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清晨總是特別冷,王宇站在公車站牌前,手插在口袋裡,腳尖輕輕摩擦著地面取暖。這條通勤路線他已經走了三年,從初進公司時的滿腔熱血,到現在的機械習慣,每天都是一樣的風景、一樣的步調。
但今天,心境有些不同。手機裡的郵件提醒他,一位新客戶剛確認了合作案,一筆 8000 元的報酬,比他過去所有的案子都來得高。他原本以為會很興奮,但內心卻有一種奇怪的平靜。這種平靜來自一種確定感——他的副業正在走上正軌,他真的開始為自己賺錢了。而問題也變得更加現實。
「如果副業能持續成長,我還需要繼續上班嗎?」
這個問題在腦海裡盤旋了一整天。
回到辦公室,他還是照常開會、回信、做簡報,但心思已經開始抽離。過去,他認為自己對這份工作還有些許熱情,但現在,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只是在履行義務。
午休時間,他打開計算機,盤點自己的財務狀況——存款 12 萬,副業目前每月收入 8000~12000 元,雖然還不夠完全取代正職薪水,但已經有了雛形。如果現在辭職,他至少有半年的時間可以嘗試發展,看看自己能不能真正撐起來。
但風險也擺在眼前。
如果半年後副業沒能穩定,他可能得重新回到職場,而那時候,市場環境是否還允許他找到同樣的工作?他捨得放棄這份固定薪水嗎?
「安全感 vs. 自由」
這是所有想離開老鼠賽道的人,終究要面對的選擇。
晚上回到家,他沒有急著做決定,而是開始做一件事——列出「最壞的情況」和「最好的情況」。
最壞的情況:
最好的情況:
寫完之後,他發現——最壞的情況真的那麼糟嗎?
如果半年後真的要回去找工作,那又如何?他本來就是有工作能力的人,現在的副業也讓他學到了更多技能,就算回職場,競爭力也不會下降。
至於存款變少、短期內的生活壓力增加……這其實是所有轉型的人都必須經歷的陣痛期。如果他連這點風險都不願承受,那他根本不適合追求自由。
「如果不試試,我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
這一刻,他的決定變得清晰了。
第二天,他準備了一封辭職信,但沒有立刻遞出去。他決定再給自己一個月時間,把副業調整到更穩定的狀態,把手上的客戶關係經營得更好,讓轉變不會那麼劇烈。
這不是放棄職場,而是進入一個新的挑戰。
下班後,他走出公司,這條他走了無數次的街道,今天看起來有點不一樣。霓虹燈閃爍,行人穿梭,冷風裡帶著一點興奮的顫抖。他知道,自己的路已經開始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