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聽 Podcast 的時候,聽到一段讓我內心非常震撼的話。
主持人說:「如果你站在道路的一端,而他在另一端,你們都朝著彼此走來,最後迎面擦身而過,這不是一件早就註定會發生的事情嗎?既然如此,那為什麼要特別開心,或特別難過呢?」
當下我一愣,沉默了幾秒。這句話乍聽之下有點清淡,但細想之後,卻是一種非常高層次的洞察。這不是廢話,而是一種「超脫」,是一種不再執著於眼前情緒起伏的心境。
一、情緒成為化去,才能看清事實
我們絕大多數人,面對事情的發生,往往只活在當下的情緒裡,包含我也是
工作上遇到不順,就覺得自己很失敗;感情出現波折,就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愛;計畫趕不上變化,就覺得人生毫無掌控感。我們會過度地「黏在當下的感受上」,被悲傷、焦慮、忿怒牽著走。
但如果能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待這一切,把人生當作一場早已安排好的劇本,那麼每一個片段,不管喜怒哀樂,其實都是必然的一幕。
就像我們走在路上,看見兩人迎面而來,擦身而過的那一刻,不是偶然,而是從他們踏出腳步的第一刻起,就註定的終點。人生中的許多相遇、分離、成功、挫敗,何嘗不是如此?
二、用「上帝視角」來看自己的故事
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第三人稱視角」。它指的是當我們不以自己為主角,而是像個觀察者一樣去看待自己的遭遇,情緒就會變得更穩定、決策也會更理性。
而「上帝視角」,就像下棋時,棋手的視角。則是更進一步的,不只是客觀,而是帶著對全局的理解,去接受每一段經歷的「合理性」。
有時候,我們會不禁自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會遇到這樣的事情?」
但若我們相信,一切的經歷都是為了鍛鍊我們、雕塑我們,那麼所有的不順遂也都不再只是苦難,而是成為「必然的歷程」。
三、必然之中有選擇,選擇也早有答案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如果一切都是必然,那我們還需要努力嗎?」
這問題其實很有趣。所謂的「必然」,不是指我們什麼都不做也會發生,而是你的努力、本能的選擇、當下的掙扎,其實也早就是你的一部分。
每個「選擇」的當下,其實就是你命運的一部分。你會選擇努力、堅持、放棄、逃避…這一切都不是無中生有,是根據你的生命歷程的經驗,自然而然會做出的抉擇。
所以,我們不再需要去懷疑:「我當初到底該不該這樣做?」因為答案永遠只有一個——「你只能那樣做,因為那時的你,已經注定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四、學會放下糾結,才能走向自由
當我們相信一切的發生都是必然的時候,人生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結。成功,可能只是你做了一連串對的事;失敗,也許是做了些錯誤的選擇,如此而已。
這並不是勉強自己樂觀,而是更深層地相信:「這是必然發生的,再一次我還是會做一樣的選擇。」
既然一切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那又有什麼好悔恨的?與其痛苦地回頭,不如優雅地前行。
五、在「必然」中活出「自在」
真正的成熟,並不是讓自己不再情緒化,而是正視自己的情緒,即便有情緒,也能察覺情緒,而不被它牽著走。
當你明白「一切早有安排」,就不再焦慮於未知;當你知道「每一段經歷都是設計好的考驗」,就不再埋怨命運;而當你學會在這一切必然中,做出屬於你的選擇,那你就真正活出了自己的版本。
所以,我很感謝那天聽到的這句話,它讓我學會從糾結中抽離出來,學會用更高維度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現在,只要有無法掌控的事,我都會提醒自己:「這一切都是必然的。」下個念頭就會開始復盤是不是那個環節出問題?是否需要修正的地方?如果沒有,那麼就接受已發生的事。
當我們願意相信:「當一切都是必然的」,那麼我們的人生,就開始變得更有信念,也更有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