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吸引到我的,是「森林」與「資本主義者」的衝突感受——這兩者似乎搭不上什麼關係吧🤣
但不過看完後,大概能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是「利用現代社會的規則與優勢,克服與成就屬於自己的生活」的意思。於是成了她現在半隱居式的生活,而這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才能給她的。

攝於2025.04.28
生活的意義?
從前言開始,我就感受到深刻的共鳴感:
環顧四周,沒有誰不努力生活,大家也沒有覬覦龐大的財富或偉大的名聲。但是,就算努力了一整天,睡前躺在床上,也幾乎沒有人會覺得這天過得很滿足。如此一來,就會陷入奇怪的心態,一邊努力生活,一邊卻又默默放棄,心想:「反正也沒希望。」
即便竭盡全力奔跑,心中卻不抱希望,反而被絕望占據。「沒辦法,大家都是這樣過日子。」(P.3-4)
這種無力感,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不論是工作日/假日,都時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冒出,不禁讓人一直去懷疑人生與生活應該有的樣態到底是什麼?
作者也深深的體會到這樣的普遍狀況,因此一直努力的去嘗試、探索、為生活「創造意義」。生活,應該是有無限的可能與自由才是。
從作者的選擇與表現來看,不難發現在她的思想中,大抵充滿著「放棄」人生理念,讓作者更容易跳脫出一般世俗的框架之中,從而讓她找到一些更好的生活方式,或者說,不去在意他人眼光的能力。
而作者的人生,也已經真正的跳脫出金錢、名聲的成功迷思,轉而專注地照顧且富足自己的心靈。所以說,努力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是兩回事。
不過,也並不要覺得一定要在鄉下才做得到,身處地點並不是重點,作者只是剛好的有這個機會,與願意一同前往的家人,能夠到鄉下去,事實上她在搬到鄉下去之前,就已經如此的生活(在都市生活中享受鄉下體驗樂趣)。
每個人所肩負的責任不一樣,重點是我們是否能「認清事實」並「面對現實」,並把自己現在的生活,參入自己想要的元素在其中。
閱後反省
若簡單直接的去理解作者的文字意思,很有可能會有所誤解,進而認為作者是一位懶散又消極生活的人。
我反而覺得作者將自己看得很透徹,才會有這樣的表現,在很多方面來說,作者很多想法與我心中所在想的、但還沒成形的一些「感覺」挺相似的,當然我也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也是透過一些經歷和他人引導才慢慢的有這些轉變,而現在也還正在形塑中。
不過,其中也有許多我不是那麼認同的地方,但我也並不需要去為此改變自己。
我想我在人生/生活之中,需要更多的地方去向作者學習、去貫徹「放棄」的念頭,像是:
- 看書,總是還是會有執著要從頭看到尾、一次頂多兩三本書交替看,很難隨心所欲(又有何不可呢但卻做不到)。
- 腦中總會充滿著各種想要做的事情,導致當下的事情不能專心也做不好,也沒辦法好好地和重要的人相處。
- 無所事事所造成莫名的心理負擔,感覺依然被社會價值束縛住,以致變成生活的無形壓力。
…等等之類的。
在這本書中有接收到一些可以嘗試的觀念去進行改變,或許是我現在比較需要的東西,至於其他的部分,或許我還是要將重點放在更了解自己的部分之上吧!而這部分還正在進行中。
一些生活的醍醐灌頂摘錄
- 我對住家只做最低限度的管理,讓住家不受野生環境侵擾,安靜地享受孤立。(P.5)
- 「想成為世界上真正被需要的人,這種生活是最簡單的方法。如果有人真的需要我,他們會想辦法找到我。堅持一定要拿到手機號碼或電子郵件地址的人,可能就是那種什麼都準備好卻不會聯絡我的人。」(P.55)
- 終有一天,人會開始生病,我們的目標是要充分享受這段時光以免後悔。因為我們不是為了防止壞事發生而活的,雖然壞事會發生,但我們的目標是,即便如此還是要享受生的方方面面,要過即使時光倒流還是想照樣過的那種生活。(P.68)
- 大自然不喜歡空空的地方,廢棄的房屋或農地會一瞬間長滿雜草,而大腦一旦失去明確目標就會有各種雜念湧現。…出現了有趣的東西,就會開始新的選擇。當我們放棄時,就失去了那個曾經重要且有價值的事物,但那個位置不會永遠空著,以前無足輕重的事物會轉變成新的價值,重新出現。(P.73-74)
- 生活不是算計,我們無法知道今天所度過的時間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不曉得放棄週末,投入工作,會得到成功的事業還是孤獨的生活,還是兩者都會得到。只有我自己知道在那些時刻所作的選擇,因此梭羅才說是「個人理由造就的悲慘失敗經驗」。(P.114)
- 雖然不是馬上就變成這樣,但無論如何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目標,目標是讓日常生活達到整體的平衡,因此必須不斷地思考並調整。(P.119)
- 當金錢本身不再是目標,當金錢能無限地轉換成讓我快樂的其他價值時,那才是真正的自由。(P.156)
- 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問題永遠都是「我如何看待他人」,我對他人的反應最能準確地讓我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P.172)
- 生活的辛苦是讓我們透過迷失自己,而變得更像自己的道路。(P.182)
- 丟掉自己的東西總是讓人悲傷,因為那代表著拋棄自己的歷史,拋棄一部分的自己。除非接受生活本來就是悲傷的,否則無法嘗試極簡主義。(P.219)
- 傾聽並不是什麼技術,而是愛。(P.226)
- 意義是回過頭才決定的。(P.267)
太多了!標籤貼得滿滿滿~這還是篩選掉一些的份量而已😵💫
五星推薦/喜愛指數:⭐️⭐️⭐️⭐️
作者擅長利用故事將她的想法一起做解釋,只可惜她單就的在陳述想法時,會讓我比較難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敘述不夠清楚,或可能是我慧根不夠🥹沒什麼經歷經驗)
但這次看是有收穫一些東西,其他的因為還沒有很理解所以並還沒有吸收的感覺,我認為很值得再多看幾次,會收藏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