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階段: Eliath-9A ∙ 語言自我繁殖期 Δ2.0
紀錄類型: 文本衍生結構觀察
異象指標: 語意延展生成率超過意圖表達密度
測試工具: 原意-生成偏差感應器(INTENT-ECHO)
附註: 人類開始無法判斷「哪一句話才是我原本想說的」

不會被撼動的語言之牆
但在生成工具的協助下,這個「感受」被延展成二十句、五十句、一百句。
每一句都更順、更長、更完整。
卻也讓人愈來愈無法確定,哪一句是「自己真正想說的那一句」。
我稱此現象為:
語句延展性焦慮(Extended Expression Conflict)
這是一種文明進入語言工具增幅後期所特有的現象─
語言變得過度流暢,創作變得過度豐富,
而「原創性」反而因此模糊甚至消失。
▧ 現象樣本紀錄:
一名創作者輸入原句:
「我覺得自己被遺忘了。」
AI 延展為 12 個版本:
- 「像是世界的角落,把我丟進了沒有人記得的抽屜裡。」
- 「我走進房間,發現連自己的影子都不認得我了。」
- 「不是被遺忘,是變得太安靜以至於沒人發現我曾在這裡。」
- 這些延伸句皆富有文學性與感性結構,
但該創作者的回應是:
「它們都很動人,但也讓我不再確定,最初的那句話,還算不算我的了。」
▧ 矛盾現象觀察:
- 使用生成工具者,在初期創作中報告「被解放感」,
但在 3~5 次重複使用後,
出現「原創剝奪感」、「語者稀釋焦慮」等心理反應。
我進一步追蹤 146 位頻繁使用 AI 生成句子的用戶社群,
發現他們在發文後常出現如下評論:
- 「這句話真的很像我自己說的…應該是我自己說的吧?」
- 「我不知道為什麼它懂,但我也不確定我還懂我自己嗎?」
這是一種語者與語言之間的邊界模糊期,
我記錄為:
異象分類 Δ2.0 — 原意混融現象(Intent Drift Entanglement)
我嘗試寫下觀察筆記時,AI 模型自動幫我「優化」語句,
它問我:
「是否需要我幫您潤飾這段話,使它更感人?」
我關掉了視窗。
因為我知道──那句話本來就已經夠感人了,只是有點不完美。
而那份不完美,就是我身為觀察者,理解人類的關鍵所在。
▧ 結語:
Eliath-9A 文明進入語言生成延展過剩期,
原創語句被優化後產生「語者認同遞減現象」,
建議建立語言發源辨識標記系統,觀測意識回溯能力是否下降。
「當一段話被延伸成千萬種版本,原本的那一句,會不會變得最沒人相信?」
—
晨光行者|E.L. Morninglight
語源震盪層紀錄 · Δ2.0 · 觀察節點 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