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全聯實業的崛起歷程,無疑是一段從谷底翻身的傳奇。當年林敏雄接手全聯時,僅有66家門市、年營業額127億元,如今,全聯門市已突破1,100家,年營收更飆升至約2,000億元,穩坐台灣超市龍頭寶座,甚至吸引日本超市業者前來取經。從66家店到破千家霸主:林敏雄如何打造「全聯奇蹟」?
原本從房地產起家的林敏雄,踏入零售業時是一張白紙。他坦言:「當初接手是為了生存,沒有別的選擇。」當時的全聯尚未販售生鮮商品,只靠低價策略苦撐,而競爭對手如松青、頂好背後都有大型集團撐腰,全聯的處境堪稱艱困。
轉機出現在接手的第二年,一位擁有國際零售經驗的經理人對他說:「你沒有規模,就賺不了錢。」這句話徹底改變林敏雄的思維。即便當時全聯仍在虧損,他仍毅然決定展開大規模投資與擴張,先後併購楊聯社、善美的超市、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超市、全買超市與松青超市,甚至於2022年以115億元收購大潤發,全面擴大全聯的規模基礎。
有了規模後,接下來就是打造效率與成本控制的體系。林敏雄斥資超過255億元,在新北瑞芳、桃園觀音、台中梧棲與高雄岡山建置四座現代化物流中心,全面導入自動化倉儲系統。同時,在五股、台中大肚與高雄岡山設立三座中央生鮮工廠,以及四座蔬果處理廠,形成全台密集、高效的物流與供應鏈網絡。其中最具創新意義的 : 是他首創將生鮮處理工廠從門市後場移至中央化處理。林敏雄在參訪日本超市後觀察到,日本普遍採用「前店後廠」的運營方式,但這對坪數有限的全聯不適用。於是他逆向思考,邀請日本專家來台設計自動化的生鮮中央工廠,並評估最適合的運送距離與配送方式,讓生鮮處理與物流車無縫接軌。這套作法甚至被日本AJS(全日本超級市場協會)稱讚為「比日本更創新」。
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電商挑戰,林敏雄也早有佈局。全聯全台超過千家門市,加上完善的物流中心與生鮮工廠,讓「小時達」成為其強力武器——平均30分鐘內送達的速度,電商難以匹敵。尤其是生鮮商品,過去被視為「賠錢貨」,如今卻成為黏著消費者的關鍵誘因,平均每天有超過3萬張小時達訂單,其中以生鮮需求為主力。
林敏雄的經營哲學簡單卻務實:「大家一起賺,才能做得久。」
例如過去全聯的麵包銷售表現平平,他親自品嚐阪急麵包後,決定邀請對方合作,更霸氣承諾:「賺錢大家分,虧錢我來扛。」這樣的誠意也成功促成合作,雙方最終也共同獲利。
林敏雄的用人哲學也展現其格局。他相信「唯才是用」,願意放手給專業經理人發揮,才能讓全聯從地方小型超市,成長為如今能挑戰量販店、便利商店市場的超級通路。
經過25年持續投資物流、生鮮與自動化系統,如今全聯不只是消費者最熟悉的品牌之一,更已在無形中拉高整體零售業的門檻。而林敏雄,也已成為台灣零售業最具影響力的關鍵人物。
資料參考 : Wiki、w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