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離開不是不愛了,是累到沒有力氣再愛

有些離開不是不愛了,是累到沒有力氣再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剛剛滑手機時,看到一篇讓我停下來的貼文。是一位有小孩的爸爸寫的,他在談一位朋友即將離婚的事情。整篇文沒什麼戲劇化的語言,也沒什麼對錯的批判,只是安靜地描述他在聽朋友說出「真的撐不下去」那一刻,自己腦中浮現的,是家裡那個每天等他讀故事書的孩子。

說實話,這樣的文字我過去可能會一滑而過,但那天我不知道為什麼,讀完後就愣了一下。可能是因為那個畫面太熟悉:一個人坐在生活的邊緣,想著怎麼做決定,結果腦子裡第一個浮現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

不是感傷,是某種結實的現實撞了上來。

法律上有答案,但情感從來不是照表操課

那位爸爸在文中也提到制度的部分。他朋友一邊查民法1052條,一邊說「看起來應該有可能成立啦」,像是在處理什麼公司文件。制度設計得很清楚,條件與程序也都寫進法條,協議離婚、調解、訴訟,該怎麼走幾乎都有SOP。

但問題是,當事情走到這一步,真正讓人舉棋不定的往往不是法條的細節,而是那種「離開之後,孩子會怎麼想?」的心理縫隙。那位爸爸說得很誠實:「有些陪伴是真的會變少的」。不是誇張的情緒崩潰,而是一種冷靜到近乎殘酷的體悟——有些失去,不是誰故意的,而是選擇的副作用。

以下是他提到的幾種離婚制度方式,以及相關的重點整理:

  • 協議離婚:雙方只要達成共識,簽妥協議書,就能完成離婚程序。
  • 調解離婚:透過法院協助,讓雙方在有第三方在場的情況下溝通與協商。
  • 訴訟離婚:若一方不同意離婚,另一方可依民法第1052條所列事由向法院提出訴訟。
  • 子女監護與扶養:法院會以「子女最佳利益」作為原則來裁定未來的照顧與扶養安排。

聽起來很完整,也確實在制度層面上不算難操作。但那些條文寫不出來的東西——像是週末孩子只能選一邊過、或是生病時你不在身邊的那種自責——它們不會因為流程順暢而變得簡單。

那些讓婚姻破掉的,不一定是彼此

他的描述裡,有一種讓人很熟悉的疲倦:不是情感消失,而是生活太沉重。朋友覺得太太冷淡,太太覺得他不體貼。兩個人都累,只是累的方向不同。講話語氣開始變硬、變短、再後來不講話了。

看到這段的時候,我忍不住想,這是不是就是很多關係最後變得模糊的方式?不是爆炸、不是出軌,也不是誰特別錯,而是長期的耗損,讓人連「再努力一下」的念頭都失去了力氣。

那位爸爸說他自己也有過那個臨界點。只是他最後沒有跨過去,也不是因為比較勇敢或有愛,而是因為那一瞬間,他想到的,是孩子會不會在某天晚上突然問:「媽媽去哪裡了?」

不是對愛情的堅持,是對某個生活現場的捨不得。

離婚不可怕,怕的是沒想清楚就走上這條路

那篇文最後說的話我印象很深。他不是在反對離婚,反而很誠實地承認:「有些婚姻真的走不下去,離開比較好」。但他怕的是,有些人在情緒最崩潰的時候倉促做決定,沒有想清楚孩子會怎麼消化這些變化,也沒有準備好自己怎麼當一個「離婚後的爸爸或媽媽」。

這句話有點刺人。因為那意味著,成為父母這件事,是無法離婚的。你可以不再是誰的伴侶,但你會永遠是那個孩子的爸或媽。

這種思考方式不帶責備,但讓人無法忽視。那不是一種勸退離婚的語氣,而是提醒每個想離開的人:有些問題值得先誠實問自己,至少一次。

那些問題不一定會有答案,但值得被問出來

我想,每個人讀到那篇貼文的感覺可能都不一樣。有人會覺得他太理想化,也有人會說那只是多想了。但對我來說,那種一邊在思考離婚,一邊想到刷牙和故事書的畫面,有一種很真實的重量。

