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知名財經評論員 Jim Cramer 毫不留情地指出,特斯拉(Tesla)的汽車業務已經「崩潰」,並批評其目前的估值「完全站不住腳」。作為全球最受關注的股票之一,這樣的評論引發了廣泛爭論。對於投資人而言,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市場情緒,而是該如何理性分析特斯拉當前所處的位置:是核心業務正快速下滑,還是公司正在進行深層的策略轉型?本文將透過十大關鍵問題,一一拆解特斯拉當前的基本面與未來潛力。
首先,我們必須檢視 Cramer 所謂「崩潰」的論點是否成立。根據特斯拉最新財報,2025 年第一季交車數為 38.4 萬輛,年減 9%,低於市場預期。中國市場需求放緩,加上歐洲電動車競爭激烈,導致柏林與上海超級工廠產能利用率不足。雖然這些數字顯示業績明顯放緩,但用「崩潰」來形容或許誇張,實際上更接近成長停滯與市場成熟的階段性調整。
從估值面來看,特斯拉目前的本益比為 56 倍,低於過去五年平均的 83 倍,但仍遠高於傳統車廠如福特(8 倍)與通用(7 倍),甚至高於蘋果(27 倍)等大型科技股。這意味著市場依舊對特斯拉未來的長期成長性抱持信心,不僅將其視為車廠,更是技術與平台企業。但這樣的估值溢價,是否還合理,值得重新評估。觀察交車與產能趨勢,2024 年全年特斯拉交車數為 178 萬輛,與 2023 年基本持平,成長停滯已成事實。同時,毛利率持續下滑,2024 年第四季毛利率僅為 16.2%,遠低於前一年同期的 23.8%,反映出降價壓力與原物料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這些數據佐證特斯拉目前面臨營運效率與獲利能力的雙重挑戰。
外部因素也對特斯拉構成壓力。美國與歐盟重新對中國製電動車零組件徵收關稅,加上全球供應鏈瓶頸未解,皆讓特斯拉在生產成本與價格策略上更加吃力。此外,鋰、鎳等電池原料價格至 2025 年初依然居高不下,拖慢成本結構改善的速度。
在海外市場拓展方面,特斯拉在中國遭遇來自比亞迪、蔚來等在地品牌強勢夾擊,價格與功能上皆不具明顯優勢。在歐洲,柏林工廠產能提升雖有進展,但法規與在地品牌忠誠度仍是阻力。反觀北美市場仍為其主要營收來源,但成長趨緩的趨勢同樣顯著。整體而言,特斯拉在全球布局上正面臨區域性的不均衡壓力。
競爭環境方面,特斯拉領先地位正在被快速拉近。福特的 Mach-E 與 F-150 Lightning 持續擴大市占,通用則已承諾至 2026 年投資 350 億美元進行全面電動化轉型。此外,新創如 Rivian、Lucid 及中國品牌 XPeng 不斷推出新產品與創新技術,讓特斯拉的技術優勢面臨實質挑戰。
除了汽車業務,特斯拉的能源部門提供部分支撐。Megapack 儲能與太陽能業務在 2025 年第一季年增 32%,貢獻營收約 12 億美元,占總體營收的 8%。該部門毛利穩定且具備可擴展性,為長線投資人提供一定程度的風險對沖。然而,AI 與人形機器人(Optimus)等研發項目仍處於早期階段,短期內難以實現獲利。
財報顯示壓力仍在累積。2025 年第一季總營收為 213 億美元,年增僅 3%,淨利潤為 18.9 億美元,年減 24%。自由現金流從去年同期的 19 億美元驟降至 6.5 億美元,顯示營運效率明顯下滑。不過,研發支出仍持續增長至 14 億美元,表明特斯拉仍在為長期競爭力進行佈局。
市場共識正在調整。摩根士丹利將特斯拉目標價下調至 210 美元,主因為需求能見度下降與能源業務放量較慢。相對地,ARK Invest 仍維持 2,000 美元的超長線目標價,寄望於自駕與機器人計程車潛力,但這些假設基礎仍具高度不確定性。市場普遍將 2025 年 EPS 預估由年初的 6.20 美元下修至 4.95 美元,反映市場預期轉趨保守。
最後,領導層與策略方向仍是關鍵變數。Elon Musk 身兼特斯拉與 SpaceX 執行長,其多線發展策略與對外溝通風格長期造成市場分歧:一方面他持續推動創新與產品藍圖,另一方面也帶來股價與市場情緒的波動。投資人應更加關注其執行節奏與資源配置策略,特別是在資本市場更重視現金流與效率的當下。
總結而言,Cramer 所謂「崩潰」雖過於誇張,但特斯拉核心汽車業務的確正處於成長停滯與盈利壓縮的十字路口。估值依然遠高於產業平均,財報數據顯示轉型中的陣痛,但公司多元化的業務架構、品牌力與長期研發投入仍具備中長期競爭優勢。對專業投資人而言,真正的關鍵是如何在波動與修正中辨識價值拐點,並根據基本面與未來競爭態勢,做出更具策略性的資金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