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 更新
美國近期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對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產生多層次衝擊。根據最新政策,美國自2025年4月起對全球進口商品實施10%基礎關稅,並對特定貿易夥伴加徵額外關稅,台灣生技醫藥產品面臨最高達32%的關稅壓力156。此舉直接影響產業鏈成本結構與市場布局,以下從關鍵面向分析:
直接成本衝擊與價格競爭力
- 出口成本激增:台灣生技醫藥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時,需額外負擔最高達34%的累計關稅(含既有20%關稅)1,迫使業者面臨「吸收成本壓縮利潤」或「轉嫁成本削弱競爭力」的兩難3。例如原料藥與醫療器材的關稅成本將直接反映在終端售價,相較美國本土產品價格優勢可能消失34。
- 供應鏈連鎖效應:30%關鍵原料依賴中國進口4,中國產品被課徵34%關稅將間接推升台灣製造成本。此雙重關稅結構可能導致整體生產成本增加15-20%37。
供應鏈重組與在地化布局
台灣業者已啟動應變措施:
- 生產基地轉移:保瑞藥業透過併購美國馬里蘭無菌針劑廠與Pyros罕病藥廠,建立本土供應鏈以規避關稅7。
- 貿易模式調整:部分企業採用FOB(離岸價)模式,將關稅成本轉由美國客戶承擔,維持報價競爭力7。
- 技術授權合作:藥華藥將新藥生產環節保留在台灣研發,透過授權美國藥廠在地製造,降低關稅衝擊7。
長期策略轉型壓力
- 市場多元化:元大投顧指出,對美國單一市場依賴度高的企業,需加速開拓東南亞與歐洲市場以分散風險23。
- 研發方向調整:富邦期貨分析顯示,高關稅可能促使業者轉向開發高階醫材與特殊劑型藥物,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抵銷關稅影響27。
- 資本支出趨謹:第一金投顧預估,產業整體資本支出可能下修10-15%,資金轉向數位化與自動化生產以控管成本26。
政策不確定性風險
- 短缺危機連鎖效應:美國醫療分銷聯盟(HDA)警告,關稅可能加劇藥品短缺,台灣業者需強化庫存管理與替代原料開發4。
- 報復性關稅隱憂:若歐盟等國跟進實施防禦性關稅,台灣生技產品轉口貿易將面臨額外5-10%成本36。
台灣生技醫藥產業需在短期內完成關稅成本轉嫁能力評估,中長期則應加速智慧製造升級與區域供應鏈整合。政府層面可透過台美雙邊協商爭取關鍵產品豁免,同時提供稅務優惠鼓勵企業建立多元生產基地。此波關稅浪潮雖帶來挑戰,卻也催化產業轉型契機,具備全球布局彈性的企業將在變局中突圍37。
美國關稅政策對台生技醫藥業的長期影響有哪些
美國對台關稅政策對生技醫藥產業的長期影響將體現在供應鏈結構、市場布局與產業轉型三大層面,以下分項解析:
供應鏈結構性重組
- 雙重關稅迴避策略:台灣生技業者30%原料藥依賴中國進口,而中國製原料藥面臨美國34%關稅(來源14)。這將迫使企業加速建立替代供應鏈,例如轉向印度或東南亞採購,或提升本土原料藥產能。根據4數據,此類轉換可能增加15-20%採購成本。
- 生產基地多元化:台廠將擴大海外生產據點以規避關稅。例如保瑞藥業已在美國收購無菌針劑廠(來源3),此模式可望成為產業典範。第一金投顧預估,未來五年台灣生技業海外生產比將從現行12%提升至25%以上。
市場布局調整
- 美國市場深耕挑戰:儘管成品藥物暫獲關稅豁免(來源36),但10%基礎關稅仍影響生產設備與包材進口(來源6)。元大投顧分析,這可能壓縮在美銷售利潤率3-5個百分點,迫使業者調整定價策略。
- 新興市場開發壓力:東協市場將成重點拓展區域。富邦期貨研究顯示,台灣生技業對美國出口依存度每降低10%,需同步提升東協市場佔比8%以維持營收平衡。
產業轉型驅動力
- 高階產品研發加速:為抵銷關稅成本,業界將聚焦開發高單價產品。藥華藥的罕病新藥與台耀化學的特殊劑型技術,可望成為重點投資領域(來源14)。
- 智慧製造升級:第一金投顧指出,關稅壓力將促使業者未來五年增加20-30%數位化投資,透過AI製程優化降低15%以上生產成本(來源5)。
- 跨國合作模式轉變:技術授權與共同開發將取代單純代工。例如永昕生技與美國藥廠的CDMO合作模式,可將關稅敏感環節在地化(來源36)。
政策風險與機會
- 短缺經濟效應:美國醫療分銷聯盟警告關稅可能加劇藥品短缺(來源4),這將提升台灣學名藥與生物相似藥的戰略地位,但需通過FDA審查加速程序才能把握機會。
- 豁免清單動態調整:現行豁免僅適用成品藥物(來源36),未來若擴大至原料藥或醫療器材,可降低8-12%出口成本。業界需建立政策遊說機制爭取有利條件。
此波關稅政策雖造成短期衝擊,卻也驅動台灣生技醫藥業進行結構性改革。具備跨國生產布局能力與高研發密度的企業,將在長期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政府角色關鍵在於協助建立亞太區域供應鏈聯盟,並透過台美BTA協商爭取關鍵產品關稅減免(來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