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忌日指的是人過世後的那一天的「紀念日」,第一個週年稱「對年」,除了準備供品祭拜外有些人會請法師誦經將功德迴向給往生者,此後每年的這一天親人都要舉行忌日拜拜,旨在緬懷已故親人,表達對他們的思念與敬意,台灣人稱「做忌」。
台灣的「忌日拜拜」(做忌)雖然是緬懷逝者的儀式,但其實並不一定得嚴肅悲傷!現代人更傾向用「溫馨懷念」取代「沉重哀悼」,甚至加入創意元素,讓這一天成為家人凝聚感情、回憶美好的特別日子。
忌日拜拜的「新潮玩法」
1. 「阿公/阿嬤最愛吃」美食趴
傳統供品多是三牲四果,但現在更多人會準備 「逝者生前最愛的食物」,比如:- 愛喝咖啡?擺一杯冰美式+蛋糕!
- 喜歡炸雞?直接供上肯德基全家餐!
- 生前愛小酌?放一瓶他最愛的啤酒或高粱!
「供品變聚餐」:拜完後全家一起享用,邊吃邊聊逝者的趣事,讓忌日變成「美食回憶日」。
2. 「數位化追思」超方便
- 線上祭拜:如果家人無法到場,可以開視訊直播一起參與,甚至錄製短片播放。
- 電子相簿回憶錄:用平板或電視輪播逝者生前的照片、影片,搭配他最愛的音樂,溫馨又感人。
- 雲端燒金紙:環保又方便,有些廟宇或網站提供「虛擬金紙」服務,心意不減還能減少空污。
3. 「做忌」變「家族聚會日」
- 「故事分享大會」:每人準備一個關於逝者的有趣故事,比如阿公以前怎麼追阿嬤、老爸的搞笑糗事。
- 「手作紀念物」:一起製作回憶冊、種紀念樹,或寫卡片燒給先人,讓儀式更有溫度。
- 「延續逝者興趣」:如果逝者愛唱歌,就播他的拿手歌大家一起唱;如果愛旅行,家人可以計畫一趟「懷念之旅」。
忌日拜拜的核心精神:紀念,而不是悲傷
「做忌」的本意是懷念先人,與其讓這一天充滿哀傷,不如用溫暖、歡笑的方式延續對親人的記憶。畢竟,如果逝者在天有靈,一定也更希望看到家人開開心心地聚在一起,而不是整天哭哭啼啼吧?
下次忌日拜拜,不妨試試這些「活潑版」做法,讓追思不再沉重,而是充滿愛與回憶的日子!