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與音符共舞---記述鋼琴家盧易之在金邊獨奏音樂會 Spiritual Dance with Musical Notes

一、夜晚預備音符
我太太的眼裏看上去有一種平和流出,仿佛她早已了解這座城市沒有鋼琴聲的孤寂,今晚在這裏鋼琴師彈奏出的音樂美妙會讓這裏的一切迷失。我們一起走到樓上,到達音樂廳外是一個長長的走廊,門外放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籃,讓每一個靜靜通過那裏的人們都被花簇觸碰。外面世界的喧囂和繁雜都在這裏被隔開,所有的時間似乎都為這一刻停歇下來。走進大廳,我們選擇坐在了最前面的那一排,當看見臺上的大鋼琴,我的心似乎被某種無形的力量拉開,渴望去觸摸那個鋼琴和鋼琴師將要帶出的音樂空域。今晚的演出,是著名鋼琴家臺北藝術大學盧易之教授,他將為我們奏響一首首莫扎特和肖邦的曲目,都是作曲家們充滿深意,技術上也是難度很大的古典組曲。
夜晚七點,音樂會在Impress 大廳揭幕。座無虛席,燈光收斂為一束,在舞台正中央照亮一架靜靜等侯的鋼琴——它黑得像夜晚深處,卻又溫潤如新月。盧易之從後臺快步登場,他的雙手似乎還未觸鍵,靈似乎已先行。他穿著一襲深黑色的西裝,面帶自信和微笑的表情,他的雙手輕輕放在鍵盤上,彷彿與鋼琴合為一體。琴聲響起音符帶出的美妙充滿了整個大廳。那一刻,我不禁閉上了眼睛,讓一切音符和情感流入我的內心。音樂中時間也開始改變了模樣,像是無聲的波浪輕拍著我的心靈。每一個音符,都是一顆沉甸甸的種子,悄然在旋律催生下心底發芽,茁壯起來。當莫札特F大調奏鳴曲的第一個音符響起,我感覺時光並非往前走,而是迴旋在那裏,在我們之中打開一道通往內裡深處的門。

二、心靈的共鳴
我不是懂音樂的人,卻在那晚,被音樂深深擁抱。莫扎特,蕭邦——那些或澎湃、或輕盈、或哀愁,或掙扎,或充滿向上的愛意,那些旋律不是技藝的炫耀,而是一場對在座的人信仰的見證。彷彿他每一個觸鍵都不是指尖,而是靈與靈之間的呼應。尤其蕭邦的四首敘事曲如風中的祈禱——它不為眾人聽見,只為那在天上的耳所傾聽。
我閉上眼,音符如羽,飄進我心裡最幽微的角落,隨著鋼琴曲從高亢進入細柔,旋律不斷在我耳邊擴散開來,彷彿化作一種無形的力量,將我與這個大廳的邊界模糊。每一個音符的跳動飛舞,都像是心臟的脈搏,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與渴望。我覺得自己被音樂的美妙深深包圍,被那細膩的情感撫慰觸摸,也被它深邃的力量所牽引。盧易之的指尖在鍵盤上滑過,音符在空氣中迸發,形成一種光亮的弧線,穿越時空,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界限,直接觸及靈魂的最深處。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音樂會,而是一場心靈的旅行。在盧易之彈奏的莫扎特肖邦音樂旋律中,我彷彿看見了那片被遺忘的土地,那些從未被唱出的歌聲,那些埋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夢想都一一爆發出來。前排一位男士不停地抹眼淚,就知道那音樂的力量經盧易之的手演奏被釋放出來,讓音符的跳動栩栩如生,將那些看不見的情感與思緒凝聚在一起,讓每一個人感受到自己和作曲家演奏家整全的靈裡共鳴。
他演奏的莫扎特和肖邦的曲目不僅僅是一段旋律,而是一條心靈脈絡,一個個故事,將我帶入了一個由演奏家的手指揮舞的那既真實又抽象的空間。那是一個無法言喻的空間,既無形捉摸卻又敲擊耳膜下的的確確的存在。每一個音符的高低起伏,都像是通向並達到光亮的引路人,而曲目帶向的地方,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終極答案,那就是上帝的國度。音符像是隨著思緒漂浮的碎片,隨風飄蕩,卻又無聲無息地在上帝的恩典中重新拼湊成一幅新天新地那完美的畫。

三、音樂的隱喻
隨著音樂的深入,我的思緒也漸漸變得模糊。盧易之的演奏越來越輕盈,仿佛音符在空氣中逐漸變得透明,像是一層薄霧,將我包圍。我無法確定自己到底處在現實中,還是那個音符構建的美妙境界裡。音樂不再是單純的旋律,它成了一個充滿隱喻的故事,一個逐步揭示的生命真相。
每一次音符的跳動,像是心靈的呼吸。那份微妙的感覺,無法用語言表達,卻無比真實。我開始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場音樂會,它是一次心靈的覺醒,一次對自我的探索。音樂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在告訴我,這個世界的美麗並非表面,而是在於那些被忽略的瞬間,那些人與人之間看不見的聯繫,那充滿每個角落和人心的上帝恩典。
當盧易之的手指飛快地在鋼琴上跳動時,我感覺到自己仿佛變成了一片飄零的葉子,在音符的風中飛舞。音符交織成一幅幅畫面,時而明亮,時而昏暗,時而激昂,時而平靜。我無法分辨它們如何將觀衆的心境帶到這樣美妙的情景,期待內心深處也投下影音和鋼琴師的多重意義。每一次心跳,都和音樂的節奏緊密相扣,彷彿我自己就是音符的一部分,無法分離,無法逃脫。

