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Goldman Sachs)近日出人意料地調降了2025年美國經濟衰退機率,從原先的65%降至45%,主因是川普總統宣布對部分進口商品實施為期90天的關稅暫停。這項政策轉向,對市場情緒與企業決策產生了直接影響,也讓專業投資人重新思考投資組合與經濟前景。本文將從十個核心問題切入,完整解析這項政策變化對經濟、金融市場與產業的深遠影響。
高盛此次調整經濟預測的主要動因,在於政策不確定性的暫時緩解。過去幾個月市場一直預期美國經濟將因關稅與消費放緩而進入衰退。如今,關稅暫停讓企業與投資人在短期內重獲喘息空間。根據高盛觀察,這項決策雖屬短期性質,但足以降低部分系統性風險,讓市場預期出現轉變。即便45%的衰退機率仍不低,但較先前已顯著樂觀。市場對這項政策的反應極為強烈。標普500指數在消息公布當日暴漲9.5%,一舉收復過去四個交易日的12%跌幅,顯示市場對政策風向變化的高度敏感性。漲勢由週期性產業、工業與科技股領軍,反映這些板塊原先承受較大的關稅風險。此波反彈顯示,投資人原本已預期最壞情況,而政策轉折則引發空頭回補與資金重新配置。地緣政治層面則更加複雜。儘管許多國家的進口關稅暫時被凍結,但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反而調升至125%,意味著美中貿易關係將持續緊張。這種選擇性施壓的策略表明,美中經濟對抗仍將深化,也可能加速供應鏈去全球化、區域化的結構性變革。
對企業而言,這段暫時穩定的政策窗口可能有助於重新啟動原本延後的投資計畫。根據NFIB(全美獨立企業聯盟)近期調查,超過六成中小企業表示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是拖延投資與招募的重要因素。如今部分不確定性暫時解除,預期將有更多資本投入自動化、物流與在地製造。
若90天後關稅再度啟動,市場情緒可能再次翻轉。高盛指出,關稅恢復將再度引發通膨壓力、消費放緩與企業信心下滑,形成經濟放緩與物價上行的雙重壓力。目前美國CPI年增率已降至3.3%,但一旦核心品項如電子零組件、汽車零件與機械設備再度被課稅,通膨可能回升至4%以上。
不只是高盛,其他金融機構也調整了預測。摩根大通將美國經濟衰退機率由60%降至50%,認為第二與第三季的GDP下行風險已有所緩解。美銀則維持60%的衰退機率,但表示短期內驅動經濟下行的催化因素已被延後。整體而言,華爾街普遍傾向認為衰退機率下降,但仍不容忽視。
從產業角度來看,受影響最大的仍是與全球供應鏈緊密連結的製造與科技業。半導體等對中依賴度高的產業,仍是風險焦點。但物流與運輸產業則迎來資金青睞,FedEx與UPS股價分別上漲7%與6%。零售業則視其進口依賴程度而定,供應彈性佳者有機會受惠,反之則將面臨成本壓力。
聯準會的政策態度也可能受到影響。雖然暫停關稅能減輕通膨壓力,但整體不確定性依舊存在。市場目前預期年底前將降息兩次(各25個基點),低於年初預期的三次。若接下來數據顯示經濟穩定且貿易風險降低,降息節奏可能放緩。但若消費與信貸收縮趨勢明顯,寬鬆政策仍有空間。
放眼全球,這場美國選擇性暫緩關稅的政策對不同市場產生不對稱效果。新興市場受惠顯著,MSCI新興市場指數單日大漲3.8%,反映資金避險情緒降溫。然而如越南、南韓等依附中國供應鏈的經濟體,則對美中對立升溫仍持審慎態度。歐洲方面則擔憂未來若美國再將關稅戰轉向汽車業,將波及德國製造業。
對投資人而言,這是一個重新配置投資組合的關鍵時點。策略上應強化靈活性與分散度,優先關注供應鏈本地化程度高、受關稅影響小的企業。如醫療保健、公用事業等防禦性產業可作為穩定基石,而物流、工業與部分科技則在政策穩定下具補漲潛力。科技股雖高波動,但若聚焦於現金流穩健、內需導向型企業,仍有可選空間。
總結來說,高盛下調衰退機率,不只是單一機構的判斷轉向,更是反映當前政策變數已出現戰術性緩解。但長期趨勢仍未明朗,90天政策倒數之後,若局勢反轉,市場將再度面臨劇烈波動。投資人需持續緊盯數據與政策訊號,靈活調整配置,並精選具備結構優勢與財務韌性的標的,以應對2025年下半年的不確定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