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前篇
原生家庭認為出國旅行是有錢人才能做的,是件很虛華的事,我媽曾對我說:
「花這麼多錢玩倒不如給我買沙發!」大三時想出國交換學生,於是跟家裡借錢,我媽嫌貴不答應,電視新聞剛好報導留學詐騙案件,一週後,她後悔地跟我說:「早知道借你錢。」,因為爸爸把剛領到退休金在幾天內賭光了…

到自己出社會賺錢才有機會出國旅行,但「花錢罪惡感」的金錢觀始終在,就成一種從早上六點逛到半夜十二點的超級狂人行軍式之操演,曾經在羅馬一天三萬五千步、從東京鐵塔走到上野,還曾為了收集不同款式的清酒,找遍各個日本羅森(真的很瘋),連飛機上的電影都不能浪費,在往夏威夷的飛機上連看了四場電影,結果一到旅館大廳馬上暈倒(是睡死)。
因為好不容易休假、花了(存很久的錢)買的機票與住宿,絕不能浪費每分每秒,每個景點都要踩、每個推薦都要看、每個喜歡的都要收集,那種內心的匱乏感,不只體現在金錢,更是時間的貧戶。
我創過兩個品牌,自己當老闆時收入是蠻不錯的,(成為上班族才捉襟見肘),但即使有錢也不懂得怎麼運用,更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想跳脫以往窮人的消費方式,一有錢就隨意花掉,當成另類的舒壓。
也曾經誤以為死存錢就是達到財富自由的方法,日綜黃金傳奇:「一萬元過一個月」我超愛看,也很迷戀節約主婦的各種省錢秘招,但後來發現一昧的節省只會失去更多,更甚落入「管窺效應」,忘了其他更重要的事,像是身心健康、情緒價值、知識累積、眼界拓展、人脈建立…等。最經典的案例就是美國消防隊人員的致死率,不是發生在火場而是車禍,原因是太緊急出任務忘了繫安全帶。
一位好友跟我分享了斷捨離,我以為又是新的節約方法,她說斷捨離並不會省錢,也不是丟東西,而是取捨,她買了一張很舒適的工作椅與喜歡很久的木質衣櫃,雖然很貴但能用很久,也因為是自己喜歡的,所以會很珍惜。
我回家看到為了省錢而買的便宜被套與床墊,因特價而買但一躺上去就後悔了!晚上睡的不好就會影響白天沒精神,無限迴圈。
於是,我試著在下次做決定前仔細思考並 #選出最喜歡的,原生家庭造就我對花錢的罪惡感,以及所有好東西我都配不上的心態,竟然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慢慢改善了。包含之後談工作也是,我更勇於列出自己的優勢與成績,開出我滿意的薪水與福利,即使遇到什麼苦差事,至少錢到位情緒也不易崩潰。(精神補償費的概念)
27歲時遇到現任老公,一起重構我們的金錢觀,他天生就很極簡,但對親友花錢大方沒有計劃也是月光,他的家庭也沒什麼錢但有愛,我們相互學習、坦誠溝通,在交往第7年就一起討論錢的運用,第12年結婚就把資產共同管理了,最終成如今三觀相仿。觀察周圍的朋友及上次直播的來賓老師,與另一半好像多是各管各的,也沒有不好,只是我覺得一起管理效益集中,即使某項投資翻車也要共同承擔,因為是一起決定的,不會相互指責,也不會全家翻船。(離婚也很好算,除以二)?
我們的金錢觀很簡單,若一雙一兩萬的鞋子我們捨不得買,但換成住溫泉旅館一晚卻感覺很值得,我們都喜歡把錢放在體驗上。
(題外話:可能是原生家庭的關係,我覺得只有我能照顧自己,有沒有男友都不重要,在工作上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有收穫,我把重心都放在職場上,結果沒想到職場超不順,情場卻超順?!這是什麼莫非定律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