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athlon 不只是價格破壞者,更是供應鏈重構者。當品牌從設計到零售一手包辦,台灣長年仰賴分工與效率的自行車產業,該如何面對這場製造邏輯的重組戰?本文從品牌策略、產品模組、供應鏈挑戰三面向切入,檢視 MIT 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下一步角色。
一、品牌結構重塑:Decathlon 的垂直整合模式
Decathlon 採取垂直整合營運模式:從產品設計、研發、測試,到製造、物流與零售,幾乎全數掌握在自己手中。- 98% 產品由內部設計
- 超過九成為自有品牌
- 訂價與調整節奏主導權完全內控
在自行車領域,從入門車到電輔車,Decathlon 擁有自家車架設計與測試團隊,讓反應速度與成本控制皆優於傳統品牌。
二、子品牌矩陣:從 Rockrider 到 Van Rysel 的市場佈局
Decathlon 根據使用情境打造子品牌矩陣:
- 🚵♀️ Rockrider:登山車專線
- 🚴♂️ Riverside:休閒旅行與混合路況
- 🛣️ Triban:入門級公路車
- 🏁 Van Rysel:競賽等級公路車
這種以使用導向拆分的品牌架構,讓 Decathlon 更易滲透市場,也讓台廠面臨更多元且複雜的合作門檻。
三、MIT 製造角色:支撐還是被掏空?
Decathlon 在台中設有採購中心,長年與超過 60 家供應商合作,KMC 鏈條、Tektro 煞車、Wellgo 踏板……MIT 製造,是這個品牌成功的基礎之一。
但問題是:價值主導權在誰手中?
當品牌決定產品規格、模組、通訊協定與碳足跡要求,台灣若僅止於製造端參與,就可能被困在低利潤的價格區間。
四、系統化供應鏈:模組化、碳透明與一站式服務
Decathlon 正以全新邏輯重塑供應鏈標準:
- 要模組化,不只是單一零件
- 要一站式服務,不是分工外包
- 要碳透明與數據化,不只是交貨準時
對台灣廠商而言,這是一場從工藝製程轉為系統解決方案的必修課。
五、台灣廠商的挑戰:從代工到解決方案共創
供應鏈新遊戲的語言,是整合、模組、責任與協作。
從過去只談價格與交期的代工角色,台廠必須走向能「共創產品」、「理解品牌定位」、「同步產品節奏」的轉型路線。
這需要的不只是技術,而是能被信任的供應思維與語言力。
六、結語:下一個供應鏈新秩序的「整合型解決者」
Decathlon 的製造邏輯,正在成為國際品牌的新常態。
台灣自行車產業曾靠效率與品質站上全球,如今該問的是:當品牌開始自己定規則,我們還能貢獻什麼?
答案,也許就在我們能否成為下一個「整合型解決者」。
📣 系列預告文案
【系列預告|Decathlon 崛起背後的 MIT 隱形挑戰】
Decathlon,這個被稱為「運動界的 IKEA」的品牌,正以極高效率重塑全球運動產業。 但你知道嗎?它的背後,有一整個來自台灣的供應鏈在支撐——卻也可能正在失去主導地位。 接下來四週,我將發表完整觀察系列,從品牌策略到供應邏輯,拆解台灣自行車業在這場重構中的位置與下一步, 文章將同步發佈於「二輪解密人」,每週二見!(可追蹤專欄,別錯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