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行人可通行會亮起綠燈,並在上方顯示剩餘秒數,但在澳洲可通行時的前幾秒是綠燈沒錯,但之後會快速變成閃爍的紅燈,且沒有任何秒數提示。在市區可能因交通繁忙的關係,通行秒數只夠從A到B快速穿越,如果你人還距離馬路十至二十公尺,必須快跑才能通行,甚至有些大馬路需要等兩次綠燈才能跨越。
另一個無法明白的設置是行人通行鈕,網路上說是以行人優先為目的,繁忙時段則是自動運行,據我觀察,不論任何時段,大家都會狂按通行鈕,且有時通行鈕比同方向轉成綠燈的時間還慢,於是就算紅燈,還是一堆人大喇喇的過馬路,闖紅燈的狀況比台灣嚴重很多。
澳洲各種行人標誌。(圖片來自網路)
「你有衛生紙嗎?」在台灣抽取式衛生紙是女生出門必備品項之一,但在澳洲百貨公司廁所、公園公廁一定會有捲筒衛生紙,反倒抽取式衛生紙在澳洲很難買到。這些衛生紙可直接丟馬桶,但因為材質輕薄,很容易斷裂,經常地板上散落撕碎的紙屑。除了提供衛生紙外,甚至有些圖書館還有免費衛生棉,像電子販賣機一樣,可以選擇尺寸,按下後就會你所選的款式。非常方便。
第一天遇到智利室友,她便問我「How are you?」,當下來不及思考,直覺回應:「I'm fine. Thank you,and you?」原來課本沒有騙人!這真的是生活例句!結帳店員、工作老闆、主持人開場,任何人碰面第一句話都是how are you,有點像台灣人會問一句吃飽沒那樣。有天在壽司店工作,心情真的很不好,有位客人問我「How are you?」,我回:「Not good.」他愣了一下,就開始點餐,所以,他們並不是想知道你的近況,只是普通的開場白啦!
羽絨外套配短褲、大學T披在肩上,四季混搭的穿衣風格真不是為了好看或時尚,而是不得不的天氣因應。澳洲天氣可以早上8-10度,中午28-32度,中間突然下個雨、刮個風都是常有的事。雖然溫差大,但不論夏天、冬天都是頗為乾燥的豔陽天,很適合到海邊曬日光浴、公園野餐。也因下雨天數不多,很少人會隨身攜帶雨具,甚至在布里斯本曾遇到限水通知。日日晴空萬里,就有無水可用的風險;天天淫雨霏霏,就有發霉淤積的可能,總之沒有完美的天氣,只能順應自然。
澳洲水龍頭打開,就可以直接飲用,但如果你想要找台灣普遍的飲水機,可能性幾乎是零。我從小就繼承家中的養生之道,出門在外必定要帶保溫瓶,裡頭必定裝溫熱水,但在澳洲只能先在家煮好熱水再帶出門,就連能偷水、偷電、偷廁所的圖書館,最多也只有常溫水而已。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台灣也有不少二手衣店,但澳洲早已做出連鎖規模。每個城市、小鎮幾乎都有二手商店(不是貴鬆鬆的古著店),部分店面可透過捐贈衣物換取折價券,裡頭除了衣服為大宗,還有玩具、床包、音響、家具、電器用品等,而且價格親民,普通的夏季洋裝約7-20澳幣不等,對於有的負重限制的背包客,非常方便!用超便宜的價格買到出遊好心情,等到要離開再回饋社會,若是台灣也能建立規模,想必能減少快時尚的負面影響。
這件洋裝在塔斯購買,只要11澳幣!(約220元台幣)
澳洲沒有地震,別看院子打理漂漂亮亮,房屋外觀漂亮舒適,很多背包客住的房子都是輕隔間,還是木結構,在郊區通常一棟房子會隔成四、五個房間,有些還是兩層樓,一戶住10個人不是問題;而市區雖是公寓高樓,一戶3-5個人為主,生活品質提升不少,但隔音還是非常差,地板會將腳步聲傳到房間各處,微波爐的加熱聲、抽油煙機的運轉聲從夢中驚醒,就連隔壁的對話都能變成模糊的白噪音。門只是給你隱私,並沒有任何隔音效果。如果遇到生活作息差異很大的室友,真的是需要買好的耳塞才能好好過日子。
之前在塔斯住的房子,格局不錯但隔音真的很差。
遠離都會區,體型和大狗差不多的Wallaby(小袋鼠),是駕駛們的夢靨。Wallaby習慣在夜晚活動,有時會跳進後院大便,或者在公路上開派對,常常一不注意就會成為車下冤魂。天一亮,路上一動也不動的Wallaby以各種慘案控訴人類的惡行,但其數量太多,許多駕駛叫屈,直言遇到他們還可能要付上一筆維修費呢。
在澳洲要小心各種野生動物出沒。(圖片來自網路)
對在便利商店就能買到酒的台灣人來說,澳洲買酒真的不太方便,雖然一般超市旁邊都會有酒類專賣店,只是亞洲臉孔普遍顯年紀小,很常會需要出示護照證明,且我們習慣的啤酒們不是太貴,就是沒有。值得慶幸的是,一般料理用的花雕酒、米酒是可以在亞超就買得到唷!
根據自身經驗,和身邊台灣朋友的感覺,我們一致認為澳洲的床太軟了!不管是飯店、背包客房還是農場廉價住宿,睡太久腰痠背痛,很難睡滿八小時,我朋友因為床太軟睡不好,直接在地板上鋪睡袋,結果一覺到天明,我也曾深受其擾跑去超市拿厚紙板墊在床包裡。或許我們就是貧民身體,無福消受這軟到不行的床墊啊。
這些小事累積起來就形成了生活差異和文化衝擊,同時也展現了各國的多樣性,也許再待上幾年,又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