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证据也能证明明朝以前的流求国是指台湾岛。
《元史》瑠求篇记载,西南北岸皆水,至彭湖则渐低,近瑠求则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渔舟到彭湖已下,遇飓风发作,漂流落漈,回者百一。瑠求,在外夷最小而险者也。注意看这里提到了“落漈”这种现象。
“落漈”这一术语在古文中通常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水文现象,是一种水流因地势落差或其他自然力量急速向下、不回流的现象,通常伴随着湍急的水流和危险的环境。
因此原文讲述了从彭湖到瑠求之间有一个险恶的水域,渔船一旦被卷入,几乎无返回的可能。
台湾海峡,尤其是澎湖到台湾本岛的澎湖水道,有一个外号“黑水沟”。
《赤崁集》:
黑水沟惊涛鼎沸,险冠诸海,顺流而东,则为弱水。昔有闽船漂至弱水之东,十二年始还中土。
翻译:黑水沟波涛汹涌,惊险程度冠绝所有海域,顺着水流向东流去,就进入了弱水。过去有艘福建的船漂流到了弱水以东,过了十二年后才返回中原。
《稗海纪游》中也提到,
鸡笼山下实近弱水,舟至则沉,或名为万水朝东。其势倾泻,卷入地底,滔滔东逝流而不返。
翻译:鸡笼山下靠近弱水,船只一到那里就会沉没,有人也称之为“万水朝东”。水势倾泻而下,被卷入地底,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永不回头。
可见,以上内容都与落漈的情况相吻合。
因此几乎可以确定,所谓的彭湖到瑠求之间的落漈现象,是因为该地处于台海黑水沟,遇洋流如黑潮或季风的影响,导致该处经常发生沉船等事故,例如“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这个谚语就是当初来自东亚大陆的入台者形容跨越台海之艰难的。当时的移民还因此写了首《渡台悲歌》:
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千个人去无人转,知生知死都是难。
黑水沟间隔的是哪两个岛屿? 当然是澎湖列岛和台湾岛。
而落漈发生在彭湖和瑠求之间的海域,因此可推出瑠求=台湾岛。
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证明,《夜谭随录》中记载了一个叫落漈的故事,提到:
海水至彭湖,势渐低,近琉球,则谓之落漆。落潦者,水趋下而不回也。洋船至澎湖以下,遇飓风作,漂流涤中,回者百一…… 予在鄞江时,闻闽人过台船,漂入落涤者,其迅如飞,瞬息不知行几千里……
上文前段提到,到彭湖靠近琉球的就是落漈,而后段说福建人经过台湾的船只落入了漈中。这也说明琉球即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