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能接受「離婚不是失敗」,這當然是好事。但我想說的是,在推開那扇門之前,如果你還願意想一想未來怎麼跟孩子說、怎麼維持陪伴、怎麼處理那個可能永遠不會完全放下的自責,那也許不是猶豫,而是一種成熟。

不是每個人都會走到那一步,也不是每個人走到那裡都會回頭。但如果有人能在崩潰前,讀到這篇文字、慢一點做決定,也許,就多了一點點餘地。

資料來源:看著朋友想離婚,我只想到我兒子還在等我讀故事書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

https://blog.udn.com/G_110561140926784236/article

https://matters.town/@notedrift

avatar-img
沈思通的沙龍
0會員
1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沈思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很多人分手以後,第一時間做的事,不是療傷,也不是整理自己,而是趕快找方法把對方追回來。好像如果能讓那段關係回來,痛苦就可以停止……這種直覺,其實我也懂。 前陣子我看到一篇「教你怎麼有效挽回前任」的文章。標題下得很直白:「這幾個關鍵動作,決定復合成敗!」文章內容其實很有條理,從分手原因、冷靜期、訊息
最近滑到一篇在談感情經營的文章,老實說,看完其實有一點沉重。一來是它寫得滿理想的,列出溝通、信任、支持、尊重、靈性共鳴這些維繫關係的「關鍵」,聽起來確實合理;但另一方面,也忍不住在心裡打個問號: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真的這樣做了,感情就會穩定嗎? 愛情這件事,有時讓人迷惘的不是遇到問題本身,而是你
有時候在一些場合,我會突然發現自己不敢開口。不是因為沒話講,而是腦子裡會閃過太多預設的評價:「我這樣講會不會很蠢?大家會不會笑?」然後話就這樣吞下去了,表面看起來只是沉默,其實是全身繃緊、腦中充滿模擬失敗的劇本。 這種情況應該不只有我。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時刻,在聚會中躊躇不前、不敢發言;準備好的
每年開學前夕,許多家長都會陷入「三歲到底要不要上幼兒園?」的矛盾思考中。網路社團常見這類貼文:「孩子才三歲,真的該送去嗎?怕生病、怕分離焦慮,但又怕晚了會落後別人……」 事實上,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滿三歲的孩子就可申請小班,但是否該馬上報名,仍得依孩子個別狀況評估。 三歲入園的五大重點,家
很多人分手以後,第一時間做的事,不是療傷,也不是整理自己,而是趕快找方法把對方追回來。好像如果能讓那段關係回來,痛苦就可以停止……這種直覺,其實我也懂。 前陣子我看到一篇「教你怎麼有效挽回前任」的文章。標題下得很直白:「這幾個關鍵動作,決定復合成敗!」文章內容其實很有條理,從分手原因、冷靜期、訊息
最近滑到一篇在談感情經營的文章,老實說,看完其實有一點沉重。一來是它寫得滿理想的,列出溝通、信任、支持、尊重、靈性共鳴這些維繫關係的「關鍵」,聽起來確實合理;但另一方面,也忍不住在心裡打個問號: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真的這樣做了,感情就會穩定嗎? 愛情這件事,有時讓人迷惘的不是遇到問題本身,而是你
有時候在一些場合,我會突然發現自己不敢開口。不是因為沒話講,而是腦子裡會閃過太多預設的評價:「我這樣講會不會很蠢?大家會不會笑?」然後話就這樣吞下去了,表面看起來只是沉默,其實是全身繃緊、腦中充滿模擬失敗的劇本。 這種情況應該不只有我。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時刻,在聚會中躊躇不前、不敢發言;準備好的
每年開學前夕,許多家長都會陷入「三歲到底要不要上幼兒園?」的矛盾思考中。網路社團常見這類貼文:「孩子才三歲,真的該送去嗎?怕生病、怕分離焦慮,但又怕晚了會落後別人……」 事實上,依據《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滿三歲的孩子就可申請小班,但是否該馬上報名,仍得依孩子個別狀況評估。 三歲入園的五大重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