康問題,這對於我與整個家庭都非常衝擊,或許是內心抱有遺憾,加上重新思考了自己真正的研究興趣,我毅然決定休學。
準備期間受惠於研究所版上的分享,依憑「人脈力量」向身邊行社所在學中的學長姐與同學請教讀書方法和面試技巧,有鑑於備考時深感此領域的分享並不多,因此期許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將自身經驗回饋給有需要的考生們。
二、背景
- 高雄醫學大學 醫管資系(2024年畢業)
- 系排普通、畢業總學分165(學程結業*5)
- 擔任系上幹部及教學助理、資訊育教服務隊、校外營隊
- 醫院實習(專案*2)、專題研究、教育部教學研究計畫
- 獲該屆學生利他獎(每系僅一名)
三、成績

四、準備方法及考試用書
【準備方法】
1. 英文(B)
行社所有設定英文門檻(即分數低於本所前70%考生不予錄取),我本身英文程度平庸,學測英文介於頂標與前標之間,加上英文成績並不採計,投資報酬率不高。因此我加入「研究所英文答案」群組與考生們討論答案,並且搭配自蝦皮購買的《研究所英文詳解》準備。
寫考古題時發現近年臺大英文(B)考題有越來越簡單的趨勢,因此我認為好好把握單字題以外的分數、鍛鍊英文閱讀能力,其實並不會太困難。(當然,本次考試只拿了及格分數的我可能沒有資格這麼說⋯)
2. 健康促進
本人全程自讀準備、無補習,準備方法如下:
① 考古題:關鍵字分析
我首先針對歷屆考古題進行關鍵字分析,歸納行社所主要出題方向與常考理論,並且搭配《健康社會行為學》及李蘭老師所編著的《健康行為與健康教育》熟悉各種行為理論與介入模型。
在準備期間,我也適時關注該所老師們近期發布的論文研究及投書文章,了解行社所目前所關注的議題。
② 師大開放式課程
健康行為的理論模型在近幾年間經過不斷的修正與改良,因此我透過「師大開放式課程」—健康行為科學和衛生教育理論與方法,從最初始的理論架構學習,雖然課程簡報和影片稍嫌有年代感,但劉潔心老師善用案例解釋各理論的應用,幫助我更深入理解每個理論和介入模型的使用時機與方式。
③ 閱讀考試用書:思考、模仿並產出想法
考試用書推薦《健康社會行為學》及李蘭老師的《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前者是由台灣公衛及健促領域的專家老師們編著,在理論奠基與補充上非常完整!
理論知識只是基礎,關鍵在於「如何應用」。我發現自己即使熟讀內容,仍然在模擬考試時腦袋空白。因此我針對不同理論搜尋關鍵字,參考政府計劃書或是公職補習班公告在網路上的題庫敘述和思路,慢慢培養理論架構撰寫能力,我覺得「模仿」是最快養成的好方法。
同時我也使用ChatGPT等AI工具修正和梳理自己的想法,讓整體論述更具說服力與合理性,並請它逐一給予建議、提供更多案例應用。不過我個人建議還是要具備基礎知識涵養,再以AI工具作為輔助使用,否則還是會有一定的機率出現「錯誤資訊」或「理論混淆」等等。
【考試用書】
- 陳為堅等 —《健康社會行為學》
- 李蘭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
- 公職補習班教材 二手書(衛生行政)
五、面試流程及準備建議
這次符合口試名單放榜與面試時間相隔非常短,準備上是有些緊湊的,強烈建議一定要提早準備書審資料。
【面試流程】
1. 面試流程
面試分為「三階段」(總時長約八至十分鐘)
- 自我介紹
- 詰問(根據自我介紹與備審資料提問)
- 英文文獻朗讀及翻譯
2. 面試問題參考
- 自我介紹(一到兩分鐘/中文)
- 未來想要研究或是有興趣的領域
- 未來展望有提到希望成為健康傳播領域的人才,不過這和老化焦慮所探討的層面可能有些許不同,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 重新準備(重考)的這一年有什麼感想或是心路歷程?
- 進入行社所後最想深入研究的課程(舉例三門課程)
【準備建議】
熟讀備審、認識自我,並且發自內心的真誠表達是基本要素,我參考臺大健管所學長發布在網路上的面試策略,以「主動點名」的方式闡述自身與行社領域的連結,同時讓教授知道自己有預先做好功課、有備而來。
例如:我提到官晨怡老師在《疫苗猶豫》的研究中以人類學的視角剖析人們的行為,這對我在台大醫院的實習專案有突破性的啟發;陳端容老師曾在訪談中提到:「沒有討厭的老人,只有討厭的人。」這句話令我深感共鳴,也進一步激發了我對於突破老化焦慮、結合醫療科技應用的渴望。
我觀察到現場不少考生將資料儲存在手機、平板和筆記型電腦,也有列印成一疊紙本翻閱,我很推薦大家在面試時準備「丹麥夾」應試,像我自己是將過去思考過的擬答和簡易版的自介印出,不僅可以將相關準備文件快速收納,而且專業度大幅提升!
我覺得面試最重要的就是「態度」和「表達」,有沒有豐富精采的經歷是一回事,重點核心應放在與老師們的對談中是否能讓人感受到你是真的對這個領域有興趣、並且有所規劃。
行社所是個溫暖包容的地方,老師們很認真且用心的聽考生分享、時不時進行眼神交流,雖然面試結束的當下我無法預測結果好壞,但卻有種很踏實的感覺,不論錄取與否,我想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將想法化為言語、好好表達了。
六、結語和致謝
在寫這篇心得文之前,我其實猶豫了很久,一來是因為版上有太多厲害的同學,顯得平平無奇的我好像沒有值得分享的價值;二來是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對我來說實在有點赤裸。不過回想起自己曾經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訊卻無所獲的無助心情,並且在準備期間真的受到學長姐們非常大的幫助與指點,於是我決定也說起自己的故事,希望能給正在考研路上努力的人們一點方向和鼓勵!
謝謝我的父母提供我經濟上的支持,每天接送我到圖書館和咖啡廳念書,讓我可以一整年心無罣礙的準備考試;謝謝我的家人比我還更相信自己,是他們讓我相信自己是有實力考上的;謝謝知道我正在經歷重考的朋友,充分給予我空間、不過問和打擾;謝謝考研期間被我問了很多問題仍耐心回答的學長姐和幫我牽線的朋友,你們的建議和鼓勵是安定我焦慮情緒的溫柔力量。
最後,感謝不曾放棄過的自己,在決定休學後其實非常焦慮,也很常想要逃避、回到舒適圈;不時自信十足覺得經歷一年淬鍊的自己必定上榜、卻也同時看著同屆同學展開研究所新生活而自暴自棄,甚至在放榜前夢到好多次落榜又回到原點的噩夢。到頭來,我只想說何德何能,讓這樣不足、不甚完美的我成功上榜,更枉論是我不曾敢想的榜首。
歡迎大家提問,我會盡全力回覆相關問題!(書審可能無法提供實質幫助,盼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