四、超越的存在
每當盧易之演奏時,他的眼神總是那麼沉靜,那麼虔誠。他不僅僅是在演奏音樂,更像是在禱告。在他的指尖下,音符不再是音符,它們變成了神的使者,帶著神的旨意,輕輕地飛進每一個聽眾的心中。每一個音符都如同神的微笑,溫柔地撫慰每一個靈魂。
隨著音樂的進行,我開始有了某種奇異的感覺。音符不再僅僅是樂曲的一部分,而是變成了我與上帝之間的一種連接。在每一個音符的跳動中,我看見了過去的自己,曾經的掙扎與迷茫,曾經對世界的懷疑與不確定。但當音樂在我心中回蕩時,那些過往的陰影似乎都開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生命的光明,一種我嶄新的平安喜樂經歷。
這不僅是音樂的力量,而是信仰的光輝。隨著音樂的每一次震盪,我體味到了一種來自內心的深刻信念,這信念並非來自外界的教條,而是來自每一個跳動的音符,來自每一次與音樂的對話。在那一瞬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單的存在,這個世界,這個宇宙,彷彿都在這場音樂中因著上帝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每一個音符,都是一份祝福,都是一次新的生命開始。
音樂的高潮來臨時,我的心跳也隨之加速。音符的波動像是衝破了重重阻礙,將所有的情感與思緒洶湧地釋放。我不再只是聆聽者,而是參與者,參與了這場音符與心靈的共舞。當音樂終於進入尾聲,我感到一種無比溫暖的平靜,彷彿所有的混亂與不安都在音符的旋律中得到了解脫。
我看著盧易之,心中充滿感激。這不僅是一場音樂會,更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在他的音樂中,我聽到了神的呼喚,聽到了那份來自上帝的無聲祝福。這份祝福,像音樂的旋律一樣,在我的生命中擴展,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溫暖與希望。

五,音樂中上帝的存在
最後,他彈奏了一首取材自台灣民謠自己創作的作品《桃花過渡》——旋律中帶著故事,帶著鄉土與記憶的氣味,像一首寫給大地、寫給人民,更是寫給上帝、寫給未來的詩。我彷彿看見綠油油的稻田、午後的雷陣雨,以及孩童在溪邊奔跑的聲音。也看到主人公為擺渡人生被傷痛撕裂撕扯與盼望未來的過程,可用音樂織補裂縫。那是一種希望,一種在主裡不斷被提醒「你不是孤單」的希望。
隨著音樂會的深入,我感受到音符中的神聖力量越來越強烈。當盧易之彈奏《桃花過渡》時,音樂中的每一個變奏,彷彿都在訴說著一段遙遠的故事,那是關於台灣的故事,也是關於信仰的故事。在那音符的起伏中,我彷彿看見了歷史的長河,看見了無數人的努力與祈禱,看見了信仰如何穿越時間的洪流,依然照亮每一個人的心靈。
這首曲子,就像是一條流動的河流,穿越山川,穿越時空,將台灣的民謠與信仰的力量緊緊相連。在盧易之的演奏下,這首曲子變得更加深邃,更加富有靈性。每一個音符都像是一顆星星,點亮黑暗,指引著迷失的靈魂。

來自網上
六、音符的光芒
當音樂的最後一個音符落下,場內漸漸安靜下來。燈光重新亮起,回到現實,回到這座城市的喧囂中。我睜開眼睛,看到太太依舊坐在我身邊,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了解,仿佛她早已知道我心中的那份感動。音樂會結束了,但那份音符帶來的溫暖與光明,卻仍在我心中迴響。
結束後,鋼琴家盧易之並未躲入幕後,也沒有拒人千里。他與所有想要與他合影的人握手照相,謙遜微笑,如同一位僕人,完成使命後輕聲說:「榮耀不歸我,榮耀歸於祂。」
我望著這位從台北走到維也納、從柏林走到世界各處,又來到金邊的鋼琴演奏家,他的生命不只是音樂的器皿,更是神恩典的容器。他的鋼琴聲像是從天國借來的語言,對所有在這裏那些尚且摸索信仰、仰望上帝的人說:信,仍舊可以;愛,仍舊存在;盼望,從未熄滅。

來自網上
結語
那晚,我們走出音樂廳,金邊夜色未闌,星星藏在雲後,卻能感覺到它們仍在。我和太太牽手,默然無語,心中卻有旋律仍在回響,像禱告,也像回應。祂用音樂觸摸了我們的心,用盧易之的手指,寫下一封封無聲的信。那是屬靈的邀請,讓我們即使在最混沌的世界,也願意繼續讚美,繼續相信。因為祂的恩典夠我們用,在音符間,在生活中,在每一個願意說:「主啊,我在這裡」的瞬間。
我知道,這場音樂會不僅僅是一場聽覺的享受,它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每一個音符的跳動,都像是一種與內心深處的對話,讓我再次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無論多少困難,都能跨越,因為我們都有信念,有音符陪伴。
在這樣一個夜裡,我感恩。我為這場音樂會感恩,為祂的同在感恩,也為這個世界仍有盼望而感恩。願我們都能像這些琴聲一樣,不驕傲、不自誇,只在主的愛中溫柔地發光,靜靜地作鹽,直到永遠。
這場音樂會,讓我明白,信仰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與世界連結的方式,它在音符中,在心靈的共鳴中,悄悄生長。
2025-0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